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六十六章 自娱自乐的张士诚(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关于这个张士诚,我们前面聊到过此人,他本是一个私盐贩子,后来经过“十八条扁担起义”,用欺骗的手段诱杀了李齐后,袭占了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佑”。

虽然张士诚和朱元璋、陈友谅等人皆是元末的义军头领,但张士诚跟朱元璋和陈友谅还是有些区别的。

朱元璋和陈友谅都是红巾军系统的,都信奉明王转世的说法,都以推翻暴元统治、建立新秩序为最终目标,张士诚这人并非红巾军系统的,也不信奉明王转世,打心底里没有想过要推翻暴元统治,一统天下。相反,在他的心中,一直认为元朝政府才是正统,朱元璋和陈友谅二人才是贼寇,一直只想当个雄霸一方的割据势力罢了。

张士诚起兵之后,一会儿自己称王,一会儿又投降元朝,总是反复无常,毫无信义可言。当时群雄纷纷起义,元朝廷焦头烂额,根本顾不过来,因此张士诚虽然反复无常,却也混得风生水起,势力越来越大。

张士诚这人虽然鼠目寸光,胸无大志,实力也不如朱元璋和陈友谅,但是此人却有两个很大的优势。

第一,张士诚最为富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朱元璋和陈友谅正在鄱阳湖大战,张士诚自立为吴王,当时他的属地南到绍兴,北超徐州,西至汝宁府(今河南省汝南县)、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泗州(今江苏省盱眙县)等地,东至大海,纵横两千余里。

张士诚占据的地方不小,而且这些地方富得流油,张士诚不仅吃喝不愁,而且日子过得甚是潇洒。

第二,张士诚特别会礼贤下士。陈友谅狂妄自大,刚愎自用,在礼贤下士方面相去甚远,不值得一提。

前面我们说过朱元璋十分重视人才,也能礼贤下士,为了招揽人才,在南京曾建立过人才公寓,叫作“礼贤馆”。

别看张士诚是个大老粗,他也十分重视人才,特地建立了“景贤楼”。当时苏州等地最为富有,人杰地灵,文化人特别多。这些文化人一听张士诚礼贤下士,又在大力招揽人才,于是纷纷投到他的帐下。因此当时张士诚确实招揽到了很多有名望的文化人,也包括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

然而张士诚虽然礼贤下士,但是并不懂得如何甄选和分辨真正的贤士,基本上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要是个读书人前来投靠,张士诚便把他留了下来。因此张士诚身边聚集的人才大多是附庸风雅、沽名钓誉之辈,对于张士诚争霸天下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朱元璋不仅会辨别人才,而且也懂得用人。当时刘基、宋濂、叶琛、章溢四人一起去南京投靠朱元璋。朱元璋大喜,仔细查看了这四人的履历之后,对四人分别委以重任。让文学泰斗的宋濂当了教育方面的高官,让刚正不阿的章溢掌管财税,让善于维稳治乱的叶琛当了地方知府,最后将足智多谋的刘伯温留在了自己的身边。

而从辨别人才和任用贤能两方面来讲,我觉得张士诚跟朱元璋比,相去甚远,这里举三个相关的故事吧。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罗贯中。

历史上的许多文学家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真正隐士并不多,许多人之所以远离官场,潜心文学创作,其实并非不想当官,相反这些人年轻时一心当官,但是在官场却不得志,最后看透了,这才远离官场,潜心创作;罗贯中也是如此。

元末,暴元腐朽不堪,群雄纷纷揭竿而起,罗贯中也想有一番作为,听说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礼贤下士,于是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投靠了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帐下。

罗贯中在张士诚帐下可谓殚精竭虑,积极地出谋划策,张士诚也曾十分信任他,还采纳了他的意见而打败了朱元璋部下康茂才的进攻。

不过,张士诚这人鼠目寸光,胸无大志,并不想争霸天下,而是向元朝称臣,贪图享乐。到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看到元朝没落,想要再次称王。

罗贯中和许多幕僚一起建议他暂缓称王,韬光养晦,从而争霸天下,但是却不被采纳。

罗贯中看出张士诚成不了气候,对他失去了信心,于是写了封辞职信,离开了张士诚。

从此以后,罗贯中开始北上,游历四方,直到三年后,这才回到了杭州。

当时,罗贯中已经年过半百,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较为成熟的看法,于是开始潜心文学创作,这才有了《三国演义》。

张士诚的胸无大志和庸碌无为造成了罗贯中对官场的失意,这才有了后来的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三国演义》。倘若一开始罗贯中投靠了朱元璋,并得到了重用,在官场上如鱼得水的话,恐怕《三国演义》也不会问世了。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讲,后人还是要感谢张士诚对古典文学所做出的贡献的。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叫作郭翼,估计很多朋友并不熟悉。

当时朱元璋和陈友谅一直打得不可开交,陈友谅写信给张士诚,让他趁机起兵攻打朱元璋,但是张士诚却不为所动,一直坐山观虎斗,他就想做个雄霸一方的割据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