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18章 周勃与周亚夫(分析篇)(1 / 1)

周勃与周亚夫,自古以来便为人们所熟知,这对父子是难得的名将父子,居功至伟且同样位列三公,这在还没有形成百年世家的西汉初年,是具有相当难度的,毕竟国立不久,坐视大臣连续两代居高位掌实权一般不可能,而周勃父子却因为自己的不世之功班列朝堂,属实难能可贵。

尽管如此,秉性存在相同之处的父子二人,在最后的境遇有着些许差别,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所表现出的选择也截然不同,这又是什么情况?且与笔者一同走近这对名将父子。

最后的境遇之差,君上的远近之别

前文说过,周勃与曹参一样,在秦末刘邦起义的团队里属于丰沛集团的绝对嫡系,是和刘邦一起成长的,相互较为了解,因此先天的君臣联系便有了,在刘邦的眼中,周勃给他的印象一直是质朴刚强、老实敦厚,在相处几十年来高祖或许有过怀疑,却不曾有过忌惮,相反通常还是比较信任这个自己最初班底的老将,在先后覆灭多位异性王侯之后,他的人生也走到尽头,却仍在临死前提到周勃“安刘氏者必勃也”,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或许是刘邦离开前的真心话。在之后的惠帝、文帝年间,周勃虽缺少了高祖那种下意识的信任,但由于其威望滔天,君上都相对尊敬,不远不疏,君臣关系尚可。

反观周亚夫,在最初的起点是开国功臣的后代,尚且不是嫡长子,因为大哥获罪而平白获得一个爵位,在君上的眼中不过是为了维护开国功臣的体面,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君臣缺乏可以密切联系的“互动”(毕竟史载只有细柳阅兵),即使后来平定“七国之乱”,获得一时景帝的加官进爵,却在干预皇家之事上屡次违背圣意,景帝打算废太子刘荣,周亚夫明确反对;景帝与窦太后争辩王信封侯之事,周亚夫又是鲜明表达立场;匈奴将军归降,景帝打算封他们为侯,以此来劝降更多的匈奴人,可周亚夫搬出“非有功不侯”的祖训来反驳景帝……三番五次地鲜明表达立场,还不符合圣意,且惹怒了君上,与君主关系大大疏远。周亚夫着实不适合在朝堂为丞相,反而应当一直羁绊沙场。

父子二人,与君相伴,却只有周勃保持清醒,尽可能维系君臣的友好关系,而周亚夫一次次违背圣意,两人境遇之差,由此可观也!

屈服以保全,倔强而身死

如果仔细观察史书中周勃的言行举止,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周勃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家,在领兵作战上毫不含糊,除此以外他还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政治家,为什么这里笔者说是较为成熟,因为那些成熟的政治家,在上位者询问建议前便早已做好应对措施,且能在掌握大权的情况下甘心退仕,而周勃略逊一筹,但他能在其他人的指点下做出自己的选择,也担心功高震主,主动向君上谢罪辞职,在再次为相被罢免的时候也不曾对说一二,老老实实地回到封国,安度晚年,可谓明智。虽后来入狱,周勃却为轻视狱吏,在被欺辱的情况下仍主动向其求助,受到指点而得以存活,周勃最终屈服以保全。

而周亚夫在被诬蔑谋反,廷尉审议时受到其言语侮辱便无法忍受,在差官召他时甚至就要自杀,而不是动用自身一切关系去表达冤情,用了痛苦的死法来表示对审议的抗议,在绝食五天后吐血而亡,虽与几十年前算命者所言的宿命相同,但这不也是可以改变的吗?若是继续审判,哪怕廷尉再如何不公,在景帝那里也会考虑周亚夫的功与过,最糟糕的情况不过也是监禁,毕竟在他看来,周亚夫不适合为托孤之臣,但也绝对不是一个会谋反的大臣。在保全自身以后,某日东山再起,似乎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一代名将,非流血沙场,却绝食吐血而亡,着实令人感到可惜。

古言“谓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然也,周勃父子(非常之人)皆以傲视功绩(非常之事)位列三公,而一个“懿懿太尉,敦厚朴诚”,另一个“守节不逊,终以穷困”,不可不谓可惜也!

低三下四未必懦弱,倔强到底难免夭亡,毕竟人活着,该低头时总要低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