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8梦想着鱼龙际变(2 / 3)

不知是否要与富田村三姓的祠堂攀比,邻近富田村的陂下村,人口不过一千八百,在面积近十公顷的地皮上。竟有建三十六座祠堂,现存二十六座。陂下村在唐代先由罗姓开基,至南宋初年,参军胡晃徙居此地,渐渐成为胡姓聚居的村落,这里的祠堂群多属于胡氏,而且建筑风格统一。村口的胡氏祠堂,前院以院墙围起,院门开在侧面,为坊式门楼,名称却是豪迈,称“朝天门”。在村落形态完整的陂下,现存的古祠、古街、古戏台及众多古井,都在述说当年不甘人后、大兴土木的比拼。

我站在晒着稻谷的院子里,曾经这样猜想,这座“朝天门”可能是眼红着文宰相、匡娘娘,从王家的枢密院那儿借来了几分胆气吧?的确,置身于如此咄咄逼人的环境中,一个宗族是需要一种精神的。陂下胡氏能够与人较劲的,大概就是自己踌躇满志的发奋了,门楼顶端那只单足站立的石猴子,分明在翘望着“马上封侯”的现实。让人惊讶的是,村中每座祠堂上空,都有同样心情迫切的这么一只猴子。会合起来,那就是一大群!可见,耿耿于怀的胡氏真的着急了。

是的,鱼龙际变的梦想,始终在怂恿着人们,把寄予后人的期望栽种在祠堂的袅袅青烟中,栽种在祖先的殷殷期待中。

历史上,渗透于广阔民间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心理和以诗书传家的社会风尚,为千村万户造就了学而入仕的楷模,也为天高皇帝远的江西乡村造就了与朝廷的不可思议的联系。民间对金銮殿的仰慕和怀想,完全可以通过仕途得以亲见;既然如此,它的威势、它的奢华,也就在所难免地为人们所记取,连乡村在建造新屋举行上梁仪式时那出自耕夫匠人之口的《上梁彩词》,竟然也是口口声声唱赞着“登云梯”、“金銮殿”。当人们仰慕至极、怀想成痴时,注定就要和泥为砖、凿木为枋,结构于建筑之中了。

据《明史舆服志》,民间禁用官阶定间架,并且官民房屋不许雕刻古帝后圣贤人物及日月狻猊麒麟犀象之形,后来清代也屡申前禁。然而,在遍布乡间的众多宗祠建筑中,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对这些禁忌的漠视和挑战。人们或者任性地放纵自己的心思,把宗祠建得气势煌煌,规模犹如宫殿一般;或者,垂涎于宫廷官宅的风貌,情不自禁地模仿其局部的设计;胆小的,要么改头换面,要么化整为零,悄悄地把自己的梦想埋在砖木之中,藏匿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雕饰图案中。民间古建筑,尤其是宗祠建筑中常见的鳌鱼,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产物。既然龙的纹饰专属于帝王,老百姓也只好委屈它了,让它变化为鱼身以混淆视听。

人们骨子里的向往,首先表现为追求建筑布局的宏大气派。由富田王氏宗祠可见,因财大气粗而激发出来的欲望和胆识,原来也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来源之一。这类觊觎着皇宫官宅的形制而无视清规戒律、极尽张扬的宗祠,在江西古村里并不在少数。也许,这和“天高皇帝远”的地理条件有关,偏远、闭塞的环境让人们心怀侥幸,无所顾忌。

赣县白鹭村的祠堂和民居,极其重视门楼的装饰,建筑布局也体现出对官宅形制的刻意模仿。因此,当地有人把它称为“江南最大的官宅建筑群”。虽然,历史上此地钟氏确实也出过一些官宦人家,但白鹭村的发达还是靠木竹生意,所谓官宅,实在是个误会,不过是那些民居一座座都被建得冠冕堂皇罢了。

白鹭的民居以既聚居人家、又祀奉祖宗神位的居祀型祠堂为主,规模庞大的“恢烈公祠”即是。整个建筑群南北纵深百米,正面宽四十米,三栋建筑一栋比一栋精美,后栋占地面积最大,除厅堂楼阁外,还建有花园假山,可惜当年被石达开残部炸毁,只剩一排边屋。该建筑群的东西南三面有宽阔的石子路贯通,北面是树木葱茏的后龙山。前栋“太守敬公祠”大门朝南,中、后栋大门开在东侧墙,东面逶迤的封火墙青砖均印有“日升记”字样,说明建筑用砖系特别定制,显示出屋主人的显赫地位。通往山下村落的麻条石阶分为两段,第一段上的平台原有牌楼,上书“接官亭”,旁边是马厩和停轿的院落;第二段石阶上的平台,即为整栋建筑的门坪,大门两侧的抱鼓石饰有三狮戏球浮雕,门前坪地立着六组刻有功名的旗杆石。在族人眼里,那是一些可以彪炳千秋的英名。一柱柱麻石傲然栽种在祖先留下的宅基地上,生长出来的枝叶却是人们血脉里的那份自豪。

奢华繁复的建筑中还蕴涵长幼尊卑的观念。现存的“太守敬公祠”和“友益堂”内,厅堂楼阁错落有致,楼廊过道纵横交错,曲折相通,仅大小天井多达十六个。“太守敬公祠”前后二进,门厅两侧各有厢房,为守门家丁住房。二进为七开间,明次间合为正厅,两侧厢房分别是主人和重要客人的卧室,正厅和前天井以西是“观音厅”、仓库、厨房、厕所、马厩等附属建筑,均以小天井分割。观音厅为主人子女和其他眷属居住及供奉观音神像的地方。“太守敬公祠”西侧有一座倚山而建的木构悬楼,是为女眷专事针线女红和琴棋书画的绣花楼。由北墙两端拱门进入楼内,楼内三开间全为镶云母片的木槅扇。南面格窗一字排开,可向外开启,视野开阔。临窗但见一口半月形池塘,据说南面塘堤曾建有白鹭村的露天戏台。女眷们足不出户凭栏观赏的,正是由屋主人钟氏父子大力扶植起来的,将昆腔与地方戏曲熔于一炉的东河戏。

