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84节(2 / 2)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而查阅电报后,他的猜测果然没错。

这是一封来自于巴黎警方的官方请求,说是正在欧洲进行巡演的著名马戏团老板普鲁托,在抵达巴黎、第一场演出时,当着全部观众的面隆重宣布,在巡演巴黎站的最后一天晚上,他会将位于卢浮宫的《蒙娜丽莎》于马戏团中展出。

名画外借并非是一件值得大家议论的事情,然而匪夷所思的是,巴黎政府可从没说过要将《蒙娜丽莎》借给普鲁托的马戏团展出——哪个展览馆会将艺术品借给马戏团表演充当噱头?几乎是第二天一大早,卢浮宫的馆长发表了声明:绝对不可能把《蒙娜丽莎》借给普鲁托,除非他偷!

这一声明,可让整个巴黎都炸了锅。

难道普鲁托和他的马戏团,打算去偷《蒙娜丽莎》?!

路德接到的电报里,极其简短的字句中处处透露着警方的为难:抓吧,他们没有证据。普鲁托也没有说直接去偷画作呀,万一这不过是个宣传噱头,拿出来的可能是伪作或者真人打扮成蒙娜丽莎也说不定。

可是不抓吧,整个巴黎的舆论讨论越来越热,闹得沸沸扬扬,万一《蒙娜丽莎》真的丢了,他们担不起这个责任啊。

而现任的巴黎警局副局长,早些年同路德和他尚未去世的太太有过一面之缘。得知他刚因为连环杀手案件从丧妻的悲痛中重新振作,思来想去,于是请他来看看情况。

副局长话说的特别好听:若是有案件,你也不会闲着;若是没有案件,就当我请你来巴黎游玩几天。

而在路德看来,马戏团老板这种不说明白的“厥词”,十有八那个九不过是为了卖票而想出来的噱头。

欧洲巡演是普鲁托马戏团的最后一站了,总得搞出点大动作收尾才好。就算是打虚假广告又如何,反正票已经卖了出去,演完就走,之后的骂名和攻击也不过是位轰轰烈烈的演出增添了一份反向传奇罢了。-思-兔-網-

但是路德刚结了连环杀手一案没多久,他在家左右无事,一闲下来免不了回忆起同妻子恩爱的时光,因而没怎么犹豫,还是答应了副局长的邀请。

看到这儿,霍尔主编颇为感慨地开口:“我已经能预见到第一期连载时,那些看菲利普·路德不顺眼的评论家们会如何批判了。”

“因为噱头太多?”

“因为这一眼看过去,就知道马戏团老板的原型是巴纳姆本人。”

可不是吗,所以玛丽才在为盗窃案找动机时,废了不少思路啊。

一开始她在想,要是想找一个合理的动机还是挺容易的——要马戏团老板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人不就行了。

玛丽想过是为了重病的爱人筹募资金,也想过是为了麻风病、身体畸形的孩子们建立治疗基金。但跳出小说框架,联系现实想来,在所有人都知道原型是谁的时候,给故事里的形象强行增添原型没有做过的好事,多少有种“刻意洗白”的意味。

要是写的太过火,说不定还有人以为菲利普·路德这是收钱执笔呢。

于是马戏团案又陷入了玛丽写连环杀手案时同样的麻烦中,那就是想起来容易,真正落笔时可让玛丽冥思苦想了好一阵。

不过好在,最终她还是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动机。

自古以来,无数作家落笔创作时,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主人公遭遇无解的困境时,该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就是设置另外一个困境。

玛丽放弃了在巴纳姆本人身上寻找美好品质的想法,她的思路一转,转到一个直接又有效的方案上:让马戏团老板普鲁托成功拿到真正的《蒙娜丽莎》,在巡演的最后一晚公开展览的方式,就是在虚假的盗窃案上,套一个真正的盗窃案。

于是故事线索立刻变得清晰明了起来了。

事先得知有人确实打算偷走《蒙娜丽莎》的马戏团老板普鲁托,没有将盗贼的计划告诉警方,而是化成了一场属于自己的、盛大的狂欢。

普鲁托当众宣布《蒙娜丽莎》离开卢浮宫的日期,无异于给了盗贼一个完美的时机去偷出画作,不论画作是谁偷的、有没有展出,只要《蒙娜丽莎》在那天消失,所有的罪名一定会被归咎在马戏团老板身上。

但与此同时,他找来了路德。

路德在追查案件过程中,为了钓出真正的盗贼团伙,不得不将计就计,说服了巴黎政府将画作出借给了普鲁托。

这是个两全其美的方案。

马戏团老板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他真的在欧洲巡演的最后一晚,让美丽的空中飞人小姐,在半空中高高举起达·芬奇的著名作品;而蹲守在卢浮宫的菲利普·路德和警察们,也顺利地抓住了准备白占便宜的盗贼。

这样既没有洗白马戏团老板赚钱的动机,也没有将其污名化一位居心叵测的贼。最终结局时巴黎的人们看到了自己想要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