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12章 名酒来清江(2 / 3)

会员对本会应谨守会章与决议案、遵守国家法令、信仰三民主义、实行新生活、服行工役、参加训练为是。

会员应按时缴纳入会金与经常临时各费之义务。

第三.章 会员入会退会及除名之规定

凡在本镇行政区域内之工人,均应参加其本业工会为会员。入会时须经会员二人介绍,填写自愿书,由理事审查合格,并应缴纳入会金、会费,领取总工会之会员证,方得为会员。

会员退会须于二十日前将退会情形报会审核,呈准总工会核准后,方得退会。

会员违反第七条、第八条各情,或有其他不法情事,致妨害本会名誉或信用者,由监事检举有据,得按情节轻重报请总工会处理。

会员非有特殊事故不得除名,倘被除名须缴还一切会员证据,如有欠费应一律缴清。

第四.章 职员之规定

第十三条 本会设理事五人(或七人),监事二人(或三人),均由会员大会用记名选举法选任之,以得票最多数者为当选。

第十四条 本会设常务理事三人,由理事会就理事中互选之,以得票多为当选,并就常务理事中选任一人为理事长。

常务监事与监事以得票多寡依次推定。

第十五条 本会事务由理事长与常务理事、监事处理,事务较繁,得设书记一人或二人补助之,理监事任期均为一年,连选得连任。

第五.章 会议之规定

第十六条 本会会员大会每年至少开会一次,理监会每月举行一次或二次,均由本会理事会召集之,前项会议于常务理事、理事或监事认为必要事,或会员三分以上联名请求均得召集会议。

第十七条 各类会议均以过半数之出席方得开会,出席过半数之同意方得决议。

第六.章 会费及其他会计之规定

第十八条 本会会费分入会金、会费、临时费三种。

1、入会金:就本业之经济状况,但至多每会员不得超过百分之八,此款于入会时缴纳之(此款至今迄未举办)。

2、会费:每月每员至多不得超过收入百分之三,由会员按月缴纳。

3、临时费:为事业上或特别事故之需要,或经大会决议呈准后方得征收。

第十九条 本会收支每月终列数报告一次,每半年应结算一次,如有会员三分以上联名得推派代表查核之。

第七.章 互助事业之规定

第二十条 本会会员应互相亲爱,会员失业应设法介绍,劳资纠纷应随时调整,切不可有罢工、怠工、请事发生。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本章程未规定事项悉依工会法,及清江县总工会章程之规定办理之。

第二十二条 本章程如有未尽事宜,由会员大会之决议,呈准上峰修改之。

第二十三条 本章程呈准清江县总工会备案施行,并逐级转报会峰备案。

酿造业职业工会理事长 熊仲仔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五月

然而,在解放前夕,四特酒的生产实际上已经中断。不过,在夹道欢迎人民解放军进入樟树镇的人群中,有娄源隆的老板和几个伙计,他们抬来几坛贮存多年的四特酒,一盅盅送到指战员手里。酒香弥漫在欢庆胜利的日子里,酒香也感染了艰苦奋斗的日子。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开辟国家财源,增加税收,政府决定烟酒由国家统一专卖,不准私人酿酒,专卖处将私人酿酒作坊统一登记租赁。1952年成立国营烟酒专卖公司,为挖掘和恢复传统名产四特酒,对娄源隆实行赎买政策,并接受娄德清的孙子娄庆祥先生的建议,利用原有厂房、设备,开始恢复生产,筹建国营樟树酒厂。当时,原先在老板作坊干活的外地师傅已回乡,本地酒工多数也回乡种田。参与建厂的只有五个人,因缺乏资金,他们只能先生产周转快的小曲白酒,而且是到粮库打条子借稻谷做原料,每天做四百斤,几个人每天下午都得去挑稻谷。一周后卖酒,还掉稻谷钱,再发工资。生产所需的水也要靠大家去挑,每人每天要挑八十多担水,凉糟则靠双手扇篾簟子,一摊糟要来回扇动十八遍,直累得两臂发酸抬不起来。就这样,白手起家的酒厂,第一年就酿造出九十多吨白酒。1953年,樟树酒厂试图恢复传统的四特酒生产,却是困难重重。因为,往昔商业竞争激烈,酿酒的关键技术是互相保密的。酿制过程中,酿酒师傅组成小组,掌握制曲、酿造和蒸馏技术,制成合格的酒基;而店主则亲自掌握陈酿、勾兑和调味要诀,不让他人介入。这些特技传子不传女,即使传子往往也要等临终前才做交待。所以,樟树酒厂第一次发掘、研制四特酒,因未能达到应有的质量和风味而告失败。

江西是产粮省,然而,供应市场的酒却要从外省调入,1957年和1958年,每年均需调进上千吨酒。于是,全省酿酒工作会议提出要恢复和发展传统名酒生产。发掘、研制四特酒成了全厂的头等大事,厂里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并成立了技术调查组和试验班。他们找到当年销售四特酒的店老板和经常喝四特的酒友,询问其风味特点,并请曾在娄源隆干过活的工人回忆当年做酒的原料、工具、方法。经过深入调查、广泛收集资料,终于制定了四特酒的酿制工艺。原来,四特酒在人们的唇齿之间,历久弥香;四特酒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余香绕梁;四特酒在人们的怀想之中,梦里生香。

人们在寻找四特酒,四特酒也在寻找着它的知己。也是天意,人们竟挖出了原万成栈酒店的老窖,继而,果然酿制出第一批四特酒。经品尝,风味不错。为了提高出酒率,又经过半年时间的反复试制,并研制出使酒中固形物沉淀的办法和调配酒风格的勾兑配方,生产出来的风味独特的四特酒,甚至优于传统的四特酒。时为1958年。于是,江西确定继续把四特酒作为江西重点名酒培养,而且,在第二年拨给二十万斤粮食以支持四特酒大量生产,樟树酒厂已达到年产四特酒一百吨的能力。同年,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四特酒注册为“望津楼”牌,以望津楼为图案的商标,别是象征着四特酒在眺望着自己的连接着古远的来路吧?

