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7章 正是花村酿熟时(2 / 3)

有些地方有新婚夫妇吃“鸡合饭”的习俗。新郎、新娘拜堂完毕,宾客开始吃喜酒。此时,新婚夫妇进入洞房,任何人不得入内。喜宴上过四道菜后,伴婆端来一只钵子,停在洞房前,喊一声,等新郎探出头,将鸡合饭端进去。那是一只整母鸡与少许米饭合在一起炖成的。伴婆只给他们一双筷子、一只酒杯。“厨下”把鸡炖得刚熟却不烂,吃时非得两人撕扯不可,这样,新郎与新娘就互相亲热起来。吃过鸡合饭,酒宴已近尾声,新婚夫妇要随伴婆到客桌上去陪酒。宾客向新人提出问题,得到回答,宾客才肯喝酒。因此,他们不得不把吃鸡合饭的大致情景讲出来,引得大家笑一顿。不过,新人最难过厨下关,因为厨师们会出些绕口令叫他们念,往往因咬不清字弄得哄堂大笑。绕口令通常用的有:“拆东壁补西壁,拆壁补壁,壁补壁,好合恰,怪不得要来个壁补壁……”此俗仍存,而且人们还在鸡合饭上挖空心思作些文章。

人们饮酒,不醉不欢,欲醉必劝酒,劝酒才能进入醉的境界。是的,醉可以是一种陶陶然、飘飘然的境界。劝而不从,饮不尽兴,自生佐饮助兴之趣。所谓“酒令”,即由此而生,沿习成俗,并流传至今。吃“鸡合饭”时的绕口令,便让我联想到酒桌上的行酒令。行酒令其实是历史悠久的酒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来路也可追溯到遥远。春秋战国时代的饮酒风俗和酒礼有所谓“当筵歌诗”、“即席作歌”。从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实际上是一种酒令。秦汉之间,承前代遗风,人们在席间联句,名曰“即席唱和”,用之日久,便逐渐丰富,作为游戏的酒令也就产生了。唐宋时代是我国游戏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酒令也相应地得以长足发展。酒令到明清时代则进入另一个高峰期,其品种更加丰富,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江西通史》对唐五代时期江西的酒令游戏如此描述——

酒令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酒文化,起源于儒家的“礼”,为饮酒时助兴娱乐的游戏方式,多用于节日聚会和饮宴。唐代饮酒之风浓厚,酒文化也相当发达,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行酒令。在酒席上行酒令助兴可说是唐人特色,也是他们的一大乐趣。行酒令前,一般是推一人做令官,令官监察依令饮酒的次序,按当时有称县令为“明府”的习惯,令官被命名为“明府”。明府之下设二录事:“律录事”,掌宣令和行酒;“觥录事”(或称“酒纠”),司掌罚酒。此二录事善于酒令,知晓音律、饮酒量较大,又善于谈吐能应酬场面。不过,有时并没有这般烦琐,酒令的所有工作或由令官一人或令官加一录事承担。酒令始于先秦,不过至唐代才制定为法。唐时酒令名目繁多,最初有“平、索、看、精”四字和“律、令”等令,后因繁难而废止,代之以更简单的令。《唐国史补》卷下将酒令分为律令、头盘、抛打三种类型,律令是按照一定的法度,主要采用言语的方式,在同席之中依次巡酒行令。隋唐时筵席上行各种名目的酒令,它可以调节宾主间饮酒的数量和节奏的快慢,增加宴会上的欢乐气氛。酒令中的文字往往采撷经史文句,说古道今,见物寓意,诙谐而又有暗喻,出令和答令的对偶切韵均需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只有学识广博,才思敏捷又能即席对答如流,才能应对得体。唐代的行酒令以及由此形成的酒令艺术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文化宝库。无论唐代文化的哪一件新事物,无论中古和近古时代的哪一种东方表演艺术,都承受了唐代酒令艺术的润泽。可以说,唐代酒令艺术,代表了这一时代的最光辉创造。唐代行酒令时多用酒筹以记饮酒数。酒筹用金、玉、竹、木等材料制成各种形状,上刻着经书诗文,下面说明掣得此筹的人饮酒的方法。如自饮、劝饮以及该罚酒数量多少均有具体规定。1982年在镇江丹徒丁卯村一座唐代银器窑中,发现了“论语玉烛”酒筹筒和五十根酒令筹,酒令辞全部选自《论语》,相当清楚地说明了唐代酒令的文化意义。

