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2章 被祥云捧在手里(2 / 3)

樟树大地的馈赠,让贫盐的江西一跃而成为产盐大省。被捧在赣中腹地的清江盆地,从来就是一只巨大的聚宝盆吗?

百度百科的词条“清江盆地”作如下解:“清江盆地位于南昌市的西南,东到丰城市,西到新余市,面积约3600平方公里。清江盆地处于水路交错带的大河流域或湖网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复杂而稳定,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高,水系发达,土壤肥沃,气温适宜,宜耕宜渔宜牧,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天然理想场所,孕育和繁衍了人类最初的文明。上古时期清江盆地人与自然关系的展开,是在赣鄱境内独特地理空间的基础上实现的。人们活动空间的开拓,奠定了上古时期清江盆地生态文化存在的地理基础。”

樟树市的前身叫“清江县”。1988年10月26日清江县撤县改市,才有了“樟树市”的命名。翻开它的历史沿革,却是耐人寻味。岁月漫漫,自秦朝立郡县制到南唐昇元年间以“清江”命名建县前的一千一百五十八年间,樟树竟然是“有其地而无其名”。尽管如此,在这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境地上,先后有新淦、吴平、始平三个县在此建立县城。到南唐昇元二年(938年),在萧滩镇建清江县后,仅五十四年,萧滩镇又一跃而为北宋的临江军,其后便为元、明、清时的路、府郡城,其时长达九百二十余年。

这块风水宝地,几乎成了各个时代的宠儿。我想,我们一辈又一辈的老祖宗之所以如此珍视它、迷恋它,其中最重要的缘由,莫过于这般优越的地理条件了。

流贯南北的江西第一大河赣江,在樟树境内与主要支流袁河合流后,来水大增,江流浩荡澄澈,此段江流故得名“清江”,南唐建县时则以水名县。我以为,冠名“清江”,恐怕也表达出了樟树人置身于山明水秀的膏腴之地的那番欣慰和自豪。因为,山明水秀不仅昭示着这里土肥水美,能为人们的生计提供可靠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山明水秀恰好是生气的表征,是可以化成万物的希望所在。不错,清江两岸,远延岚翠,近挹波光,美色天成。在这里,既有土肥水美的踏实无忧,又有通达四方的舟楫之利;既有独赏晚翠的优美闲适,又有对饮听渔的安然恬静;既有关乎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的自然条件,又有维系性情学养、气质精神的生态环境。在樟树的土地上,自古便有“临江八景”之说概括当地名胜。

这八景,显然有着浓重的风水意味。一曰慧刹青松。慧力寺昔时有古松数百株夹道,直接城南门,号称接引松。其间并有万松关、松风亭。步出喧闹的府城,穿行古松掩映的登山小径,游憩于寺院亭台间,竹树清森,禅堂幽静,松涛和佛号,翠嶂绝嚣尘,自有一番超凡脱俗、神游仙境之感。慧力寺“后岗从府治迢迢发脉,山门望长江滚滚朝揖。閤皂远峙其前,雁宕横列其北;洗心清泉,汇归寺下;凤洲龙石,绕环水浒。内有盘阿陆涧之宽,外无邱林城屋之障。登高而望远,无有快于是者。”二曰龟石春涛。清乾隆《清江县志》载:“清江有龟龙二石,龟石在布政司前濒江,旧谶云:‘金凤洲圆丞相出,乌龟石啭状元生。’宋咸淳甲戍正月朔夜,有声如雷。黎明视之,中有白气熏蒸,肤理初软,久乃坚。”该志又引《江西通志》云:“龟石在郡南门。前辈云:‘石有声则状元出。’黎先生立武登第时,石为之啭,故谢李守重建状元坊云:‘波光峙金凤而欲飞、里巷拟龟石之再啭。’正指此也。然南宋偏安不足当天下之半。黎为宋末龙首,虽大魁非全盛时也,且元人亦目为蛮子状元云。嘉靖丙午,郡大水,石有声如雷。丁未,张殿读先生春举廷试第二,乡里异焉。然竟与谶所云少爽,岂山川之气犹有未尽完者欤?”三曰金凤朝阳。金凤洲形似凤,其首北向,故称“金凤朝阳”。古谶云“金凤洲圆丞相出”,乃取其展翼飞举之意。明崇祯年间的清江知县秦镛有诗称:“中舟插竹又编篱,路似桃源境最奇。我欲卜居偕凤隐,楚狂休道德衰时。”知县视之为奇境,知府却未必。传说古时曾有人发现金凤洲上有一只母金鸡领着十只小金鸡,竟被当时的临江知府视为不祥之兆,他在面对金凤洲的城墙上开一道门,叫“狐狸门”。此后,洲上的金鸡就不见了。结果,临江地区在北宋王钦若之后,再也没出过宰相;四曰萧江渔乐。萧江绕临江府城郊,迂回于闹市之外,卧流于旷野之中,给人一种古雅幽静之感。渔人下江捕鱼,入市沽酒,闲时怡然举杯,颇为世路劳劳者所羡,文人高士则以渔隐为乐。相传,南朝梁武帝封从弟萧景为吴平侯,萧景的儿子萧励继位,食邑千户,辖此水滨,故萧江得此名;五曰芦汀落雁。芦汀即芦洲,洲侧河湾是商船云集之所,秋冬之际,北雁南飞,常栖息于此。骚人墨客过往其间,诗情油然而生;六曰蛟溪夜月。蛟溪近城垣,迫河湾,泛清流,映绿树,恬淡幽静,旧时府县官吏、过往士人,常于月明星稀之夜,来此散心赏月;七曰樟镇归帆。樟树河面千帆竟驶的壮丽图景,吸引临江城中文人骚客纷纷登高远眺;八曰閤峰晴雪。“临江山水,閤皂为最有名。”道教胜地閤皂山,望之形如閤、色如皂,故名。南宋诗人范成大,曾在临江府任职,他这样描写閤皂晴雪,“残雪未尽,萦青缭白,远目增明”。

