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28章 淘宝捡漏儿(1 / 3)

周六早上,例行去一趟潘家园。

徐岩喜欢睡懒觉,也不知道她怎么那么嗜睡,哈喇子从嘴角流到脖子。我不管她,自己去。往往我赶回来后,她还在拥着被子睡觉。我回来后,甚至还要拉着我再睡一会儿。然后一起吃早餐。

经常去的地方,一是刚刚开业不久的西单图书大厦,一是尚未更名为“国家博物馆”的历史博物馆,再就是潘家园。

据说,潘家园原名潘家窑,窑主姓潘,他本想烧制琉璃瓦,但烧了几次,产品质量并不理想,便改烧小方砖,后来以讹传讹,“因姓得名”。北京很多地方,以“园”命名,多加“儿”音,如“动物园儿、官园儿、苹果园儿、南菜园儿”,潘家园是其中之一。

潘家园极具江湖气息,早年间,以“鬼市”闻名。

清末民初,许多达官显贵家道中落,破落户子弟便盗取家中的古玩变卖,毕竟有失身份,故而多在凌晨打着灯笼交易。因交易双方难辨真面目,如同做鬼。更由于这个钟点警察管理不严,便于脱手来路不明的物件,行迹近鬼。以此得名“鬼市”。

古董行都知道,鬼市出好货。

我不懂古董,但是对书画略知一二,不过在潘家园没有淘到过多的好东西。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淘到过几幅启先生的小青绿。

那时候,启先生的书法大行其道,真假难辨。反而是他的山水、花鸟画价格并不突出,不管是“习作”还是作品,市场上问津的相对较少,不需要花“大价钱”,就可以“拿”到几张。

启先生的画作题材广泛,他尤其善于运用笔墨和色彩,将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可谓是文人书画的殿军,令人叹为观止。

那时候,范某的画也便宜,我没有“因人废画”,买了若干张,要是按现在的市价来说,几乎跟白捡一样,后来果断出手,颇赚了一笔。

淘书画花费的价钱极大,虽然是不像是在拍卖行那样一掷千金,但是“一掷千元”是常有的事儿。那时候没有别的收入,只能从嘴里抠,打生活费上想主意。我们两个人的生活费每个月凑在一起1000多块,这上面的开支就有接近一千,生活难免捉襟见肘,尽管没到吃糠咽菜的地步,可是吃咸菜就馒头是常有的事儿。

徐岩倒是毫无怨言,可我心里过意不去。有时候,只能忍痛割爱,“以旧易旧”。这样一倒手,手头也宽裕了,甚至攒下“一大笔”钱。

在潘家园,最大的收获,是“淘”到了数量颇丰的名人手稿。

那几年,有几家“老”出版社搬家,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许多资料按废纸处理,有一大批名人手稿流到市场上。康有为、梁启超、鲁迅、胡适、周作人、李大钊等名人的信札,虽不能说俯拾皆是,却也并不鲜见,但不被珍视,而且很多人并不是很懂。尤其是很多人在写信时喜欢使用笔名,更难被“发现”,这就看出学习文学史的作用了。

最近这些年,在潘家园“捡漏儿”的机会越来越小,但我有时间还是会去转一转,而且也舍不得结识的很多“老朋友”。

那年夏天,在潘家园,有位老相识突然神秘兮兮地拉住我,“老弟,你来一下。”这个人也姓潘,河北人,摆地摊,卖旧钟表,其中多是仿制的名牌表,也有“做旧”的香炉等小工艺品。

我只要去,就在他的摊位蹲一会儿,一来二去熟悉了,就开始有的没的闲聊,后来互相盘道,他见我是大学生,也就对我高看了一眼。而我也投桃报李,为了“照顾”他生意,还曾经在他那儿买过一只“欧米伽水晶球”,虽然是仿制品,但是玲珑可爱,属于“高仿”。那块表送给了徐岩,现在还挂在她的胸前。

老潘操着一口唐山话,说,“老弟,有人卖给我一批废纸,你有兴趣去看看吗?”我说可以,老潘就把摊儿交代给旁边的“同事”,带我去了他的“家”。

是的,老潘的家,他在附近的小区买了房,一套大三居,装修富丽堂皇,家具五花八门、杂乱无章,居然有花梨、紫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