唐五代江西地区饮酒之风素来兴盛,酒令游戏也比较盛行。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鞍马》呼教住,《骰盘》喝遣输。长驱《波卷白》,连掷采成卢。”生动地反映了江州一带行酒令的情形。江西也出现了一些酒令高手。《太平广记》卷二九○《吕用之》记,唐后期,吕用之之父吕璜,“以货茗为业,来往于淮浙间。时四方无事,广陵为歌钟之地,富商大贾,动逾百数。璜明敏,善酒律,多与群商游。”叉《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载:卢肇在筵席上请以眼前之事为令,规定尾句须有乐器之名。卢出令道:“远望渔舟不阔,尺八。”时有姚崇之孙姚岩杰饮酒一杯,作凭栏呕吐之状,即席还令道:“凭栏一吐,已觉空喉。”“尺八”即箫管,因管长度为一尺八寸,故名。“空喉”即箜篌的谐音,为古代的拨弦乐器。姚岩杰的答令,以箜篌对尺八,很是工整,其即景出句,虽带有点侮慢倨傲之气,但亦见其急中生智、才情横溢之态。而卢肇即景出令,也颇富才情。《蟹谱》下篇“令旨”记载,五代南唐人宋齐丘与北方使者饮宴,席间行酒令,规定互食两种南北流行的食物,并互用南北俚语将所食之物表达出来。其中,北方使者形容南方食物称:“先吃鳝鱼,又吃螃蟹,一似拈蛇弄蝎。”宋齐丘应声回答:“先吃乳酪,后吃乔团,一似喠脓灌血。”相互的对答中不无讽刺之意味,但却是酒令中的机智。

酒令游戏按其流行范围分,较为复杂、书卷气重的酒令称为雅令,一般多在书本知识较丰富的人士之间流行;广大普通民众之间则流行比较简单的酒令,称为俗令。作为宴席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酒令的形式千变万化,可以即兴创造和自由选择。绕口令也是为了劝酒助兴,自然是属于樟树民间的酒令。

婚礼后,改称新娘为“新人”,第三天早饭后,新人要带丈夫回娘家,娘家要接新姑丈。接新姑丈,以大桥乡一带最具特色。新姑丈根据岳父家亲戚的户头备足礼物,礼物厚薄不同,按辈分送。待新姑丈进门,岳父家要打“千鞭”,讲排场、撑脸面的则要放“万响”爆竹。新姑丈给岳父家送上礼品,喝过茶,再将礼品分送各门亲戚,然后回岳父家吃面。面碗里,有四个蛋、一只鸡腿和几片肉。吃过面后,再吃酒。吃酒这一关对新姑丈来说很难过,因为岳父家通常会把村里的喝酒高手请来陪新姑丈。此时,新娘往往不在身边,新娘要和母亲、和闺蜜倾谈呢。新姑丈喝得面红耳赤,还得去其他亲友家喝。有多少家就得要吃多少桌,不吃就会被亲友认为“眼睛大,看不起人”。新姑丈很少有不醉的,但是,此时新娘不会责怪,因为她怕丈夫日后“好高”,抱怨娘家没酒、没有把他灌醉,同时,新娘也想让新郎知道,自己娘家人不是好惹的,给他个下马威吧。新姑丈回家时,各家要“回篮子”,每户十个蛋、一条毛巾或一双袜子。新姑丈因醉酒走不稳,又不能留宿,便由新娘搀扶着回家。酒心明白的新郎借机与之亲热,一路摩挲。到家酒醒后,新姑丈果然仍要“好高”,说自己如何“过硬”,对方如何舞弊,所以他醉了别人没醉。这时,新娘立即开口揭丈夫的丑,有些结婚后一直没交口的夫妇,便趁机互相搭嘴,显出其乐融融的气氛。

樟树一带赣江两岸的农村,有“偷秤砣”的习俗。年轻妇女结婚几年后,如果没有生养儿女,婆家就会令媳妇去娘家偷秤砣。偷了秤砣以后,如果怀上了孩子就取名叫“秤崽”,或“秤砣崽”。新娘到婆家后,头一年或第二年生了孩子,若是时隔六七年或八九年未再生孩子的,婆家也要让媳妇到娘家去偷秤砣。

