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2章 被祥云捧在手里(1 / 3)

祥云捧月。一个多么动人的意象。它是一种热情的表达,一种慷慨的赠与,也是一种真诚的呼唤。

赣中腹地的一片丘陵上,横亘着已经发现的十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们的被发现是个奇迹,它们的存在同样也是奇迹。

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开始,樟树中学的美术教师饶惠元先生,就常常带领学生到县城附近大桥乡洪塘村的筑卫城去写生。我想,那是春天,吸引他和学生们的是一座芳草的城池、鲜花的城池,眼前是蜂鸣蝶舞,紫燕翻飞;或者,是在秋天,土城变成了金色田野上的五彩城池、梦幻城池。是的,一定有什么灵物企图诱人入梦。要不,一位美术教师怎么会醉心于考古调查,并由此摇身一变而成为江西文物考古调查的先驱?

那座生长花草灌木的城池,也生长繁茂的陶片。陶片是草木的一种,要不就是草木的果实。陶片有着美丽的纹饰。圆圈纹、漩涡纹、绳纹、曲折纹、回字纹、方格纹、米字纹,四十多种纹饰仿佛冥冥中的神示,抑或来自远古的呼唤。饶先生是有心人,他把那些有别于中原文化的陶片纹饰用画笔画在纸上和心上。他的人生循着陶片纹饰而出现重大转折。此后,他毕生致力于江南地区新石器时期考古学研究,在印纹陶研究等学术领域成绩斐然。从1947年到1955年,饶惠元先生踏遍樟树市及其附近的山山水水,考古调查发现了四十余处古代文化遗址,揭开了江西田野考古工作序幕。因为他,不仅筑卫城有幸完整地保留下来,樟树一带众多的古代文化遗址也躲过了诸多的人为破坏,奇迹般地留存至今。

樟树博物馆的专家屡次为我讲述过发现筑卫城的故事。每每听得,我都觉着陌生、新奇,觉着其中蕴含有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我情不自禁地想象一枝画笔和一片古陶遇合的瞬间,该是多么奇诡玄妙!画笔端详着古陶的质地和肌理,能感受到古陶的体温和气息吗?若可,其中的某些陶片,比如陶鬶的碎片,会散发酒的遗香吗?

那么多原始村落布局在樟树的大地上,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对了,在樟树市境,至今发现商周遗址就有六十余处。据五十多年来的文物调查与发掘资料,江西全省范围内已发现商周遗址六百余处,其中属吴城文化系统的遗存有近三百处之多,主要分布在赣江中、下游及今鄱阳湖西岸一带,以赣中的樟树、新干、新余和赣北的九江、瑞昌、德安两地区最为密集,而新干和新余正是樟树的左邻右舍。

那些樊城堆人、筑卫城人以及吴城人,应该会有先来后到之别,却是不约而同地麇集于这里定居,并且长久在此繁衍生息,足见这片土地是富庶的,慷慨的。

关于它的慷慨,有一个发生在新时代的传奇。众所周知,盐不仅是人的生活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工业基础原料,有“化工之母”之誉。一向贫盐的江西,对盐有着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

历史上,江西的食盐靠输入。唐、宋、元三代,江西一直以行销淮盐为主、广盐为辅。清代,食盐成为江西输入的一宗为数巨大的商品。据史料记载,自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以后的八百余年间,樟树一直是淮盐、广盐争夺的市场,担负着赣中、赣西北各军、路、府的食盐中转任务。在划界行销政策指导下,江西境内被分为淮盐、广盐和浙盐三个食盐行销区划,而其推行的运销方式,则是被称为“专商引岸制度”的官督商销。商人想要取得食盐专卖特权,“必先向有窝之家,出价买单,然后赴司纳课”,取得了盐引之后,方能承担食盐的运销,这些盐商也就被称为“运商”或“引商”。政府对官府以外的食盐贩运要进行盘查,除采用专商引岸制度外,还对各种行销的食盐运送的路线作了具体规定。如此受到官方政策制约和监督而运销的食盐,统称为“官盐”。官盐的运销体制,导致了私盐泛滥。于是,为防范和打击私盐的销售,各级官府采取了种种措施,或官盐“减价敌私”,“则私贩无利可图;其侵越之弊自可不禁而止”,或于水陆要口增设关卡、添派兵员,加紧巡查以缉私,甚至有在水上缉私卡造备炮船来对付贩运私盐的。

