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十一章(1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第十一章

春日养生,养肝防困正当时

春天是一个好季节,它能给予生命昂扬的激情,给予生命饱满的精神,给予生命无限的活力。但是,有的人一进入春天,人就特别容易犯困,睡觉睡不醒,工作也没精神,总之它给我们带来的麻烦不少。因此,我们应该在春季万物复苏的美好时光里,让自己的精神焕然一新,以充沛的精力去工作和生活。

让身体随着春天的阳气升发变化

春季,是最适合养生保健的季节。天气回暖,草木复苏,人体的阳气也顺其自然,向上、向外生发。中医养生学认为,养生应掌握春令之气生发的特点,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协调好四个辩证关系,才能保障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春季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大自然的阳气在冬季初生,但却未动,其主要是为了储备充足的能量,以便濡养来年万物所需,经过一个冬天的的储备,到立春开始逐步向外生发,阳气的生发也意味着生命活力的开始,此时万物开始慢慢充满微生机。

人生长在大自然中,与大自然气息相连,立春之后,人体内部的阳气也应顺天之序及时生发,生长。由于工作,生活的不规律,很多人的气机不能与大自然保持同步,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合理的调整生活作息规律,以保证我们的身心健康和谐,而最佳的调整时间就是每一个节气了。要想让人体也随着大自然的阳气变化生发,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捂与冻

为适应天气变化,古人有\"春捂秋冻\"之说。春季天气变化大,捂才能抵御寒邪侵入机体,使阳气旺盛,抵抗力增强,有效地预防多种春季传染病。春天在气温上升时,仍要注意防寒保暖,适当增减衣物。

静与动

春季人体阳气生发,周身气血调和,经脉松弛,阳气较易散泄。因此人们在锻炼时要注意控制运动量,以参加活动量小的运动为宜,避免大汗淋漓使阳气受损。晨练宜舒缓柔和,动静结合,老人宜在户外散步、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等,以达到吸纳春阳、吐故纳新之目的。

阳与阴

冬季天气寒冷,阴气外逼阳气内敛,人体新陈代谢趋缓,万物蛰伏,是蓄养待发的时期。到了春季,阴气下沉,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趋于活跃,体内之阳与外界春之阳气相应滋长,因此春季是养阳的最佳时节。但是,由于春季天气变化不定,风邪易入,又值百病滋生之时,要特别注意阴阳调和,以防损伤到人体正气。

甘与酸

春季人体处于肝旺之期,酸性食物会使肝火亢升,损伤脾胃,故不宜过多食用。而甘辛之品有利于养肝护脾,因此可适量摄入葱、枣、花生、蜂蜜、新鲜黄绿色的蔬菜、水果及干果等。春季进补的原则,应以平补为主,忌大辛大热的滋补品。春季百花盛开,空气中弥漫着大量花粉,是过敏性疾病的多发季节。有慢性疾病或是过敏体质的人,春季一定要忌口,忌食\"发物\",如虾、蟹、咸菜等食物,否则旧病极易复发。

除了上面所说的几个方面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保养体内阳气

《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话\"春夏养阳\"。意思是在春季和夏季,应注重对体内阳气的保养。阳气就是通常人们说的\"火力\",也就是人体的产热机能和新陈代谢能力。

春季气候多风善变,北方还有供暖造成的温度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要给身体一个最起码的温度保障。穿衣盖被都以稍多稍厚为宜,只要不会出很多汗即可。特别强调的是,要注意背部保暖。

注意作息起居

春天到来之时,白日渐长,黑夜缩短,人的作息起居也应该有一种主动的调整适应。按照古人四季养生的原则,春天应该\"早卧早起\"。春日的清晨阳气初升,此时与之顺应,身体活动起来带动气血的运行,才能激发防病御邪的\"正气\"。

加强户外运动

在温度适宜、风力轻柔的春日里,接触户外环境,尽可能多的呼吸新鲜空气和晒太阳。经过冬天在室内的长期封闭,此时多与天地自然之气做一番沟通交流,对身心健康有益,这是不言自明的。

乍暖还寒,适当\"春捂\"疾病少

从古至今,善于养生的医学家们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民间常常流传着\"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俗语。专家认为,\"春捂\"这种民间的传统习惯有一定道理。因此,我们在养生过程中,要注意\"春捂\"。

\"春捂\"就是说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正如俗话说\"春天孩子儿脸,一天变三变\"。一旦过早脱掉棉衣,气温降低,给人的神经系统、体温调节中枢来个突然袭击,会使其措手不及,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同时进入春季,病菌大量繁殖,乘虚侵袭人体。

现代的人们也早已认识到,如过早脱去棉衣,极易受寒,寒则伤肺,易发生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病。春天还是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摄。

不忙脱衣,\"春捂\"得法,将会减少发病的机会。春天适当捂一捂,可以减少疾病。专家认为,\"春捂\"有以下好处:

第一,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因为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总要保持在37度左右,人体保持恒定的温度,一是靠血管的收缩和皮肤地出汗来调节;二是靠增减衣服来维持。如果过早地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影响身体健康。

第二,\"春捂\"有利于抵御风寒。人体也同自然界一样,在春天开始复苏,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这时当冷风袭来时,就能长驱直入,使人感到寒冷。

第三,\"春捂\"有利于适应季节的变化,在初春时节,经常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捂\"着点儿,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许多人甚至可能会患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由此可见,\"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医生的建议,对于\"春捂\"要注意\"捂\"两头,即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湿气较大,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根据对\"春捂\"的科学研究,专家提出了一些供人们在实践中便于\"操作\"的数据,称为\"春捂指数\"。

把握时机

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未雨绸缪。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

注意气温

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则春捂可结束了。

小心温差

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春天的气温,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让你回味冬日的肃杀。面对\"孩儿脸\"似的春天,你得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而何时加衣呢?现在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是该捂的信号。

把握时间

7~14天恰到好处。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而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的情况,因为你没捂到位。怎样才算到位?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

知道了\"春捂指数\"后,就要清楚如何做,\"春捂\"才更有效果,综合专家的意见,我们整理如下:

1.衣服要递减

当冬季向春季转换时,人体防卫体系处于\"冬眠\"初醒之际,因此这一阶段不能急于一下子脱掉衣物,而应一件一件地脱,并根据不同体质,因人而异。

2.\"春捂\"应\"下厚上薄\"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中国古代养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张,《老老恒言》也有\"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之说,既养阳又收阴,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一致,可谓\"天人相应\"。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所以,春天还是以遵循\"下厚上薄\"为好。

3.\"春捂\"要有度

\"捂\"带有一点热的意思,也就是说衣服仍应适当多穿一些。由于春风比冬风柔和很多,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宽松的款式,既挡风,又透气。但绝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如果衣服穿得很多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反易着凉\"伤风\"。特别是对婴幼儿来说,过度春捂容易使婴幼儿出现\"过暖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高热、抽搐、大量水样或血水样腹泻、吐奶,严重者可能发生昏迷、休克甚至死亡。这是由于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产热量高,如果\"春捂\"过了头,就易诱发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