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23章 历史需要细看 (5)(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事情久了之后,原本的意义便没有了,如同当年的两税法忘了为民制产的本意一样,后人便只见皇帝的尊严与宰相的卑微了。也可以说是从此以后,那些影视剧中诚惶诚恐的“微臣”便真正出场了。

为了避嫌、推尊皇帝的威仪,遇政府定旨出命,先写一个劄子,提出几项意见,拟成几条办法,送由皇帝决定。然后宰相再照皇帝意见正式拟旨。这一样一来,宰相不再定旨出命的定稿,这与唐代宰相之熟拟相差就很大。皇帝诏书在唐代归宰相中书省拟定,中书熟拟送呈皇帝,皇帝只亲揽了在纸尾批几句,盖个章,便可拿到尚书省奉行。其实是宰相出旨,只求皇帝表示同意就行。而宋代的皇帝就不仅有同意权,还有参加意见的权力了。宰相不过是奉命行事。

但是这也不是说中国传统政治只是独裁与专制。宋太祖时,遇某官出缺,他叫宰相赵普拟名,赵普拟了一个名后交给太祖,恰好这人是太祖平时最讨厌的,他愤然说:“这不行”,就把纸撕了,扔在地上。赵普不做声,把地上废纸捡起来藏了。过一两天,太祖又要赵普拟,赵普又把浆糊粘成的纸送上。太祖问:“怎么还是他?”赵普答道,暂时无别人合适。太祖也悟了,点头说:“既如此,就照你意见吧!”

对这个故事,钱穆说赵普到底还有一些宰相大臣的传统风度。但实际上,赵普并不是一个道地读书人,只因宋太祖信赖他,同时也并无其他像样人物,他才做了宰相。在他做了宰相以后,太祖还时时告诫他,说你做了宰相,该抽空读书,所以他才读《论语》。后来人却说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大概指他读《论语》,也没有好好仔细读。然而赵普却已是宋代开国的一位贤相。这并不是赵普个人如何杰出,只是一个传统的历史习惯该如此,当如此,而赵普也如此了。

宋代制度之缺点,在散与弱,不在专与暴。直到南宋宁宗时,都要亡国了,皇帝的御札,还激起朝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可见宋代相权,还有一定传统客观的地位,并不是绝对就皇帝独裁了。

历史注脚:

朝仪的变化

唐代群臣朝见,宰相是有资格“坐而论道”,并赐茶的。但是到了宋代,宰相上朝,也一同站着不坐。这是因为宋太祖在后周时,是一个殿前都检点,因缘际会黄袍加身作了皇帝。像这样作皇帝的,宋太祖也不是第一个,到他已经是第四个了。但当时的宰相却有做上一二十年的。相形之下,皇帝反而不正统。五代除了冯道,很少有皇帝受人尊崇。所以宰相要尊王,就站着上朝了。

赵匡胤出身

赵匡胤一直宣称自己的家族是汉代“京兆尹”、涿郡人赵广汉之后,其实,宋太祖赵匡胤的籍贯是天下赵姓发源之地山西赵城县罗云村。由于家境贫穷,祖父赵敬曾经流落到一百多里以外孝义县谋生。青年时期的赵匡胤任侠好武,喜打抱不平,以负案之身逃回故乡山西,投奔在太原为僧的叔父避祸,遂发生“千里送京娘”故事,在民间传为佳话。赵匡胤“陈桥兵变”登基后,一方面暗中修建山西孝义县的曾外祖、祖母的坟茔和纪念父亲出生的庙院,敕封父亲为“宣皇”、祖母为“宣皇圣母”、曾外祖父为“宣王”,一方面编造出自己是汉代名臣、“涿郡”赵广汉后裔的说法,记入正史。

谏官:政治上的一种技术

历史上有名的谏官诤臣,首推贞观之初的魏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成就了一代明君唐太宗,但是魏征死后,先是他推荐的人受到处罚,继而是没了公主媳妇儿,甚至被砸墓。种种境遇,又让人不得不感叹做谏官,是一种政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