明隆庆年间的临江知府管大勋,“政尚循良,好儒术,以表章经籍兴复古学为己任……临江之能以文事饬吏治者,必以大勋为首称云。”管大勋的政绩之一,就跟盐有关。他到任时,正值淮盐与广盐、闽盐在江西争夺市场。广、闽两省来的私盐盛行,而广盐则以樟树为集散地。官府批准行销的淮盐由三十九万引降至十六万引,严重影响官库收入。巡抚马森接受淮盐盐商的请求,在峡江建关桥,拦截私盐,设关征税。未久桥毁,又准备在樟树建桥。管大勋作《樟镇关桥议》一文,从四个方面痛陈建桥之弊端:一是地理不宜,峡江故无桥。樟树镇水“汪洋湍急,视峡为倍。当峡关之坏也,狂飚暴涨,食顷耳,列舰长桥,摇瞬不得顾”;二是樟镇的繁荣是因宁王朱宸濠叛乱,在南昌横征暴敛,商贾“趋市樟镇”,“而樟镇之名遂起”。现若在樟镇设卡,则会使商旅裹足,市场冷落;三是当时税法规定“居货税,行货不得税”,川广诸商只能“取盈额税而止”;四是对匿税私盐要靠国法惩处,不在于设桥置卡。管大勋此文,针贬“自隆庆以来,凡桥梁、道路、关津私擅抽税,罔利病民”的弊害,使樟树关桥未能设立,对于当时樟树经济的繁荣起了很大作用。管大勋特将此文收入他主纂的《临江府志》,“俾足国筹边者择焉”,可谓用意深远。

如此这般,大致可品味出盐的滋味不仅仅是咸,还有令人蹙眉的酸涩。

甚至苦不堪言。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由于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的反复围剿和重重封锁,盐成了关系战争大局、关系红军与人民群众生存的重要战略物资。利用墙基的灰土熬制硝盐,冒死设法从敌人眼皮下偷运盐,开采钨矿用钨砂从白区换取盐……谋得盐,恍若谋得一座城市、一场大胜,让人们绞尽脑汁,费尽心机。一部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其中白花花的盐,总是伴有血淋淋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食盐实行计划专营,统购统销。江西省盐务局(盐业公司)下设近五十家地市县的相应部门和一批盐业专营批发部,每年有计划地从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调入海盐二十多万吨,以满足江西食盐市场的供应。

所以,1970年9月2日,在庐山,在中国共产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当毛泽东主席看到《人民日报》登载江西找到盐矿、并在会昌生产出第一锅盐的消息时,欣然命笔,在报纸上批示:“江西找到了盐矿,是件大好事!请转与会诸同志。”这一年的3月30日,江西省地质局首先在赣南会昌发现盐矿,紧接着,于6月8日又意外地在清江盆地找到了面积逾一百三十三平方公里、储量超一百零三亿吨的特大型盐矿。为了纪念毛泽东主席题词,会昌盐矿被命名为“九二盐矿”,清江盐矿被命名为“六八盐矿”。当时,毛泽东主席情不自禁地将报纸和自己的批示转与会诸同志,其内心的惊喜溢于言表,无疑,这条消息也同样会让出席全会的所有在江西红土地上战斗过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激动不已。

果不其然,1972年下半年,毛泽东主席有意让在江西新建县劳动的邓小平同志复出工作,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下,邓小平可以在江西境内作一些调查研究。邓小平调研的第一站,就是去樟树的已更名的江西盐矿。11月12日。一个晴朗的星期天。六十八岁的邓小平来到盐矿,在简易的会议室里听取汇报后,他高兴地说:“江西过去没有盐,老百姓吃够了没有盐的苦,现在可好了,有盐了,江西老表至少几代人可以不再为吃盐发愁了。”随后,他走进平锅熬盐车间。那车间不过是用毛竹和油毛毡搭成的窑棚,里面弥漫着熬盐平锅散发出来的腾腾蒸汽,他毫不在乎,专注地看着工人们在平锅边操作。他还接过工人手里的工具去耙耙盐,并勉励大家“要想办法把生产搞上去”。当日中午,邓小平同志在当地的县革委会招待所用餐,当时他交伙食费的那张收据,分明记录了春天正在行走的步履。要知道,邓小平正是翌年春天复出的。

话说在清江盆地找到大盐矿是个意外,它果真是个令上下喜出望外、奔走相告的大收获。四十多年后,我在由江西盐矿改制而成的晶昊盐化有限公司追索历史,那份惊喜仍荡漾在人们的眼角眉梢。据说,当时省里成立的是一个石油会战指挥部,就是说,苦战在清江盆地的井队是来找石油的,勘探井的设计目的也是找石油。不承想,钻至深达八百多米时,却见到了厚度达一百多米的盐岩。

当年,毛泽东的批示就是最高指示,就是战斗动员令。江西省迅速成立了“9268”会战指挥部,把盐矿大会战当做全省头等大事,调集三百名民工、两百名共大学生以及一批公社干部投入会战,他们的任务是要在一百天内拿出盐来。可是,谁也不知道盐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最后有人想起抗战时期所见,便如此那般地加以仿效,硬是用大锅、土灶熬出了白花花的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