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5桃花源里可耕田(2 / 3)

虽然,义门陈家族彻底瓦解了,但其成员在大半个中国居住繁衍开来,“天下陈氏出义门”的说法正是由此而来。徙居新址后,家家门口都遵照祖训挂起“义门”灯笼。之后又庄分庄,支分派别,时有变动。尤其在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天下,民不聊生,有不少人移居海外谋生。据《德安县志》记载:朱元璋做了明朝皇帝后,义门陈氏受到株连,不仅两次遭兵燹,故居被毁,人也被贬为“丐户”、“疍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流放蛮夷荒野之地。为了“寻得桃源好避秦”,不少人再次迁居,有的藏居深山,有的漂洋过海,还有的改为他姓。

难怪,如今的义门村陈姓人口不足半百,仅十余户而已。那些简陋的民居大约都是近几十年的建筑,一眼望去,便可确信建筑本身不会存有什么古迹。依傍这样一个普通的小村庄,那新修的、不可谓不气派的祠堂就显得有些突兀了,也许是因为缺少环境氛围的烘托,我甚至觉得,祠堂前后的几棵古柏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沧桑感。在义门故居,最能够见证历史的,大约就是义门陈氏始祖夫妇的墓葬了。

——还有一堆堆吃大锅饭时用过的瓷碗碎片;还有散落在天下陈氏心中的一堆堆记忆碎片……

无独有偶。在江西,可与义门陈交相辉映的家族还有“华林胡”。大宋真宗皇帝便忍不住作诗赞叹华林胡氏:

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

他族未闻有,朕今止见胡。

华林胡氏因聚居奉新华林山而得名。其始祖为西晋时甘肃安定胡氏后裔胡藩。胡藩因帮助南朝宋开国有功,宋皇帝封他食邑五百户,赐他豫章以西一大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胡藩选择了风光秀丽的华林山安居。唐朝末年,胡藩的第二十四世孙、曾任唐侍御史的胡城,因唐朝灭亡,归隐华林祖居,在此创建家塾,生息繁衍,后成为聚族同居八百口的“华林世家”。

华林胡氏传到胡藩的第二十八代孙胡仲尧手中,由于家风较好,一直没有分过家,这时,华林胡氏已成为“同居共爨八百口”的大家族。同时,胡仲尧将原来的家塾扩建为名闻天下的华林书院,并“聚书万卷,大设厨廪,以延四方游学之士”。胡仲尧办学兴教的举动和胡氏累世同居的良好家风,引起了地方的重视,受到了官府的推崇。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洪州府具本上奏朝廷,要求旌表胡家。不久,宋太宗特诏旌表胡氏家族。这件事在《太宗皇帝实录》中有明确记载。胡家受到旌表后,胡仲尧进宫谢恩,太宗赐给他二百两白金器皿。宋太宗淳化年间,奉新发生旱灾,米价上涨,胡仲尧打开家族谷仓降价卖粮,赈济饥民。其后又个人捐款在奉新造了一座南津桥。胡仲尧这种热心公益事业的善行得到了宋太宗的称赞,任他为洪州州学助教,并允许他每年以香稻、时果从皇宫内东门进贡。在封建社会里,这算是一种极大的恩赏。淳化五年(公元994年),胡仲尧打发自己的弟弟胡仲容进宫贺寿宁节,宋太宗亲自召见胡仲容,并授试校书郎之职,又赐袍笏犀带与御书。大宋皇帝对胡仲尧一家的旌表和嘉奖,使胡氏家族的名声骤然上升,许多公卿大夫、文人墨客赋诗赞美。在一片赞扬声里,胡仲尧升任国子监主簿,但上任不久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一岁,葬在华林山“八百洞天”附近。