在造访古村的过程中,我得知,许多祠堂都曾因藐视陈规、大胆僭越,而授人以柄。

安福塘边村有一富商捐官得入仕籍之后,好生得意便斥资修建祠堂,为告慰祖先,一心只图称雄乡里,竟无视官家禁忌,将祠堂建成了五开间,结果被官府罚银两修建城墙;而在流坑,其董氏尽管内心骚动,却是高明得多,在那已不复存在的董氏大宗祠里,它把第一二进建成三开间重檐式,第三进则是更为高大的五开间重檐式,在这里,它大概使的是障眼法吧?

在婺源民间,宗祠不乏五间七架的,而且多有用斗拱、雕龙凤的,民居也有。如婺源汪口村的俞氏宗祠,由大门、享堂和后寝组成,面阔为五开间,中央三间高起,成歇山顶三楼牌楼式,称五凤楼。明间最高,用网状斗拱;次间用斜向的五跳插拱层层密密叠压;梢间向前突出,作青砖八字影壁;前檐柱之间设签子门;明间上、下花枋之间悬挂“俞氏宗祠”匾额,上下花枋分别是高浮雕“双龙戏珠”和“双凤朝阳”,合为龙凤呈祥之意。够得上胆大妄为了,这还不算,祠内左右侧廊与享堂交接处的阴角上,向院子挑出一个高翘的翼角,角梁下悬有雕刻华丽的垂花柱。

听说,这两个翼角之下的小空间分别叫钟楼和鼓楼。当年建宗祠时,腰缠万贯的商人们很想造一对钟鼓楼,但有所顾忌,只好建一对翼角做表征。东侧的钟楼下存放着铁钟,钟的四面铸有“皇猷建极”、“运会昌明”、“箕裘叠衍”、“科甲连登”等字样。后寝为五开间,构图类似大门,中央高起,亦用网状斗拱,次间前檐枋上各雕一龙一凤的龙凤呈祥图案。

黄村的祠堂经义堂则有一个关于台阶的传说。经义堂占地面积两千平方米,呈长方形,全堂主体建筑由庄院、门楼、正堂、享堂、寝室五进四间构成。全堂一百根杉木圆柱,另有四根石方柱。正堂中央与寝室中央及两廊均属金砖铺地,余皆大块青石板。所谓“金砖”,其实不过是澄泥罢了。四周封火墙,内衬木板壁。顶部十六处卷棚,用水磨青砖构成。庭院两侧耳门相通,横列着乾隆年间的四对八棱旗杆趸;前进为九脊顶的五凤楼,门楼横梁深雕“双龙戏珠”、“鳌鱼吐云”等图案,栅门外,水磨青砖八字门墙,墙上嵌“万字钩锁”图案,上部砖雕戏剧、鸟兽、花草等纹饰;正堂五间通过两廊与享堂沟通,石阶三级,登上月台。享堂横梁间,悬挂蓝底金字“经义堂”匾额,每字一米见方;后寝拱门前有七步石阶,直通寝室门楼。寝室门楼建筑别致,青石墙基,粉墙,重门。前门石柱,青砖卷圆顶。砖枋饰有“富贵万字”图案,中嵌青石浅刻“寝室”二字。寝室靠后楼处,横处三个神龛。

相传,清初黄村人集资建造祠堂,好不容易造到封顶,却没有钱了,于是,工匠们纷纷散伙回家。爬过一道岭,在路亭歇脚时,大家遇见回村过年的翰公老。他是专门做木材生意的,赚了不少钱。他把工匠们劝了回来,耗尽资财终于建成祠堂。起初,后寝拱门前的台阶为九级,叫九级金阶。邻村一个财主可能妒火中烧吧,告密称黄村“私造金銮殿”,有谋反的意图。翰公老这时已经没有钱打官司,只好将台阶改为七级,并请康熙朝文华殿大学士题了“经义堂”字匾,悬挂于享堂正中,这才避免了一场大祸。

平步青云的民间理想更多地表现为,在建筑结构上刻意效仿宫廷建筑的某些细节。那些效仿,有的是因主人身份特殊而被允许,或被特许,最常见的却是憋忍不住的跃跃欲试了。

洪宇堂是白鹭村尚存的年代最早的建筑之一,系白鹭钟氏宗族的分祠,属于那种专祀型祠堂,位于钟氏总祠左侧,门前坪地宽阔,可见它在众多祠宇中有着显赫的地位。它的建筑构造也十分独特。东西两侧山墙为青石所砌的封火马头墙。正面是木质结构的门廊,两根硕大的木柱支撑上方的柱枋,柱枋下面正中位置是用厚实木板镶铺的双扇大门。柱枋上方系罕见的五跳如意斗拱结构,俗称木方垒砌的“雀巢宫”。门楼气宇轩昂,花团锦簇,檐板挑手雕有花卉瑞鸟,制作极为精细。如此使用斗拱,实有僭越之嫌。原来,这是朝廷赐予百岁人瑞的专荣,即令公侯将相也未可掠美。此处奉祀的百岁翁不仅年长寿高,心志清远,且才高八斗,除任钟氏二修族谱主笔外,其悬壶济世之功德尤丰。百里之内,举凡奇难绝症患者无不慕名造访求医,他对于贫民多免费倾心医治,故其溘世后,感恩戴德悼丧者络绎不绝,并享受了朝廷敕建特别祠宇奉祀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