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正文 第五章 真情真谛真本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郑晓静(1 / 3)

可以掉眼泪,一定要坚强;可以有摇摆,务必要坚持。

——郑晓静

郑晓静,1958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84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她是国家科技奖、首届青年科技奖等众多高水平科技奖项的获得者,是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工程学部)双料院士,也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的女性院士校长。

从武汉到兰州再到西安,从学生到教师再到校长,从讲台到学校再到社会,近30年来的人生辗转,郑晓静在力学领域与高等教育事业的宏大舞台中出色绘就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墨画卷。而今,作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校长,郑晓静不仅展现出一位中国校长的睿智与果敢的人格魅力,更出色地诠释着一位中国教育家、实干家、科学家的生动角色。

教育家郑晓静

——“大学需要培养大气、大度、大爱的精神气质”

“学校更适合我,而我也更热爱教育与学术工作,并且与学生在一起,看到他们成长成才,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快乐。”这是郑晓静在与青年教工座谈时对大家关于她为什么放弃升迁从政的机会而坚持选择校园提问的回答。而在她作完2014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工作会议报告后,有很多人聆听了她对于大学教育的深度思考,见证了她关于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魄力,这样评价她:有教育家的风范!

教育家中的战略家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办学传统,提升办学理念,落实战略规划,一心一意为学校谋发展,实实在在为师生服好务。”2012年7月10日履新第一天,校长郑晓静院士朴实而低调的表态已经折射出一位中国教育家的眼光和高度。

55天后的9月3日,在学校工作会议上,郑晓静从软硬件基础、基本要素和文化氛围三个层面,第一次谈到了她对于大学的理解,她眼中的大学不只是大楼、大师,还要有学者、学生、学术、学风,更要有大气、大度、大爱的精神气质。

120天后的11月8日,在学校教育教学专题工作会议上,郑晓静提出了“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两个共识”。之后的两个月时间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了近百场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

上任后的第262天,在2013年3月29日召开的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郑晓静在校长报告中正式提出了“立足西部、育人育才、强军拓民、服务引领、团结实干”的20字发展思路,以及“一个战略、四个计划、强化落实四个保障”的治校方略。其中“四个计划”一经提出,立即纲举目张,成为促进和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大发展的催化剂和加速器。

上任后的第629天,在2014年4月1日召开的第五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上,郑晓静在校长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回归”、“两个体系”的理念。她所理解的两个回归,即“以生为本、德育为先,以学为要、厚基强实”,向教育本质的回归;“以师为本、学术为先,育人为要、德艺双馨”,向办学本位的回归。而她所讲的两个教育体系,即基于学生自我发展的本科教育体系和基于学生创新创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然而,在回归教育本质的过程中,如何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统一于立德树人的内在逻辑中去呢?郑晓静给出的答案是五位一体、协同发展,即:坚持以一流的学术研究引导一流人才的培育,以一流的学术研究推进一流学科和专业的建设,以一流的学术研究实现一流服务引领的转化,积极构建科研、人才、学科、教育、转化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模式。

之后的第49天,在2014年5月19日召开的本科质量提升工作会上,郑晓静紧密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提出要回归教育本质,积极探索构建基于激励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本科教育体系。

从提出对大学的理解到今天,已经近两周年时间,郑晓静带领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紧扣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锐意进取,勇于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保证本科教育的根本地位不动摇”

“大家好,我是新来的校长郑晓静!”这是在2012年8月30日上午,郑晓静履新后新学期开学第一堂课上的情景。郑晓静与通信工程学院011191班和电子工程学院021191班的120多名同学一起,聆听了国家级教学名师梁昌洪教授讲授的《矢量与复变函数》。

这样一句简洁而亲切的开场白,让现场的很多同学大吃一惊,有的面面相觑,有的窃窃私语,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这位坐在他们之中的长者竟然是从兰州大学调来的新校长,更没有想到的是,新校长竟然与同学们一起在开学的第一天上第一节《矢量与复变函数》课。

像这样听课的场景还有很多,因为履新之时郑晓静就指出自己深感责任重大,这重大源自党和国家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源自创新型国家建设对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源自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而她上任后不负众望,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科学发展的核心,狠抓本科教学,狠抓立德树人。

2012年11月8日,在主持召开了一系列师生座谈会、主要职能部门和学院调研座谈会,以及与部分校友(同时也是学生家长)交流之后,郑晓静敏锐地把握住了当时学校发展中的根本命脉—本科教育,抓住了教育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随之,郑晓静主持召开了学校首次大范围的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提出了她关于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基本构想,即两个共识、四个思考和五个思路。其中她特别强调了两个共识:一、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二、本科教学应该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与此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与之相应的,是学校从人、财、物以及政策等各个方面不断加大对本科教学的投入;是对学生、教师成长成才的密切关注和倾力关心;是郑晓静带头听课、巡考、开展教学大检查等等一系列对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课堂教学、学风考风、青年教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不断加强。

