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正文 第32章 父母怎么管,孩子才信服(10)(1 / 3)

孩子做错事当然不一定非要用发脾气的办法来解决。但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不这样,孩子就会学会对付父母的办法。“冷处理”是个不错的方式。随便孩子哭闹,父母都不要理睬他,也不要对他进行劝解,直到他冷静下来再跟他讲道理。而且要明确地告诉他父母不会因为他的哭闹而“就范”。让他从内心里明白自己做错事了,而且知道大人是明白他哭闹的“目的”的。当孩子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个有效手段的时候,他就会自然而然地减少这种行为发生的次数了。

3.巧妙转移话题,降服倔强“小杠头”

丁丁最近特别爱和周围的大人“抬杠”。有时爸爸妈妈和他一起看看电视或是玩玩游戏,爸爸妈妈一发表自己的观点丁丁就会很快地顶回去,一点“面子”也不给爸爸妈妈留。即使当着外人也是这样,经常弄得爸爸妈妈非常尴尬和苦恼。

爸爸妈妈没有办法,只有去咨询一位非常有名的儿童心理学专家,专家听了丁丁的爸爸妈妈说的情况以后,告诉了丁丁的爸爸妈妈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技巧。爸爸妈妈决定回家去试一试。

晚上一家人看电视的时候,电视上在演红军长征的纪录片,爸爸感慨道:“这些老一辈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今天的生活啊。”

丁丁说:“没吃没喝还干得这么带劲儿,傻帽。”

爸爸有些生气,但是想到了专家的话,于是就装作没听见丁丁的话,说:“最近电影院好像在上映一部大片,咱们哪天去看看。”

丁丁说:“什么大片,烂片还差不多。”

爸爸仍然不和丁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立刻又转移了话题说:“上次咱们全家出去吃饭的时候,我觉得那黄瓜虾仁儿馅的饺子味道可真好。”

丁丁马上说:“腥死了,里面一包水,没觉得有什么好吃。”

可爸爸马上又转移话题了:“听说天池发现了水怪,也不知道真的假的啊。”

……

这天晚上,丁丁一直很希望爸爸在某个问题上像以前一样和他争辩一番。他觉得能把父母“堵”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的感觉有趣极了。但是今天他显然对爸爸的“迂回战术”觉得摸不着头脑了,爸爸总是在不停地转移话题,不和他“正面接触”,让丁丁一点办法也没有。到后来,他彻底失去了跟爸爸“抬杠”的兴趣了。

随着生理和心理的逐渐发育成熟,孩子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即使他们的想法还是不够成熟的,但是他们已经开始有认为自己是“小大人”的意识。他们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学习的知识逐渐增多,他们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思维。这种时候,孩子往往会产生摆脱父母束缚的愿望,并且尝试与成人“一较高下”。于是,“抬杠”就成了他们常用的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如果单纯使用呵斥让孩子闭嘴往往不会奏效,而且会加深亲子关系的裂痕。当和孩子在某一个问题上纠缠时,可以试试“冷处理”的办法。最好的方法就是转移话题,因为在一个无意义的问题上和孩子纠缠不休对双方来说都不是件好事情,而且也十分浪费精力和时间。假如是在某一件事情的决定上和孩子产生分歧的话,父母不妨试试放手,让孩子在自我意识中成长,因为他们会在与世界的碰撞中慢慢完善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4.“冻”住孩子打人的手

三岁的可可不知什么时候养成了爱打人的习惯,有时在幼儿园里,好多比他大两三岁的孩子也被他打得哇哇大哭。为了这事,爸爸妈妈没少跟别的孩子的父母道歉。在家的时候也是一样,比如他的什么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就会打照顾他的奶奶,有时还会打爸爸妈妈。虽然孩子力气很小,打的时候根本感觉不到什么疼痛的感觉,但爸爸妈妈还是觉得挺伤心的。

爸爸妈妈很头疼,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养成这样的习惯。因为平时在家没有人教过可可打人。直到有一天爸爸无意中看到邻居家的一个小婴儿无意中用手“打”了一下抱着他的奶奶的脸,奶奶不但不生气,还呵呵地笑,说:“哎呀,我孙子真是能干,这么小就会打人了。”旁边的大人们也发出阵阵笑声,跟着附和奶奶的话,说“这孩子真有趣”之类的话。爸爸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可可小的时候,大人们也曾经这样对待过孩子,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可可才养成了爱打人的坏习惯。

找到了原因,爸爸就想出了一个好方法。有一天可可刚刚吃完一根雪糕,接着又要奶奶去给他再拿一根。奶奶说不能再吃了,要不然会拉肚子的。可可不高兴了,立刻打了奶奶的胳膊一下。爸爸马上把奶奶拉到另一间屋子去。绷着脸看着可可,什么话也不说,转身走开了。晚上的时候,可可要玩堆积木,想让爸爸跟他一起玩,爸爸正好有点事就跟可可说稍微等一会陪他玩,可可也不满意地打了爸爸一下。爸爸立刻对可可说:“今天晚上我不会陪你玩堆积木了。”等爸爸做完事以后,可可又跑来找爸爸玩,但是爸爸的态度表现得非常冷淡,拒绝了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