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7章 正是花村酿熟时(3 / 3)

至于老人百年之后的白事,有的乡村有“吃百岁饭”习俗。老人死后下葬那天,全村人都去吃送葬饭。去吃送葬饭的妇女,还会从主家盛一碗米饭,用竹筷串上两块或四块肥肉,端回家给孩子吃,是谓“吃百岁饭”。说是为孩子讨个长命百岁的吉利。当然,死者须是有福有德之人,即:是村上德高望重而且多子的老太婆;是寿终正寝,而不是非正常死亡。想讨吉利的人每人只能端走一碗饭,不管其有几个子女。主家乐见被人端走碗、盛去饭,因为这说明死者有福气,并证明主家受到村人尊敬。

樟树有个黄姓村庄叫黄家垴,该村开基于北宋年间,现有六十多户,近三百人口。村里每家至少有一把篾刀,每个成年男女都有一枚叫补针的篾匠工具。一进冬闲时节,家家户户破篾编篓。他们编的篾器,除了药材行装药的篓,还有囤谷的囤皮。这些东西比较粗糙,竹篾也是起掉了青皮的黄篾,但销售量很大,销售范围上到赣州,下至九江。因此,人们又把黄家垴村叫做“黄篾篓子”。黄篾篓子村有个甚为独特的风俗,若有后生到外地去成亲落户,在村中不会受到歧视,反而美其名曰“开村”,而给予鼓励和支持。后生一旦在外地选中了称心女子,订下了开村的婚约,一个月内就不用下田做事了,各家都用好酒好菜轮流款待他。开村一般选在正月十五日前,因为人们期望后生婚后能抱上个“花灯崽”。开村要举行送嫁仪式,仪式由尊长主持在祠堂里举行。这天清早,开村的后生先由本房兄弟陪在家里。人们在祠堂里摆好香案,香烟缭绕,三牲祭品排列在祖宗牌前,锣鼓响个不停,爆竹放个不停,气氛十分热闹。大厅中央设一桌酒席。早饭过后,由尊长带队,各房长者接开村的后生来到祠堂,后生的双亲也随同到达。首先陪酒是同年男子,然后各家送上礼物,最后,尊长双手捧着茶盘,将里面用红缎包着的一把新篾刀和一枚新补针,送与开村的后生。后生受过礼物,跪下,依次拜过祖宗、父母及村中长辈,便由尊长请来的当地教书先生,代读黄氏祖训:“打马奔驰去他乡,男儿随处可开疆;远游外地非无情,久在他乡即故乡。得志莫忘双亲苦,传家篾刀总飘香;祖宗保佑生贵子,黄家祖上又添庄。”上面这则祖训,据说是民国十一年所编。黄篾篓子后生开村于外地生下的男孩要姓黄,学篾工,上黄氏正谱;女孩也要姓黄,并可以破女子不上正谱的惯例。此俗从前曾为邻村人所鄙视。

黄篾篓子鼓励后生去开村的风俗甚是有趣。我想,这支黄姓应是遣子拓南疆的黄峭山的裔孙。相传峭山公有二十一个儿子,年长分居时,他曾赠诗八句,嘱咐儿子们永不忘记。并且,还用心良苦地交待:随着年长日久,散居各地的后代若有对面相识的机会,必须吟诗以辨真伪,证明身份,才能共叙亲情。因此,黄氏子孙在每天早晚和规定日子祭拜祖先时,均须默诵或朗诵峭山公所赠诗句,以便永远流传纪念。各户厅堂上方祖先牌位两侧的对联都是:“早晚不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修水的《黄氏新谱》收录了峭山公的遗词——

且承苍天之庇荫,蒙春申之渥泽,以优游晚景,而为子孙谋久远之计者,吾之奢愿久蕴未发也。于是迎亲友,设几筵,诸召子训曰:吾今日月逾迈,风烛堪虞,虽家资颇称丰饶,而供给几经浩大,若不预图良策,第恐后悔难追。吾曾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处,山川毓秀,风俗清醇,真可为万世鸿图也。吾将钱八千万贯、金银八百称,各份均分。三妻所生二十一子,各留长男侍奉,余汝兄弟,当深怀远虑,适彼乐郊。爰作诗一律,嘱于诸儿,则后之散居各省郡邑者,欲辨宗亲,须吟诗句,不特可知代远之本原,而亦可征后世之符合。垂老之言,汝其敬听勿违。宋元丰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命下。