郑晓静从1988年起就开始给本科生上课,二十多年的课堂教学,积淀了她对教育事业的深深热爱,也使她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本科教育与人才培养之于大学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在她看来,从教育的根本出发,不断寻求更好地培养人的途径,必须坚持一切以学生为本,从课堂开始,保证本科教育的根本地位不动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这是大学天经地义的职责所在,也是她作为校长的职责所在。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

“大学要在培养出一批批具备专业知识和富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素养的学生的过程中成为高水平大学;国家成为高等教育强国,成为真正的强国;社会成为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因此,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外在目标、间接目标;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本质目标和直接目标。如果只关心外在目标、间接目标,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目标、直接目标,教育就被异化了。”在接受《大学》杂志采访时,郑晓静如是说。

2012年7月来校以后,郑晓静一直强调,教育的目的最根本的还应该是立德树人,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在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推动社会的进步。大学培养的是“人”而不是物,更不是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大学不断努力提供更好的环境、氛围和条件,帮助学生走向自我发展,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和行动。

在这样的思想主导下,郑晓静提出了“两个回归”的理念,即“以生为本、德育为先,以学为要、厚基强实”,向教育本质的回归;“以师为本、学术为先,育人为要、德艺双馨”,向办学本位的回归。而在回归教育本质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统一于立德树人的内在逻辑中去?为此,她提出了五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思路,即:坚持以一流的学术研究引导一流人才的培育,以一流的学术研究推进一流学科和专业的建设,以一流的学术研究实现一流服务引领的转化,积极构建科研、人才、学科、教育、转化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模式。

在具体实践中,郑晓静从加强德育的薄弱环节入手,提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从加强学风道德、筑牢立德树人根基入手,提出了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开展学术道德教育活动;从加强理工科院校学生美育、人文素养教育入手,提出了建立学校交响乐团、强化人文学科建设、浓郁学院文化氛围等等。

在她看来,通过大学教育这个可尝试、可体验的真实过渡区,学生可以更加成熟地选择和规划自己的未来,获取未来安身立命的专业知识;学会将书本和他人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也就是基本原理和包括逻辑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在内的思维习惯和思考方法等,继而将自身的“知识”通过正确地运用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儒雅习惯,逐渐形成清朗、明礼、谨慎、淡定的风格,提升个人品位,最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会在比较和择取中慢慢将人类社会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智慧内化为自我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带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努力创建行业特色一流大学的征程中,郑晓静一直坚持办高水平大学的初衷和教育的本真,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正如她寄语学生所说,“我们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广泛的领域,积极参与社会的改革和进步事业,共同缔造和谐文明美好的社会环境”;“我们既要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也要让自己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健全完善自身人格,做一个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这是她对大学教育本质的理解,也是她的教育思想的生动折射。

“要激励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

“作为大一的新生,开学12天就能见到校长,无疑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新生陈彦成是从报名参加“相约校长”活动的80多名学生中被挑选出来的代表。郑晓静邀请其他33位与陈彦成一样有着一肚子梦想与困惑的2013级新生与自己在新学期的第12天见面。

其实,像这样的活动每年都有好多次,完全由学生自己组织,所有学生均可以通过网络自由报名,与“晓静姐”一起“喝喝茶”、聊聊天。

“上了大学,要学会自主地生活,并逐步走向自立。”“大家现在进入大学,应该自己做一把主了,该学会自己拿主意了。别像橡皮泥一样,任人捏来捏去。要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多和人交往,多去体验,犯点小错误别太纠结,摔跟头并不要紧,因为摔下去爬起来的过程中,你会感受很多。”

“大学教育在家庭和社会之间形成了一个过渡区,青年人经过此过渡区的洗礼之后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大学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是帮助他们实现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生活的远大目标,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的人的过程。”

“大学生要为自己的将来负责任,为家庭负责任,为学校负责任,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平等、公正、民主和进步负责任。”

这是郑晓静对刚刚入学的2013级90后本科生的叮咛。她不仅对在校大学生是这样说的,对学校职能部门干部、学院领导等管理干部也是这样要求的:“要激励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应该充分体现独立、平等、自由、关爱的要素和特点,具有真正导向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包含以平等、互动、尊重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大量丰富可选的课程、教材、图书等资源体系,以唤起学生自我意识、卓越学术为追求的教师队伍,体现关爱与引导的管理体制机制,多姿多彩多样的实习、实践、创新的锻炼机会和平台,宽松、自由、向上的文化环境氛围等。能够不断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充分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引发专业兴趣,帮助学生把知识建构进他自身独特的意义结构中;带入科学前沿,启发创新思维,形成探索性思考的能力;给予充分的体验,使他们真正了解所学专业、科学的社会意义。能够不断促进学生发展自己,帮助构建活跃的知识体系。引导他们通过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将书本和课堂传授的他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以及内在的知识体系,进而转化为运用、研究和创新知识的现实创造力,即成人的力量。能够不断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共同更好地向前。尊重个性,培养独立人格,促进独立思考,引导‘自己的观点’,激励‘独特的自己’,不依附、不盲从,有理想、有担当,学会判断、选择、欣赏,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积极探索的重点,也是我们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