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25章 历史需要细看 (7)(1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第五章 历史需要细看 (7)

一切奏章、政事,看详批答,都要经大学士之手。原本唐宋时,政府的诏令都还由宰相来参与或者草拟,皇帝同意,但是在明代,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全部责任都在皇帝。所以明代制度,可以说是皇帝独裁。

明代的两位开山皇帝还亲自在内阁,后来的皇帝就不常到内阁,甚至有几个皇帝长久不管事,经年累月,不再到内阁,一切公事都要送进宫里去。

皇帝和内阁日常不见面,他们之间需要沟通的桥梁,这是就出现了太监涉政。皇帝有事交给太监,再由太监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同样经过太监上呈皇帝。这样,太监就慢慢地掌权。有时候甚至会出现皇帝嫌麻烦,叫太监批公事的情况。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手里,太监就成了真皇帝。遇到太监懒批的,便拿着公文包鱼包肉,明代政治由此进入最黑暗的时期。

在洪武十七年,太祖曾铸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挂在宫门里。他料想到皇帝独裁,太监接近皇帝,易于弄权。但是明太祖规定不准立宰相,他后人遵守了,至于不准太监干预政事,后人却没有遵守。

历史注脚:

神秘的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明神宗,从十岁即位以来,在位四十八年,其中有二十几年没有上过朝,政府里有的大臣都没见过他一面。自宪宗成化以后,到熹宗天启前后一百六十七年,皇帝也都没有召见过大臣,这样的情况在明代的后期非常严重。

魏忠贤乱政

近人岳鸿举写的一首诗云:“干儿义子拜盈门,妙语流传最断魂。强欲为儿无那老,捋须自叹不如孙。”明末天启年间臭名昭著的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百官中的一些宵小,拜倒在其名下,充当干儿,时已老态龙钟的礼部尚书顾秉谦,捋着长须对魏忠贤说:“本欲为儿,惜须已白。”所以就命他的儿子拜魏忠贤为爷爷,魏忠贤心花怒放,赏纹银二百两。透过明晚期这幕丑剧,不难看出魏忠贤之流的宦官掌权,政治何等的乌烟瘴气。

管官的官多,管民的官少

中国国家大,地方行政的好坏,关系到国体的稳固与否。明代亡国以后,以明朝遗老自居的顾炎武著有《日知录》一书,他曾说:“天下太平,则小官多,大官少;天下之乱,则必然是大官多而小官少。”这也是在说地方政治干得好,天下就太平,反之天下就大乱。而钱穆也把明代的衰落归结到管官的官多、管民的官少上面。

明代地方行政,首先就要说现在的省区制度。行省制度,始于元代。在金元两代,开始有行中书省。忽必烈征服中国后,完全把权力集中在中央,对地方缺乏信任。某地方出了事,中央宰相府就派一两个人去处理,“行省”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

英国曾在香港、印度设有总督,殖民地总督是直属皇帝的。在名义上,殖民地总督,由英国皇帝派,不由代表民意的内阁派。因为殖民地不许有民意。英国本土可以有民主、自治,像香港、印度殖民地便不能有民主与自治,所以也不该有地方官,直由皇帝派一总督来管理。元代的行中书省,等于就是英国的香港总督一类。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但是又分派行省到地方上监督,意在控制好各地的局势,不让百姓有造反的机会。到了明代,废去了中书省,就把行省长官改成“承宣布政使”。全国划分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到清代,在承宣布政使之上,又常设有巡抚和总督。

明代地方长官与承宣布政使并列,还有一个“提刑按察使”。布政使管行政,按察使管司法。又有一个“都指挥使”,管军事,这三个合称为三司。这样一来,地方政府的事情就更不好办了。

明代地方行政最低一级是县,县上面是府和州,再上面才是省,就是承宣布政使司。三级之外再加上分司,就变成了四级。行中书省是把中央分置在地方,明、清两代是把地方高级政府再派到低级去,就是监司官。

明末大儒王船山,在其所著《黄书》里,曾有统计说:山东省有六个府,但有十六个分司;山西省有五个府,有十三个分司;陕西省八府,有二十四个分司;四川省九府,有十七个分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