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7.膏药(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膏药治疗是外治法的一种。它是利用药物,施于病者机体外表某部或患部的作用,借经络的通路发挥药物的通经走络、行滞去瘀、开窍透骨、驱风散寒的功能,从而达到某种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在前面发展史里我们已经谈到,中国医药学在很早以前就采用外治法,后来因为汤药的发展,外治法渐渐退居次要地位。事实上,外治法非但可以配合内服药饵疗法来提高疗效,而且有许多疾病也可以只用外治法就能达到治疗目的。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论述膏药的功能时说:“一是拔,一是截。凡病所结聚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无深入内陷之患;病所经由之处,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传变之虞”。“为了达到拔和截的治疗目的,方中往往加猛药、生药、香药、使之”“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其所,俾令攻决滋助,无不如志,一归于气血流通而病自已”。所以在平肝、暖胃、截疟、化痞、止泻、蠲痹等膏中,各有加药。在制膏当中有如上述的说法,更有中心体系。

膏药是中国医药学中丸、散、膏、丹、汤五大剂型之一,我们在发掘、整理和提高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深入研究,使医学科学更好地为人民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2)膏药的作用机理

一般膏药包括膏与药两部分,膏的部分比较简单,成分比较固定;药的部分比较复杂,往往因病、因人、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膏的熬制主要用胡麻油和铅丹两种原料,二者在临床上均具有一定的医疗作用。《日华诸家本草》论胡麻:“陈油煎膏,生肌,长肉,止痛,消痈肿,补皮裂”。苏颂《图经本草》谓胡麻油“治痈疽热病”。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论胡麻油能“解热毒,食毒,虫毒,杀诸虫蝼蚁”。可见胡麻油除具有滋润皮肤,使丹药不干,更具有解毒、杀虫、保持药效持久的良好作用。铅丹又名黄丹、红丹、东丹、漳丹,系由铅氧化制成。黄宫绣《本草求真》论黄丹:“铅丹亦名黄丹,系用黑铅、硝黄、盐矾锻炼而成,故味兼咸而走血。其性亦能杀虫解热,坠痰祛积,且更拔毒去瘀,长肉生肌,膏药每取为用。在熬制膏药时除用铅丹外,有时还采用密陀僧、铅粉等铅的化合物,也具有类似铅丹功用。据此,膏药不仅其质具有防腐,防燥,保持效,便于贴用,刺激皮肤毛细管张吸收药物和湿润作用,而铅丹、胡麻油的本质同样有膏药基质适应症中所要求的某些性能。所以胡麻油和铅丹熬制成的膏药基质便成为膏药制剂和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膏药在应用过程中,宋代以前,主要用于治疗痈疮、疖疮等外科疾患。明代李时珍述及膏药可贴风湿诸病,明代汪机谓太乙膏可贴肺痈已破。清代吴尚先所写膏药专著《理瀹骈文》中“截”、“拔”两节中说:“凡病所集聚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无深入内陷之患;病所经由之处.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传变之虞”。说明膏药不但应用于外科各病,而且可以应用于内、妇及小儿各科。

膏药之所以能够治疗痈疮、疖疮、肿疡等外科疾患,从它的处方用药来看,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如明朝朱柿《普济方》记载治疗金疮箭镞伤并痈疽疖毒的太乙膏处方,计有白芷、苍术、石膏醋炒、白胶香、乳香、没药、黄丹各五钱,用真清油四两熬膏,入黄蜡一两收膏,用油单纸摊贴。这个膏药处方是用来治疗中医所说的属于阳性的痈疮、疖疮、肿疡的,也就是属于急性的、化脓性的溃疡疾患。从太乙膏中药味来看,苍术富有去湿作用,对疮疡、脓液可以促进其排出。石膏为清凉剂,功能清热解毒,迅速减轻掀肿疼痛等症候,加以醋炒不仅可使石膏易干粉碎.缓和石膏作用。而且具有散瘀、解毒。止痛、收敛的作用。白芷、白胶香、乳香、没药等都是香料药品,不仅具有防腐作用,并能改善血行、祛瘀散寒、镇静止痛。以上各药合成薄贴,会使疮痈疾患达到好转和治愈。黄丹、清油为熬制膏药赋形剂,更有促使药物性能透入肌肤深部,发挥药物的效能。五脏六腑功能的盈亏盛衰和脏器病变可应用膏药外敷,以外用药物入内疏通气血等的理论是膏药对体内脏器和远距离的治疗作用的主要依据。如对关节风湿疼痛、消肿化痞、暖胃、定痛、止泄诸作用,广泛应用上焦心肺膏药,中焦脾胃膏药,下焦肝肾膏药,通治三焦和五脏。通治六腑膏药,调经、安胎、卫产、催生膏药,其作用机理则是较复杂的问题。盖人体内而脏腑筋骨,外而皮肤肌肉,五官百骸,靡不相通,其相通道路则为经络。中医在内外各科,辩证论治、药物归经、针灸疗法,都是以脏腑机理为理论基础的。而膏药疗法则兼有一般药物、针灸、物理等疗法的长处。膏药处方用药,是根据一般中药归经原则,运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复方。以发挥药物良好效果。更因膏药用于肌肤薄贴,所以多取气味俱厚的药物,并加以引药,如姜、葱、槐、柳、木别、蓖麻、风仙、菖蒲、山甲、轻粉等力厚之品,几乎各方使用。延胡索、木通、细辛、威灵仙、木香、乌药、苏合油、冰片、麝香、乳香、没药等善于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疾病所需的芳香药物,更是膏药熬制中不可缺少的药品。至于贴用膏药,除溃疡肿毒贴患部处.一般多以针炙经络穴位为贴部位。如太阳经外感贴两太阳、风池、风门、膻中穴。脏腑病,则分别其在上在下及经络通路贴之,如上贴心口、中贴脐眼、下贴丹田,或兼贴心俞与心口对,命门与脐眼对,足心与丹田应。总之,膏药所贴穴位都是根据体表十四经穴,借经络通路以直接影响内脏疾患,提高药物疗效,达到迅速治愈的目的。

