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10章 莫画清江画醉乡(3 / 3)

熊化有诗题写樟树玉华山的石城庵,他曾于庵内读书。他写道:“夜半疏钟断,鸣泉度石关。云霞深象外,烟火隔人间。梦入松凤远,神随萝月闲。静林惊落叶,知是鹤飞还。”然而,回国后,他目睹明末朝政日益腐败的残局,忧心忡忡。他向万历皇帝慷慨陈词,奏本弹劾宰相方从哲误国,结果被贬任淮阴兵备副使。他不畏权势,拒不出任,“即日拂衣归里,足不入城者二十余年”。后朝廷几次打算起用他,他都托病推辞。二十来年,他一直乐于参与筑堤、修志等公益事业。

清兵定江西后,有人劝熊化出山做官,他怒目圆睁斥道:“吾前朝旧御史,老且疾矣,安事折腰求活!”他坚贞不屈,写下绝死书,服毒未死,投塘又被家人救起。这时,他长跪不起,央告家人道:“我志已定,徒苦我耳。”最终闭门自缢身亡。南明皇帝怀念其忠,追谥“文毅”。

镇守真定而誓死不降的李邈,是唐宗室宰相李适之之后,其母为曾巩之妹。李邈少年时即显才略,中进士,以父荫为太庙斋郎,几任地方官后,荐改京官。徽宗命出使辽国,回来后反对童贯的决策,认为不宜联金攻辽。后任江、淮、两浙制置司勾当公事,知严州。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进攻汴京,诏李邈入京。钦宗问如何御敌,他答:胜负兵家之常势,不必过于忧虑,但是自古“未有和战不定而能成功者”。建议重用宿将种师道,付以机动作战之权,使“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钦宗同意。而宰相耿南仲主持对金议和,却不采用李邈的建议,而命李邈为河北西路制置使,知真定府。真定城内兵不满二千,钱不足二百万,李邈自度难以拒敌,便号召百姓捐献钱财、共同死守。民众因李邈的决心而提高守城信心,献出钱粮,几天后得钱十三万贯、粟十一万石,又募到勇敢民兵数千人。但是,仓促聚拢的民兵皆无斗志。金兵至城外,李邈急报朝廷求援,无回音。城被围后,且战且守,相持四十天。城破,李邈巷战失败,即跳井,被左右抱持,不得下,遂落入金兵之手。金将命他跪拜,他不从;金兵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他亦不顾。金兵将他拘囚在燕山府三年。金人在审问他时,称:“集民兵击我,谓我为贼,何也?”李邈反唇相讥:你们背弃盟约,所到之处掳掠我金帛子女,难道还忌讳我骂你们是贼吗?

后来,金人以知沧州官位引诱,李邈报以轻蔑一笑:“天下强弱之势安有常,特吾中国适逢其隙耳。汝不以此时归二帝及两河地,岁取重币如契丹,以为长利,强尚可恃乎?”金人不准他着宋人服饰,他愤怒地剪去头发,如僧人模样,表示对抗。金人大怒,挝其口,他将满口血水喷向敌人,遂被击杀。临死时,他脸色不变,南向再拜,端坐就戮,在场燕人为之流涕。死年六十九。高宗即位后,赠李邈昭化军节度使,谥“忠壮”。

抗清名臣杨廷麟,被清江旧志称为“清江古今第一人”。杨廷麟,晚年自号“兼山”,意在效法文天祥(号文山)、谢枋得(号叠山)这两“山”的民族气节。他是明崇祯进士,历任吏部右侍郎,加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力主抗清,为权臣杨嗣昌诬陷,然精忠报国之心坚定不移。由杨廷麟的诗《步自牛湾归鹿江》,便可窥见他的忧思:“桑阴十亩路荒茫,漫笑嵇生醒更狂。倦犊昼眠春水梦,野花时过午风凉。看云心绪愁难尽,散发行歌意正伤。江汉况今多虎豹,又闻烽火过浔阳。”