胡仲尧扩建的华林书院为大宋朝廷输送了大批栋梁之才,也为胡氏家族培养了一批日后名垂青史的人物。华林胡氏中曾走出了五十五名进士。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胡克顺、胡用之叔侄同榜进士及第,成为当时的美谈。有诗赞曰:“四海二雄今绝少,一门双第古无多。”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胡用时、胡顺之、胡用礼兄弟三人又同榜及第。胡氏家族的科举佳话自此享誉天下。

在胡氏家族的众多人物中,载入《宋史》的国史人物有胡仲尧、胡仲容、胡克顺、胡用庄、胡用舟、胡直孺等。这里面最有才能,最受朝廷器重的人物是胡仲尧的曾孙胡直孺。胡直孺于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中进士,累官西路都总管,刑、兵、吏三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经筵侍讲,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封开国公。著有《生还录》一卷、《西山老人文集》二十四卷,现已失传。胡直孺为官正直,在政治上、军事上都颇有建树。当金兵大举南侵时,他曾出谋献策,赢得初战胜利;金兵再犯京师之际,他又被召勤王,勇敢作战,斩敌千余名;其后,金人大兵压境,而朝中主和派却从中捣鬼,胡直孺所部孤军作战,陷入金兵的重重包围中,直孺不幸被虏。在敌营中,他保持了民族气节,过了很久才得到机会回朝。

宋徽、钦两帝被俘后,宋室南渡,高宗即位。胡直孺任洪州帅兼知府时,冒着政治风险,冲开当时“士子不得挟苏黄稿”的禁令,为诗人黄庭坚征集遗稿。绍兴初年,迁刑部尚书兼侍读,在朝论奏十事,高宗非常欣赏,在白团扇上御书杜甫“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的诗句送他。同时又赐田租八百石,以示对他的倚重。随后又调他做兵部尚书兼擢吏部,但他擢升兵部不久就去世了。

胡直孺有两个墓葬,一个在浙江绍兴,一个在奉新的会埠。哪个是真墓,哪个是假墓?绍兴是大宋皇陵所在地,胡直孺在朝为官,官至尚书,深得皇上宠幸,死后敕葬皇陵边上,也算是一种恩宠。绍兴之墓为敕葬,自然假不了,而会埠的墓则是一个“招魂葬”。所谓的“招魂葬”,乃古时人死后,家人不得其尸,便以死者衣冠埋葬以招其魂。死后能够敕葬皇陵,胡直孺的名望和影响由此可见。

华林胡氏在胡直孺手里,经历了由最鼎盛而致离散的时期。胡直孺曾将聚居山下的家族搬到浮云山上的华林书院,并在那里建立了一座“迢遥半市”的宅第,在此聚居的胡氏子孙达五百余口。华林胡氏宗谱称:祖居地分东男膳堂,西女膳堂,一日三餐,苍头击鼓,膳者咸集,莫敢混乱。正堂前有茶厅,茶厅前有小厅,小厅前有书院,书院前有凉亭、水阁。凉亭水阁前有客厅,客厅前有内竖门,内竖门前有鼓门,鼓门前有三重之玄门,玄门前有石梁,石梁前有勾曲门,勾曲门前有槽门。每宾客至,以鼓为报,内堂方出迎宾。建筑之宏伟,人气之兴旺,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如此盛况,在胡直孺故后,随着胡氏子孙仕途各异,一个庞大的家族逐渐分散开来,最后不得不将山上的财产交给浮云宫管理。虽然华林胡氏在南宋中、晚期和元朝曾有过小小的中兴,也出过一些人才,南宋孝宗皇帝和元朝英宗皇帝曾题诗赞誉,但是,进入明、清时期,华林农民起义爆发,此地的胡氏大都迁往各地,“四时烟景似沧浪”的华林山彻底沉寂下来。