诗曰:骏马匆匆出异方,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早晚勿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愿祝苍天常庇佑,三七儿孙永炽昌。

又曰:思我先君一脉奇,二十一子并三妻。传流天下皆英俊,历代儿孙忙帝基。

这两首诗成了宗亲接头的暗号。不妨想象一下峭山公后人吟诗相会的场景,唱和之间,是心与心的碰撞,血与血的交融。江西多处黄姓村庄都流传着“黄峭山遣子拓南疆”的故事,其内容大同小异。认祖诗就是辨识天下兄弟的试金石吧?或者,是宗族的血液检验单,也是性格说明书,甚至可以说,那是祖先的画像,祖先的音容笑貌就在字里行间,不仅能唤起人们的崇祖意识,让那些离开祖居地漂泊四方的心灵有了归属感,而且,有其为媒介,即使分支别居的人们也能呼吸相通、心心相印,哪怕天各一方、山高水长。

不妨再来回味一下那位峭山公令二十一子分家的理由:“当深怀远虑,适彼乐郊。”他的远虑是什么?是担心生存条件不堪承受人丁兴旺的重负吗?或是唯恐他留下的万贯家财可能贻害子孙,致使其不思进取,坐吃山空,甚而兄弟阋于墙?

如此想来,宗族的繁衍就像水稻分蘖一样,蓬蓬勃勃的,也是团团簇簇的;而宗族的析居却不是水稻可以比拟的,它更像遍布山冈的马尾松,听任风把松树的飞子送向四面八方,风的方向就是飞子的前程,风的力量就是飞子的距离。难能可贵的,黄篾篓子不仅刻骨铭心地记住了认祖诗,而且还把先祖的开拓精神融汇在血脉里,凭着传家篾刀去为“黄家祖上又添庄”。落地生根的飞子,最终会成为一片又一片树林的开基祖。

酒与人生相伴。所以,樟树有如下关于酒的民间禁忌:喜他人做酒时不慎泼酒在自家门口,认为会带来福气;把席间泼酒看作是好兆头;忌父母在世饭后饮酒,认为是犯上,于父母不利;忌妇女看酿酒做豆腐。如此等等。

酒是人生挚友。所以,诗人们纷纷与酒把盏,与酒唱和,《玉楼春》叹“从今对酒与当歌,空惹离情千万绪”,《次韵刘朗溪读书秋树根图》称“得意候惟须美酒,赏心事只有新诗”,《宿听秋草堂》道“粲花妙论翻难尽,醇酒交情醉已深”,《感春》曰“潦倒一尊应自遣,白头还拟泛槎游”,《雨中对酒》云“羔儿酒趁生前醉,烈士心应死后闲”,《村居杂兴》赞“一曲高歌一杯酒,放开蝴蝶捉庄周”,《柑林行同诸公作》说“酒罢烟寒香在衣,村醪重酌莫相违”,《赠廷振杨处士还清江》赋云“遥想到家秋未晚,比邻酌酒话京畿”,《对酒》吟道“对酒依然杂笑呼,狂奴故态未全除”,《岁暮遣怀》抒怀“醉中狂语天应笑,身后虚名鬼亦争”。百杯美酒,千种理由,万般醉容。

