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正文 第30章 老故事,新想法 (2)(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历史注脚:

并非自大

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说,中国两千年来闭关自守,养成了文化上自傲自大、深闭固拒的习惯。这是不符合历史的。从东汉初叶开始,下迄隋、唐,这六百多年里,中国接触吸收印度佛教文化。自隋、唐以下迄于宋、元,这六百年的时期,中国接触吸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从秦汉开始,丝绸之路、茶叶之路从未断绝,佛教在中国已经本土化,伊斯兰教在中国也可以自由传布。汉、满、蒙、回、藏,民国以来合称五族,这些都是我们乐于文化交流的证明。

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贤者的意见胜过多数人的意见

西方人说我们中国人没有民主的观念,做什么事情都是领导说了算,不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从历史来看,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因为我们却是没有什么民主选举、多党竞选之类的传统。

如果有一个事情争论不休,西方人可能会说“让我们投票吧”,但是拿到中国人手里,我们可能会说“让我们凭某某来说,看他觉得谁有道理。”而这个“某某”,一定是在大家眼中公认的德才兼备、读书知礼、断事公正的人,还常常是上了年纪的老者。像这样的人便可以称为“贤者”,贤者的意见,能让人心服口服。

中国人的传统,就是向贤人求意见,或者是请贤者来决断。春秋时即有“贤均从众”之说。哪一人贤,就采纳哪一人的意见,假若双方均贤,则再来取决于多数。墨家强调“尚贤”, 崇尚贤能,“能为上”,主张能者执政,公平竞争,能者上,庸者下,唯才是举,以能力选人。而儒家虽然提倡中庸,也以“德为上”,推崇道德上的贤人,为贤是用,见贤思齐。这从我们的乡饮酒礼的传统中就可以看出古人对贤者的格外尊重。

对评价人来说,“贤”属质,“众”属量,中国的传统就是重质不重量。因为我们认为,只要其人是贤者,就能够代表多数。或者就能做出对多数有好处的判断。不贤而仅凭数量,是无足轻重的。

这一观念在汉代的选举制度上极明显。当时国家的选举权,并不托付给社会一般民众,而直接由地方长官行使。既是一位贤长官,自能博采舆情,为国家选拔真才。这是选择这种选人方法的理论依据。至于事实之不能全合于理论,则属另一问题。又如唐制,中书舍人起草文件的时候,要分开来写,其他七八个人都要写,这称作“五花判事”。然后再由位高权重的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在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加以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

我们这种推崇贤者、重视贤者的传统,源于在我们的观念中,贤者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帮助大部分人做出正确的判断。可以说无论是民主选举,还是求贤,都是为了让大部分人满意,达到理想的结果。西方人认为多数人的意见是可以保证团体利益的,而我们认为,有德有才的人的意见更能保证团体的利益。这两种观点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都有自己的产生依据和历史经验。所以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古人的这一套做法。

其实在的我们传统思想中,很多想法都和这种推崇贤者的观点有关。比如,我们特别强调要听长辈的话,要听家长的话,这种思想就是一种从贤思想的延伸。因为长辈和家长有更多的经验,他们帮我们做主,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有如,身为知识分子,或者身为家长,往往有一种帮国家考虑、帮子孙考虑的使命感。自认为是贤士君子的人,比常人更加关注国家、民生,这种使命感就是来源于我们对贤者有更多的期待。而家长往往总是以“为孩子好”为借口,剥夺孩子的决定权,因为我们相信长辈的判断更加有价值。

从我们的历史记载来说,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里,都有对贤者事迹的大量记载。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中,更多的是那些让人敬仰的贤士形象。纵然像叔齐伯夷这样的“无为”之人,也被司马迁放于《史记》列传之首,因为他们的选择代表了一种高贵的谦逊、忠诚,是常人不能达到的境界。

老子有“不尚贤”之说,这更从反面证明我们的传统社会中有着尚贤的传统。在我们的社会中,多数人的声音不如一个慢条斯理娓娓道来的声音有分量。而现在如此嘈杂的社会,太需要那种淳朴却又有真知灼见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