书院的遗址至今仍静静地躺在山中。环抱着它的共有九座山峰,似九龙昂首,称之为九龙聚会,在山的夹护下,两片山谷犹如凤之双翼,故称其地形为云冲霄凤形。因为那九条龙,过去这里曾挖有九口井,以供龙饮水,现尚存两口古井。我是由万年宫牌坊进入书院遗址的,听说,本来进入此中需从另一方向翻山过来,这就是说,牌坊坐落在华林胡祖居地的水口处。那座明代留下的牌坊,既是华林山道观万年宫的导入部分,也是华林胡祖居地的一座大门,坊上文字已模糊难辨,两侧的石狮依然威风凛凛。牌坊内,有一座召神台。书院遗址藏在牌坊右侧山窝里,前有一棵高达三十九米的千年古杉,距其四米处原先也有古杉,传说在1989年遭雷殛而毁,是为胡仲尧亲植。书院的废墟上,除了散布在地面上的砖石、柱础、石磨等物外,宅基依稀可辨,特别是天井的井部基本完好,井壁上雕有多种瑞兽形象,而主体建筑遗址旁边,曾有碾房,其碾槽仍在。书院遗址上方则残留有仲尧公祖座。据说,因为学者曾洗墨于稻田,此地生产的稻米也成了黑稻。

站在青山四围的遗址上看去,来龙有势,去脉清晰,层峦叠嶂之间充满风水意味,这里不仅是读书的清净之地,也是藏风聚气的风水胜地。难怪历代官宦文人在颂扬书院时也少不了赞美这里的环境:神存照旷之野,目寓清虚之境。青山拥翠,绿树浮岚,飞瀑散读书之声,虚亭动人文之色。

如今,在奉新华林祖居周围仍有五十八个村庄为华林胡后裔,人口近两万。他们心中大概始终珍藏着辉煌的历史记忆:“江僧昨夜访山斋,曾向华林挂锡来。见说胡君宗族盛,御书楼对义门台。”

在该县会埠乡的招远村,有一座四方济美牌坊临河耸立。它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表彰的是自北宋以来华林胡氏胡仲尧等四位先贤的善行义举。为建这座牌坊,耗官银三十万两,因胡氏家族能“世济其美,不陨其名”,故称济美牌坊。门首镶嵌的石板第一层题刻“从仕郎布政使司理问所理问胡士琇”,第二层题刻“济美”,第三层题刻“圣旨”。坊内各层青石板上,记载着四位先祖捐廪赈饥民、架桥修路、创办华林书院、创建孔子庙等乐善好施、造福桑梓的事迹。

似这样由四根方形石柱擎起、四面均为门楼式的四方牌坊,为江西古村建筑中所仅见。三层的牌坊高十二米多,宽为四米多,一百五十多块青石,靠石榫紧紧咬合。四角作挑檐状,四柱上下刻满莲花瓣图案。各层石枋上,雕刻层层叠叠,不仅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寿子富贵”、“福喜平安”等传统图案纹饰,还以华林胡氏的佳话为题材,将宗族的荣耀刻录于比磐石更经久的记忆,比如举朱幡、迎快马、路边书童仰头望的深浮雕,眉飞色舞炫耀的是,当年奉新华林书院三位学子同年并登进士第,朝廷派员送喜报的动人情景。宋真宗另有一诗赞道:

黄河曾见几番清,罕见人间有此荣。

千里朱幡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

文星昨夜朝金阙,瑞气今朝拥朕廷。

最喜状元和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

对华林胡大加赞赏的,不止是真宗皇帝,宋仁宗也为之题诗:“御宝印封给儒才,雨露恩深一叹开。上国风光归故里,表门钦赐九天来。”宋孝宗则御笔赞曰:“朕笔亲题灿锦霞,满封官职遍天涯。名垂千古应难朽,庆衍千秋宰相家。”

然而,同居共爨的义门陈和华林胡最终都逃不出分崩离析的命运。尽管如此,桃花源的梦想仍在蛊惑着人们。

四百年前,当儒学开始由庙堂走向民间,由经院之学而向平民化、通俗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时,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江西省会试第一名的何心隐,为了实践自己的平民化儒学理论,出人意料地放弃了当官的机会,以家乡永丰县梁坊村为基地,进行改造社会的试验,建立了“聚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