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五、宗教绘画典故(1 / 1)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五、宗教绘画典故

佛教与佛教美术来华始末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西汉末或东汉初,佛经佛像也随之而来。其权威文献当以北齐史学家魏收(505~572)所著《魏书·释老志》为准。其他如《法苑珠林》、《唐六典》、《释氏稽古略》等,基本都是引述魏书的说法。在二十五史中,只有《魏书》设立《释老志》全面系统介绍佛教和道教的发展情况。此外仅《元史》设《释老传》但较简略。在此引述《魏书·释老志》相关的文字:“汉武帝元狩中(前122~前177),遣霍去病讨匈奴,至皋兰,过居延,斩首大获。昆邪王杀休屠王,将其众五万来降。获其金人,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金人率长丈余,不祭祀,但烧香礼拜而已。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哀帝元寿元年(前2),博士弟子秦景宪受大月氏王伊存口授浮屠经。中土闻之,未之信了也。后孝明皇帝夜梦金人,项有日光,飞行殿庭,乃访群臣,傅毅始以佛对。帝遣郎中蔡、博士弟子秦景等使于天竺,写浮屠遗范。与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中国有沙门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又得佛经四十二章及释迦立像。明帝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经缄于兰台石室。之还也,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阳城雍门西。摩腾、法兰咸卒于此寺。”这就是佛教、佛经、佛像来华的大体情况。佛教在汉代并未在社会流行,只是上层有少数人供奉而已。而当时人对佛教的理解,往往用道家思想。至南北朝,社会极度混乱,佛教所倡导的因果报应学说,适合大多数人的心理,所以迅速风行开来。对中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寺名三变

佛徒出家、修功德之处为寺。佛教传入之前,三代至秦,官府通谓之寺,奄人(太监)称为寺人《诗经·小雅巷伯》云:“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这首诗是宦官孟子(或为人名,或为奄人之长,孟和伯都是大的意思,巷伯也是寺人的通称)因被谗受害而作以汇私愤的怨诗。(用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版403页注文)《左传僖公五年》云:“公使寺人披伐蒲。”披即楚奄人伯楚,名勃堤,二音促读则为披。(用杨伯俊《春秋左传注·僖公五年》,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305页)《周礼·天官寺人》云:“寺人掌王之内人及女宫之戒令。”综上所述,三代指奄人为寺人。秦代以宦者任外廷之职,而官舍通谓之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寺,廷也,有法度者也。”汉代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颅、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寺。《汉书·元帝纪》,唐颜师古注曰,凡府庭所在,皆谓之寺。《风俗通》曰,寺者,司也。也就是说,秦汉时期,官府通可称为寺。南北朝佛教大行其道,寺逐渐成为佛教圣地的专称。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东汉以来,九卿官府皆名曰寺,与省台并称,鸿颅其一也。本以待四夷宾客,故摩腾、竺法兰自西域以佛经至,舍于鸿颅或云寺即鸿颅旧地。摩腾初来,以白马负经,既死,尸不坏,因留寺中,后遂为浮屠之居。今僧居概称寺,盖此本也。”

凹凸寺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大发展,印度佛教艺术的表现手法也随之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艺术宝库。梁朝画家张僧繇是吸收印度绘画晕染法的大师之一,据历史记载,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在建康(今南京)丹阳县置“一乘寺”,寺门遍画凹凸花,出自张僧繇之手,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即平,观者无不惊异,乃名凹凸寺。可惜凹凸寺在梁末毁于兵火,画亦无存。不过类似的绘画作品在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中的南北朝壁画,以及甘肃敦煌莫高窟北朝壁画中,尚可找到凹凸晕染法的痕迹。如其中的人物形象,是先以土红色勾轮廓(也有以墨色勾轮廓的),再沿轮廓线以赭色晕染出体积感,然后着色。使形象富于立体效果。

张僧繇,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齐名的画家,吴中(江苏吴锡)人。梁天监中(503~519)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历右军将军,吴兴太守。梁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画史流传许多有关张僧繇的故事,如画肖像画“对之如面”(逼真);画龙,点睛后即“破壁飞去”等等。这当然是后人的演义。张僧繇的画风,与唐吴道子同属“疏体”,笔简意赅,“笔才一二,象已应焉。”张且有较强的书法功底,作画时“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唐李嗣真给予张僧繇极高的评价:“张公,骨气奇伟,师模宏远,岂唯六法精备,实亦万类皆妙,千变万化,诡状殊形。经诸目,运诸掌,得之心,应之手。意者天降圣人,为后生则。”张僧繇的成功,与他虚心吸收外来艺术的营养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