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学校美育的重新定位和现代建构(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第四,当代学校美育不应全盘照搬西方模式,也不应简单地回归传统,而应立足于当代,立足于中国,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社会文化环境带来的变革和进展,应善于发现和大力弘扬当代精神结构中那些具有生长性和生命力的因素,那些具有超前性和未来性的要点,例如当代人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主体意识和风险意识结构,当代人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优化的知识结构,当代人的创业精神、开拓精神和务实精神,当代人勇于选择、勇于实现自身价值、勇于承担责任的胸怀,当代人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等等。当前学校美育应以这种新型的时代精神为核心、为基点,去凝聚和整合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的优良传统,以及西方文化中积极有益的成分,达到一种既体现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又融汇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现代建构,形成一套可供具体实施的新体制,新规范、新内容。这里有三个方面的关系需要很好解决,其一,要解决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问题,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思想原型深深地凝结在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之中,其中许多因素已经不适合于现代,尤其是不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属于死去的东西,如保守主义、平均主义、中庸之道等,但也有不少方面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属于仍然活着的东西,例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重义轻利的人格境界,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等等。当代美育的一大任务便是以当代新型的精神结构为标准,激浊扬清、去芜存菁,在现代条件下使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得到发扬光大。其二,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同样存在着一个现代转换的问题,不可否认,其中也存在着与现代生活和现行体制不相一致的方面,这就需要注入新的内容,赋予新的形式,使之与新的时代精神相互接轨。

其三,对于西方文化中积极有益的成分应持“拿来主义”的态度,而不应一概拒之门外,西方文化中存在着许多负面因素,但同时也有大量正面因素,后者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同样是建构当代文化可贵的思想资源。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大可不必厚此薄彼,民族虚无主义固然不对,国粹主义也显然是错误的。如何吸收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作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造和运用,这也是当代美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总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孕育的当代新型文化为本位,在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五四”新文化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的多方对话中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地位,在促进其他文化形式向当代新型文化的转换过程中实现美育的当代建构,这应该成为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

四、根据以上对于当代学校美育的再认识,提出以下几条具体实施意见:

首先,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问题关系到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未来,应是我们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来加以认识。当前学校美育的正常开展,需要一个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需要社会美育和家庭美育的积极配合,这就需要提倡一种全民重视教育、重视美育的风气,特别要加强政策宏观调控的力度,使得学校美育的正常实施得到有力的政策保证。目前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性质、功能和意义的认识尚不明确、尚不一致,我们的文化政策尚不健全,相应的文化法规尚不配套,造成了认识上和实践上的种种偏差和失误,应该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及时的纠正,从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以期造成一种有利于学校美育、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

其次,学校美育的正常开展还有待于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我们必须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关于“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基本精神,重新认识学校美育在学校教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确立培养和造就青少年新型的文化品格这一战略目标,在美育中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和有力的人文导向,把美育的重点转到提高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文化素养和精神旨趣的总体水准上来。

同时也必须将美育的战略地位和战略目标明确列入我们的教育方针,使之取得立法的形式,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上得到有力地贯彻和具体地实施。

再次,学校美育必须依靠教师去实施和完成,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也是保证学校美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一方面要采取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稳定教师队伍等积极措施,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本身也面临着提高自身素质的问题,包括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业务素质,特别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一种新型的文化品格,在价值观念,人格境界,文化修养,精神旨趣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准,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第四,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应保证并适当增加美育的比重,应在其他课程中渗透美育的内容,还应在课外活动中广泛开展美育,同时要改革和更新美育的内容和形式,强化其现实感和实践性,使之与世界范围内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进程,与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成就相一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展望未来、接触社会、体验人生,以利于塑造一种新型的文化品格。

最后,要重视教材建设,各个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组织力量编写适用的美育教材,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由国家教委牵头,组织美学界的专家学者、长期在教学第一线从事美育的教师以及分管相关工作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通力合作编写全国通用的美育教材,使得学校美育的实施具有相对一致、相对稳定的依据和规范。

参考文献:

约翰·奈比斯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冲击,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路易·多洛,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