上述有关金凤洲的传说读来颇有趣,母金鸡领着小金鸡出现在金凤洲,无疑是大吉大利之兆,乃发达的旺象。可惜,那位建狐狸门的临江知府糊涂至极,硬是断了好些有志之士的宰相梦。

不过,历代众多文人墨客是识得形胜之地的。他们流连在樟树的山水间,吟咏不绝,或叹“层层碧嶂来无尽,滚滚清江远莫追”,或云“平川汹汹经南国,匹练横拖半天碧”,或赞“夹岸桃花燕子飞,一江春水鳜鱼肥”。而范成大在诗中描绘的则是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水佳构,“南来福寿冈,形胜此蟠结”,“萧滩曳长烟,閤皂炯残雪。江流当带横,白练浮木末。天风来五乡,万里吹醉缬”。其中的福寿冈,又称章山,其山有袁水环流山南,有萧江绕过山北,被县志称为县之镇山。北宋文学家、与子苏轼和苏辙齐名而世称“三苏”的苏洵,有诗《送任师中任清江》云,“君今始得县,翱翔大江干。大江多风波,渺然天欲翻。浩荡吞九野,开阖壮士肝”,“未尝见大物,不识天地宽”,“又当适南土,大浪泛目前。胸中芥蒂心,吹尽为平田”,如此等等。他居然为一位四川老乡任清江主簿而喜形于色,因为,在苏洵眼里,这里有“浩荡吞九野”的大风水!所以,“吾想君至彼,胸胆当豁然”。

赣江曾在樟树境内绕成一个巨大的“s”形,将樟树境域分成河东、河西两部分,旧志称:“清江如太阴半月之形,閤峰抱之,如祥云捧月。”那半月之形被视为“灵秀所钟,迭产名贤”之象。

祥云捧月。一个多么动人的意象。它是一种热情的表达,一种慷慨的赠与,也是一种真诚的呼唤。

一个优美的比喻,击活了樟树的山形地势。我不由地怦然心动。仅凭走马观花得来的印象,我也能体悟到樟树的好风水、大风水。其实,咀嚼历代留下的诗篇,不难时时品味到诗人们对樟树风水的感慨。所谓“层层碧嶂来无尽,滚滚清江远莫追”,便道出了它的来龙之远、去脉之长。

有意思的是,早在三千多年前,先民就有了风水意识。如若不信,请看吴城遗址。那个商代遗址整个面积达四平方公里。围绕吴城村而堆筑起的祟墉——商代土城,是遗址的中心区。巍峨壮观的土城,前有萧江作护卫,浩渺回环;隔江对面又有律坪作案山,秀列如屏;后有三岭作主心,翠耸如画;左有马鞍山,循环拱抱;右有木鱼山,关锁水口,其形势真是人类筑城的绝好选择。由此可以看出,先民定居择址在这风水胜地,安全稳定无疑是首选条件。以青山为障,安全无虞;有竹木成林,衣食无忧。随萧江蜿蜒流去的一河叶影花容,终于也把吴城人安居乐业的梦想裹挟了去。听说,考古人员两次解剖西城墙时,仅十五平方米的城壕底部就出土人头颅骨二十一个,据对出土部分颅骨的鉴定结果,年龄大都为二十至四十岁的青壮年,有的头颅顶骨和下颌底部有明显刀砍或锐器击伤痕。据发掘者分析,当时可能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攻守战,吴城城址的废弃应和那次战争有关。

我无从追问他们去向何方。但是,我刻骨铭心地记得他们来过。不,一直生长于此的他们才是这块土地上的主人,他们把这座宜耕宜渔宜牧、宜于蓄养生气的盆地当作母亲。我想,当年在铸铜和酿酒的闲暇之际,他们一定也会远眺那祥云捧月般的半月之形。

樟树东南隅的閤皂山,把澄澈的赣江捧在怀里。閤皂山在赣江东岸绵延二百余里,其东南与海拔一千一百多米的樟树最高峰玉华山相连。那一座座好山仿佛是飘然而至的天仙,她们不仅有着眉清目秀的容颜,婀娜多姿的体态,凝脂滴露的肌肤,而且裙裾飘飘,含情脉脉,捧着关于月亮的心灵影像。在樟树,这个心灵影像也是美丽预言,它投映在众多的杯中和心中,成为一方土地的吉祥符号,凝聚了人们的共同情感指向,共同精神寄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