其时,南明的半壁江山危在旦夕,正当清军大举入赣、诸郡相继为清军所占之时,他把个人和家庭的安危置之度外,不顾长子刚刚夭折,离开只有六岁的次子和极悲痛的妻子,只身入赣抗清,后被提升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临危受命,并非为高官厚禄,而是为募兵求将,抗击清军。一介书生出任兵部尚书,倒不是因为武艺超群,精通兵法,而是其要以忠义感召人心。在赣州,当时有粤军、滇军和赣军。滇军装备精良,粤军久居思归,忌滇军之功,有火并苗头。杨廷麟为了团结滇、粤部队,就在贡江上隆重誓师,三军数万人排列两岸,杨廷麟冠带盛服,同滇、粤军将领登舟拜读誓词。杨廷麟慷慨激昂的誓词,使得夹江跪听的三军将士情绪大为震动,举戈稽首,大呼誓死抗清,江水为之沸腾。赣州城几万居民也是誓死抗清,人自为战。但是,“倾危一木难支厦,休说书生少将才”。赣州孤城,从四月起开始坚守,到十月四日终因弹尽粮缺,清兵入南门破城。杨廷麟才“戎服佩刀,走西城投清水塘”。由于尸体堆积浦塘,不能下沉,他是从死尸缝中挤入水底溺水殉国的。三天后清兵打捞时,他“握拳张髯,正气凛然”。大清辽东将军辨其尸首后,“感其忠”,急令画工画其像,木工以门扇为棺,于西门葬之。清高宗皇帝赐谥“忠节”。他的墓在一百三十六年中重修四次,并建有忠义祠、兼山祠、杨节公祠。历代官府和人民群众之所以主动为其修墓,正如有关重修的文字所言,“忠义之理不泯于人心也”,“忠义之心,千万世之心也”。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的魏禧有诗《拜杨文正公墓》云:“荒冢斜阳乱草青,布衣此日拜门生。长年魄恋忠诚府,亘古神依箕尾星。两岸蓼花江有泪,一江秋水澹无声。孤魂最是难听处,盍旦枝头彻夜鸣。”

杨杏佛,名铨,是近代中国科学与民主精神的极力追求和力行实践者,曾任南京总统府秘书,备受孙中山及国民党左派所赏识。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是杨杏佛在美国康乃尔大学的校友,胡适毕业时杨杏佛写词送别,胡适回赠《致杨大鼻子》道:“鼻子人人有,唯君大得凶。直悬一宝塔,倒挂两烟囱。亲嘴全无分,闻香大有功。江南擤鼻涕,江北雨濛濛。”杨杏佛读后大笑,连呼“好诗”。袁世凯窃国时,杨杏佛见同事柳亚子有归隐之意,有词劝勉道:“不畏侏儒能席卷,怕匹夫,不解为奴耻。肩此责,吾与子。”杨杏佛正是这样做的。孙中山逝世后,他支持联共政策,并主办《民族日报》抨击英、日帝国主义;他和张闻天、陈望道、杨贤江、恽代英、郭沫若、胡愈之等人成立“中国济难会”,筹款营救被逮捕关押的革命人士,结果,他被国民党当局撤职;他支持共产党领导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九一八”事变后,他力主团结抗战,后来还协助宋庆龄举办伤兵医院,支援十九路军抗战。

1932年底,蔡元培和宋庆龄有感于外籍人士牛兰夫妇绝食抗议、陈独秀被捕等一系列政治事件,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专门营救被政治迫害的文化名流,争取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杨杏佛任同盟的总干事。他揭露和抨击国民党特务非法捕人、杀人的罪行,并采取各种方法营救政治犯,保护共产党人,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剿共”政策。1933年初,杨杏佛赴华北呼吁全国统一抗日,蒋介石对此非常气恼。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筹备工作之日起,杨杏佛就一再遭到国民党当局的威胁恐吓。这年5月间,特务又给杨杏佛寄去一封装有子弹的恐吓信,威逼他立即退出同盟,否则将采取强硬手段。杨杏佛早已将生命置之度外,对此不予理睬。蒋介石视其为眼中钉,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1933年6月18日,杨杏佛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鲁迅满怀悲伤之情,写下了传诵一时的《悼杨铨》,悼诗云:“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人们常用两件事来证明杨杏佛生性耿直、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1912年南北议和后,如果他见风使舵,完全可以在袁世凯政府中谋求较好的职位,但他却远赴美利坚留学,可谓有骨气;孙中山先生逝世时,国民党斥资白银八十余万两兴建中山陵,杨杏佛被推为治丧筹备处总干事,掌握极大的决定权。当工程招标时,许多建筑公司纷纷送礼贿赂,杨杏佛照单全收,却将礼品存放在陈列室中,供人参观。如此品格,令人感怀。不妨借用杨杏佛怀人的诗句,只道是“一樽何处更追寻”。

醒者醉着。醉者醒着。醉乡之风,抖擞着人的精神;清江之水,清洁着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