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正文 第29章 老故事,新想法 (1)(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而这里所谓的“平民学者”,也就是诸子百家了。诸子百家常常在各国间周游活动,当时称为“游士”,也就是说他们是流动的知识分子。他们无不抱有天下一家的大同观念。那些对地域家族有限度的忠忱,并不是他们看重的,因此而造成秦汉以下中国的大一统。

孔子的祖先商朝之后宋国的贵族,后来逃往到了鲁国。但孔子一生,并不抱有狭义的民族观念,从没有想过灭周复商的念头;也不抱狭义的国家观,并不曾对宋国或鲁国特别地忠心;更没有狭义的社会阶级观念。他只想行道于天下,得道于全人类。孔子就是一个人类主义者,世界主义者。又比如墨子,他的国籍和出身至今不明,后人只知道他一样是一个没有狭义的国家观和阶级观的人。庄子、老子,就更没有所谓的国家观、阶级观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中的这一套修齐治平,形成封建伦理政治哲学的整个体系。而平天下,就是当时的人所抱有的天下观。到秦始皇时代,真成天下一家了。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在一个大的地面上,希望只要交通所达,彼此都相亲相爱,结合在一起。他们的最高理想,就是奠定一个世界大同,天下太平的和平幸福的社会。

和西方基督教只讲未来天国,而不注重现实世界不同,孔孟诸子所信仰的,是现实人生,而不在求未来和出世。对于当时的四夷外族,中国的文化也是敞开的,只要能交流,就欢迎他们进到我们疆界里面来。中国那时的农业文化,还没有办法推进到沙膜、草原、高山地带去,因于生活的方式不同,而文化是不能勉强相同的,没有方法来让外族也接受中国人理想的生活和文化,暂且求得和平相处就行。

未来人类世界的前途,是该永远分裂还是该融和相通?我们都认为,世界是应该和谐相处的。因为钱穆说,未来的大同世界,非采用中国理想、走上中国人的历史道路不可。因为世界上惟有中国人无地域偏见、民族偏见,能在一个文化大理想下,融通各地域,调和人群。所谓超前的“地球村”,在我们先秦时代,便已经存在了。

历史注脚:

一个半民族主义者

钱穆说,在战国时总共只有“一个半”学者,抱有狭义的国家观念。一个是楚国的贵族屈原。但屈原是一个情感丰富的文学家,他想尽忠楚王,没想到却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因此他愤懑自杀了。从文学家的性格情感上来看,屈原也未必是一位狭义的国家主义者。另外半个是韩非,他是韩国贵族,先也有强烈的国家观念,但他到秦国以后,意志就不坚定了,所以只能说他是半个。

孔子出国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晚年感觉到,文化衰颓的振兴以及社会风气的挽回,还是出国吧!这个出国,不比现在是好事,那时出国是很痛苦的,他当时还不是坐船出国,而是乘桴。古代交通不发达,把一根大木头中间挖空,就成为“桴”了。当时江南一带是用木筏、竹筏;在北方多半用桴。他感叹地说,万一自己在中国无法传道,无所作为,那只好做个独木舟,到海外野蛮的地方归隐,默默无闻以终此生。到那时候,大概子路还会跟我一块儿走吧?

《史记 孔子世家》中还记载了一个故事,说齐国送给鲁国歌妓舞女,“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对这种事情的态度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孔子便一气离开鲁国而进行世界大串连去了。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苦苦守着一棵大树(自己的家乡)那样的情结是没有的,整个天下一家,四海也可为家。

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