1959年夏天,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在庐山召开,江西为尽地主之谊,征得同意,调了五百斤四特酒派专人送往庐山。五百斤酒盛了四缸,酒在厂里勾兑好后,当着前来押运的公安干警的面,由厂领导先饮几口后封缸,以示保险。而到了庐山,开缸后率先品酒的,大约就是周恩来总理了。周恩来对四特酒的夸赞不胫而走,悄然流传于广阔的民间,甚至深深植根于人们对四特酒的认识之中。关于周恩来品酒的情景,民间想象有多种版本。早些年,有一部题为《沉醉》的电视剧如此写道——当时的江西省省长邵式平把四特酒送到周恩来的桌前,说:“总理,这是江西老表的酒,请品尝品尝。”周恩来微笑着说:“好哇,老表的酒,我品尝一下。”他接过邵式平斟满酒的杯子,抿了一口,接着再抿一口,少顷,欣喜赞道:“清,香,醇,纯,回味无穷。”凭着这八个字,周恩来成了酒友心目中的品酒大师、命名大师。

周恩来品酒的佳话,虽未作新闻事件给予报道,却是樟树酒文化史上最具光彩的一页,也是中国酒文化史上弥足珍贵的一页。而且,这段佳话,还是天下四特酒的知己知心豪饮千杯的理由,以及千杯不醉的原因。

我又得写到1972年11月12日。一个晴朗的星期天。也就是邓小平前往江西盐矿调研的那一天。人们清楚地记得,上午十时左右,邓小平乘坐伏尔加轿车来到四特酒厂,在厂里调研之后,由清江县负责人陪同去县招待所用午餐。坐在县招待所的接待室里,清江县负责人问他喝点什么酒。当时情境下很少喝酒的邓小平,立即朗声笑道:“到了樟树,当然要喝四特酒喽。”于是,冰清玉洁的四特酒摆上了饭桌。席间话题,主要是谈四特酒,邓小平详细询问了四特酒的特点和发展状况。清江县负责人见他有滋有味的神色,问道:“小平同志,我们这四特酒还好喝吧?”邓小平先不回答,深喝一口,才打着手势,满意地答道:“这四特酒很好,很合我的口味,是酒中佳品,味道独特。”说完,向在座的同志劝酒:“这酒好,这四特好,你们年轻人要多喝几杯,多喝几杯。”

四特酒虽然获得伟人和不少名人的交口赞誉,在市场上也有良好表现,然而,它要跻身国优名酒行列却是艰难。原来,酒是讲究香型的,香型就是酒的独特个性。报告文学《四特酒酣》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四特酒香型的确立过程。文中如此介绍酒的香型——

每种国优名酒,有的就是一种性格的代表。柔和幽雅、郁而不猛的茅台酒是酱香型风格最完美之典型;纯净、雅郁之清香是汾酒的特色;而五粮液又以喷香突起浓郁扑鼻堪称浓香之首;把药香和浓香融合一体为其它香型的董酒的性格;蜜香清雅、入口香醇的桂林三花酒,又推举出米香型这一香型。

我国的白酒香型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对几千年民族酿酒手工业的总结归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白酒香型的不断完善。第一、二次届评比会,香型还未正式列入评出来的名酒花名册上,只是行业内评酒师各自有名酒的口头的标准,而在1979年全国第三届评酒会上,全国评出来的白酒是按五大香型来编组的。这里,除清香、浓香、酱香、米香外,还加了其它香型。这是从兼香型的这种提法而进化过来的。所谓兼香和其它香型,就是此类的酒,具有两种以上香型的口感,或有别具一格的特点。如西凤酒,似清香型,又似浓香型。还有如广东玉冰烧酒,它具有豉香型的独特风味。其它香型这个系列一经形成,队伍就越来越大,除上面两种酒外,还有非药香非浓香的董酒;泸头茅尾的白云边酒;类似芝麻香的纳子松酒。这一香型的发展,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好势头。这一香型并不是大杂烩,加入这个组的酒具有严格的标准。这个组的酒应具有群众基础,被消费者所承认;产品有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生产工艺有特点和具有科学总结的必要数据。

人们品味四特酒,得出的感受是:幽雅舒适,诸香协调,入口柔绵,悠长回甜。更有诗赞道:亮似钻石透如晶,芬芳扑鼻迷逗人,柔和醇甘五杂味,滋身精神类灵芝。好归好,然而,直至1984年,四特酒却始终未能在国家组织的白酒评比活动中被提名。问题恰恰就出在香型上。所有被评为国优的白酒都有自己独特的香型,四特酒不属于当时已确立的任何一种香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