有专家说:“古代初无尊卑,由种谷作酒之后,始以饮食之礼而分尊卑也。”中国为“礼义之邦”,在古代,礼渗透到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婚丧嫁娶、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酒行为自然也纳入了礼的轨道,因此产生了酒行为的礼节即酒礼,用以体现酒行为中的贵贱、尊卑、长幼乃至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到了西周,酒礼成为最严格的礼节。周公颁布的《酒诰》,明确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严申禁止“群饮”、“崇饮”,违者处以死刑。秦汉以后,随着礼乐文化的确立与巩固,酒文化中礼的色彩也愈来愈浓,《酒戒》《酒警》《酒觞》《酒诰》《酒箴》《酒德》《酒政》之类的文章比比皆是,完全把酒纳入了秩序礼仪的范畴。为了保证酒礼的执行,历代都设有酒官。周有酒正、汉有酒士、晋有酒丞、齐有酒吏、梁有酒库丞、隋有良酝署,唐宋因之。典籍文化中所定之礼,集中代表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保护特权的利益,文人雅士所言之礼则集中体现了士大夫阶级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比如,有人认为理想的饮酒对象应是高雅、豪侠、直率、知己、故交、玉人,理想的饮酒场所是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曲涧、平畴、荷亭,理想的饮酒季节是春郊、花时、清秋、新绿、雨霁、积雪、新月、晚凉。由此可见,士大夫阶层的酒礼体现出对超俗拔尘境界的推崇,对温文尔雅风度的追求。而一般老百姓也有自己的酒礼,那就是他们对于年长者和领导者的尊从,对某种仪式的默契,对饮酒对象的选择等等。与酒礼互为表里的是酒德,即酒行为的道德。古人认为,酒德有凶和吉两种。“以酒为凶谓之酗”,首先提出“酒德”概念的周公所反对的是酗酒的酒德,所提倡的是“毋彝酒”的酒德。所谓“毋彝酒”,就是不要滥饮酒。怎样才算不滥饮酒呢?《礼记》中作了具体的说明:“君子之饮酒也,一爵而色温如也,二爵而言斯,三爵而冲然以退。”被孔子曾提出“唯酒无量,不及乱”,就是说各人饮酒的多少没有什么具体的数量限制,以饮酒之后神志清晰、形体稳健、气血安宁、皆如其常为限度。“不及乱”即为孔子鉴往古、察当时、戒来世提出的酒德标准。古代医学从保健的角度也提倡酒德。名医扁鹊说:“久饮酒者溃髓蒸筋,伤神损寿。”药王孙思邈曰:“空腹饮酒多患呕逆。”李时珍也说:“过饮不节,杀人顷刻。”有人说,中国酒史如此之长且尚酒之风如此普遍,但酗酒之害却并不严重,原因之一是中国从周代就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原因之二是中国历代的禁酒主要是从节粮的角度提出来的。当年大禹之所以“疏仪狄,绝旨酒”,正是因为这种酒都是用粮食酿造的,如果都用粮食来造酒喝,势必会使天下因为缺粮而祸乱丛生,危及社稷。此后历史上多次大规模的真正禁酒,绝非仅仅因为酗酒造成社会问题,而主要是为了备战积聚粮草,或因天灾人祸,“年荒谷贵”所使然。所以每次禁酒基本上令行禁止,收效显著。

即便在醉乡,酒礼和酒德始终体现在人们的酒行为中,深刻地浸润在民间的观念意识中。樟树的塔前彭家村被列入第二批全国传统村落,我在它的宗祠里读到了彭氏宗谱,谱载:“传至师范公由永丰沙溪游学临江,赘于城东云村巷李氏遂家焉。师范公十四世孙云端公因元季兵燹避隐于十四都之庄居,地名上下塘,未久,迁居塔前即为塔前之始祖。”宗谱中录有王安石写给彭氏一位祖先的诗,题《送知江宁府彭给事思永赴阙》诗云:“西江望士众长兼,卓荦传家在一男。壮志异时开史牒,妙龄终日对书龛。”于是乎,“大邑援琴聊试可,小州怀紱果才堪。”谱中有《家戒十则》,其中一则即是戒酗酒——

夫酒者,先王以为养老之资燕宴之用不可少者也,独怪世人贪饮无节,终日在醉乡,不惧废时失事,长夜衔杯饮,每至伐德丧仪漏泄事机皆由醉后凶恶言语。为放酒狂,小则开罪亲朋大则连累性命。大禹恶旨酒,周书作酒诰,正为饮也。礼曰一爵而色洒如二爵而言言三爵而油油以退,故一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醉焉,得此先生之所以避酒祸也。盖酒是人间禄以之合欢非以之生事,有十分量饮到七八分即止,而不饮何致有不臧屡舞之诮?我以此垂戒好饮者速宜猛省。

字里行间,仿佛有祖灵的语重心长,目光如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