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四十章 他们是来自东方的贤士——中国式送礼(1 / 2)

/第四十章/

他们是来自东方的贤士

——中国式送礼#pageNote#0

礼多人不怪。

——中国谚语

中国古老的送礼艺术#pageNote#1

传说中,寻访初生耶稣并献上礼物的几位贤士来自东方,来自与大海#pageNote#2接壤的最东边陆地。我猜想他们兴许来自中国!毕竟中国就位于他们所能抵达的最东方,而且中国人很早就把送礼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中国人讲究乐善好施,厦大和厦大管理学院也参与了中国西部的许多慈善项目。

记得在中国的第一个圣诞节,一位年长的厦大领导送给我们两个儿子一辆玩具电动车,花了他至少一个礼拜的薪水。两个月后,过春节,一位教师给我们的儿子各派了一个红包,里面塞了一百元人民币,那是他半个月的工资。

我起初对送礼在中国究竟有多重要心存疑惑,等读到《现代汉语初学者课程》第三十八课时才恍然大悟。课文里面说,如果临时受邀要去中国朋友家里做客,合适的回答是:“不过我们什么礼物都没带。”

中国的送礼规矩因地而异。西藏人会在客人肩上搭一条洁白的哈达;海南人则在客人肩上挂一串花环,和祖先来自福建的夏威夷人一样;而在厦门,最常见的礼物则是水果或当地产的乌龙茶(谢天谢地,这些沉甸甸的礼物不用放在肩头!)。

厦门人送礼避奇就偶,比如要是送龙岩沉缸药酒,一定得是两瓶,绝不能是一瓶或

三瓶;要是送铁观音茶叶,可以是四盒,绝不能是三盒或五盒。而且,礼物一定要恭敬地双手递上,收礼人也要双手接礼。

美国人即使送出廉价的礼物或一张简单卡片,都不会觉得过意不去,因为他们相信礼轻情意重。但在中国则大不相同,面子最重要,送出一份微不足道或价值低廉的礼物还不如不送。送的礼越大,双方就越有面子。几年下来,我们真是长了不少面子!

常有贵客光临寒舍,把门槛都踏破了。客人带来各式各样的礼物,四十五斤香蕉、二十七斤龙岩烤花生、十四斤新鲜捕捉的鱼或四打新鲜出炉的自制炸春卷等等。我们婉拒过,说四十五斤香蕉来不及吃完就会坏掉,但无济于事。最后,我们要么连着几天不消停地狂吃香蕉(做成香蕉面包、香蕉煎饼、香蕉奶昔等),要么赶紧跑一趟中国同事的家,把香蕉、茶叶、香菇干货或新鲜鱼借花献佛,转送出去。他们或许也会转送给别人,但不管一路到了谁手上,总得有人把四十五斤香蕉解决掉。

一位慷慨的厦大校领导热情招待我们

牛肉从哪里来?

有过一些磕磕碰碰的经历后,我们总算摸清中国人送礼的门道。刚搬入中国教授的住房不久,苏珊烤了巧克力蛋糕。当时吃过巧克力的厦门人不多,所以苏送了几块给隔壁邻居尝鲜。那位老奶奶很惊讶,连声道谢,然后礼

貌地慢慢关上门。第二天大清早,她轻轻地敲我们的门,把满满一盘生牛肉推到苏的面前,说:“给你的!”接着急忙离去,没有理会苏珊的推辞。

“这可真不好,比尔,”她说,“她没必要这么回礼。”

“我看挺好的呀,苏。”我反驳道,“一斤牛肉比两块蛋糕值钱多了。如果我们把蛋糕分给所有邻居,就能省下不少买肉钱。”

难怪法国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e)说要给每个人送蛋糕。

收礼比送礼贵重

我们学会了要谨慎送礼,因为一旦接受了我们的好心赠予,对方无论能否承担得起,都会强迫自己回礼。但从整体来看,我依然认为中国人就是圣经里提及的东方贤士——而在回馈家庭和祖国时,更是如此。

回馈祖国

一穷二白的海外华人劳工在非洲和亚洲殖民地的矿山和农田辛苦劳作,或是在美国修建铁路时,总会把他们微薄收入的大部分寄回家乡给远在中国的家人。当有数以百万的人这样做,这些微薄的回馈便积少成多,让中国勉强维持,熬过在枪口威胁下因西方鸦片贸易而被榨干的一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