膏药之所以能够治疗多种疾病,是有它一定的物质基础与论根据的。它的处方:组成来源于一般中药方剂,与西药中许多外用药、注射剂、口服剂有同一作用,同样可以合剂,分用(特殊的当然例外)此其一。在一般方药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加以变化,去其轻淡平温之剂,益以气味俱厚生香引导之昧以得药方此其二。用药数广而多形成大的复方,以适应复杂的病理变化,由于许多药物中含有脂熔性^挥发性及刺激性的药物,因此豇透人皮肤产生消炎、止痛、去腐、生肌、收敛等作用,一如治痈疖疮、肿疡、溃疡等,风湿寒痹、止痛、壮筋骨、跌打损伤等,此其三。利用丹、油熬膏作赋形剂,以防腐、防燥、保护疮面,保持药效持久,促使药物和经过表皮产生深部和全身作用,此其四。按经络俞穴及身体特殊部位薄贴,发挥药效,促进作用,此其五。贴于患处刺激神经末稍,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产生神经特异性,以调整机理增强组织抗御力量,达到镇静、消炎作用。此外,软膏具有保护局部皮肤的湿润柔软作用,是通过皮肤角质层细胞间隙、毛囊壁、汗腺、皮脂腺,使药物渗透与吸收,对创伤、皮肤疾病、粘膜病变的治疗,均有防腐、消炎、止痛等局部作用。同时,药物穿通皮肤及粘膜后,经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可产生全身作用。膏滋内服后与内服汤药一样起全身治疗作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初步理解膏药的治疗作用,是以中医的经络学说为基础。就其生理机理而言,则系以特殊剂型,使药物有效成分刺激外感受器而使内感受器产生整体影响。是否尚有因组织吸收某些药物有效成分而产生杀菌、抗生作用,还有待于今后的研究。

(3)膏药的分类

综合古今膏剂大致可分为四类:煎膏、软膏、硬膏、敷药。

①煎膏:唐时称“煎”。一般是药物经过煎煮、去渣、浓缩,再加蜜或糖制成的稠厚半流体状供内服的制品,具有药物浓度高、体积小、稳定性好、便于服用等优点。煎膏剂的效用以滋补为主,兼有缓和的治疗作用,药性滋润,故又称“膏”或“膏滋”。也有将加糖的称为“糖膏”,加蜜的称为“蜜膏”。近年风靡全国的膏方,即为此类。单纯的煎膏根据稠度分干浸膏、浸膏、流浸膏。

②软膏:古时称“贴”。是用植物油、蜡腊、凡士林或动物脂肪等作基质,加入药物加热后,提取有效成分;或不经加热,研粉掺入所制成的供皮肤或粘膜应用的半固体剂型。习称“药膏”,又称“油膏”。具有保护、湿润、润滑或局部治疗作用。某些软膏剂中的药物亦可透皮吸收而发挥全身治疗作用。

③硬膏:通称为“膏药”,系将药物溶解或混匀于适当基质中,摊涂于裱褙材料上,供贴敷使用的一类近似固体的外用剂型,具有局部治疗作用或全身治疗作用。根据基质组成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铅膏药:指药料用植物油炸取成分后,与铅丹化合而成半固体或固体状制品。主要为油酸铅,在加工中由于铅丹的应用比例及加热时的温度和时间不同,可以得到色泽和硬度不同的制品,色泽由白色、黄色乃至黑色,通常黑色者多。用章丹(四氧化三铅)制成的称“黑膏药”,加铅粉(碱式碳酸铅)者称“白膏药”。最早铅膏载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八——成膏:“清麻油十三两,菜油亦得;黄丹七两。二物铁铛文火煎滤,湿柳批篦搅不停,至色黑加武火,仍以扇扇之,搅不停,烟断绝尽,看渐稠膏成……”由此可见,南北朝时的铅膏,就是今天所称的基质;后世逐渐发展,在基质上加入主要药物,疗效更为提高。此剂型亦为现时常用剂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