人们更乐意把人丁兴旺的祈愿,寄寓在闹元宵的灯彩里。在江西乡村,灯象征着丁。灯彩脱胎于照明的灯笼,随着民间宗教的产生而成为祭祀用具,以后又为民间习俗所应用,逐渐进入年节、庆贺、礼仪等活动。它聚合了传说神话、民歌民谣、各种民间工艺以及民间舞蹈,通过灯彩,我们既能够体察一个地域人们的思想情感、社会心态、宗教信仰、风土人情,而且,还可以窥见人们共同的向往幸福安康的生活理想和辟邪禳灾的民俗心理。即使在今天,异彩纷呈的游灯闹元宵活动,仍是江西乡间最为普遍的民俗事相。而在樟树的黄土岗镇肖家村,农历正月十五这天,后生们要结伴为头年的新婚夫妇送喜,预祝早生贵子,这一习俗谓“麒麟送才子”。送喜队伍的前面,有一后生手捧长方形木香盘,盘内立放着一蔸绿油油的青菜,因菜谐音“才”,菜旁边立放着两只纸剪的麒麟和一盏长明灯。吹打班子敲锣打鼓吹唢呐,顿时形成一股喜气洋洋的人流。送喜的顺序,严格按照族谱辈份的高低排列,即使年龄较大但辈份低者,也要让年龄小却辈份高的排在前面。送喜队伍每到一家,新婚夫妇即放鞭炮迎接,并沏热茶、上糖果点心热情招待,也有留下喝酒的。头年全村新婚夫妇有多少,送喜全要送到,一对也不能少。否则,没有送到的会被认为是不受村人尊敬的夫妇。此时,也可为前些年结婚尚未生育的夫妇送子,不过,即便不送,这类人家也不见怪。

灯与灯相辉映,火与火互照亮,那些彼伏此起的游灯活动,为我们勾勒出一条条明明灭灭的维系大地人心的情感线索。春节期间,大桥南上一带的舞龙称“送龙崽”。十二月初七,第一次将龙灯中的燃子点燃,叫“试灯”。燃子是用篾片缠上毛边纸在菜油里浸蘸而成的,其好处是烧着后不易吹灭,越舞动燃得越明亮。试灯后,把龙置于祠堂“敬龙”,一直到正月初七,才开始“放龙”,也就是把龙放出来到处遨游。到了正月十五日,各家要准备“接龙”。这天上午,要以三牲供品祭祀天地祖宗。晚上,吃过元宵团,将三牲祭品供在厅堂中央,两边燃着香烛,前面摆着香炉,香炉里燃着香柏木。主人备好烟、茶、果品和爆竹。龙一到门口,女主人放爆竹,男主人散烟,吹鼓手在门口吹吹打打。龙进门,沿桌子走一圈,舞龙人喝彩:“恭喜啊,发财啊!”然后在厅堂里舞一阵。龙出门也要放爆竹。如果主人家是新居,则要在门口舞一阵龙,主人要放不少爆竹,还要送个红包。假如这户人家有头年结婚的,则需要“接龙崽”。新婚夫妇待龙一进门,就尽力去扯龙须,将扯得的龙须放在新媳妇贴身衣袋中,准备怀“龙崽”。龙被扯掉龙须,不会受到责备,但龙要停在新房门口讨红包。讨过红包,舞龙人代表龙给新娘送礼。奇怪的是,礼物竟是舞龙人事先准备的石头、破烂物等,胡乱往床上、桌上到处放。这时,舞龙珠的人站在房中,将龙珠摆在床上,喝起彩来:“新娘新郎,快快上床。男的善射箭,女的爱喝汤,相亲又相爱,兜个龙崽崽,全家光彩呀——恭喜呀!”

酒滋润了添丁的欢乐,酒也灌溉了庆寿的吉祥。樟树庆寿习俗是凡年满六十岁的老人,每十年一庆,不过,有些地方一般不做八十寿庆,其认为八十是不吉利的。做寿一般是做九不做十,即五十九、六十九岁时,为六十、七十岁做寿,因“九”与“久”同音,含有天长地久之意。夫妻双方做寿则妻子从丈夫,如丈夫做六十岁寿庆,此时妻子才五十七岁,也要跟着丈夫做六十寿庆;如妻子长于丈夫,则必须等丈夫满五十九岁时,才双双做寿。庆寿程序是,寿诞之前,由女儿送寿被、寿衣、寿饼、寿面等,至亲好友也以寿烛、寿香、寿屏、寿瓷等相送;寿庆之日设寿堂,做寿者坐于堂上,晚辈们按辈份年龄为序,双双叩拜;接着就是由儿子做酒,请拜寿者吃面吃酒,寿诞成为阖家亲朋好友的喜庆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