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音乐之声》与音乐之城(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1938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占领。纳粹知道特拉普在军事上的才干,要他参加德国海军,并许以高官,但被正直的特拉普拒绝。他说:“我已经宣誓过只效忠一个国家。”为了躲避纳粹的纠缠,他只能弃家而逃,远赴美国。

在美国入境时,特拉普一家曾经遇到过麻烦。美国人没有听过他们的歌声,不买他们的账,他们有被拒签的危险。玛丽娅灵机一动,指挥孩子们放声唱起歌来。美妙的歌声立即打动了美国人。他们得到了签证,进入了美国。

这支家庭合唱团开始在美国各地巡回演出,一往无前并获得很大成功。但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与故乡,每次演出时,他们都把一些纸条发给观众,上边写着:

“不能让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家乡受苦受难。”

观众受到他们爱国之心的感动,纷纷捐钱。他们便用这些钱买了衣服、食品、药物运送回去,有时一次就是几吨重的货物。在“二战”后美国盟军占领萨尔茨堡时,他们通过一位名叫考林斯的美国将军的帮助,把义捐品源源不断地送到家乡父老的手中。别说特拉普一家,就是这位美国军官也深受萨尔茨堡人的感激。这位美国军官于1963年死在萨尔茨堡,他的遗体被萨尔茨堡人安葬在著名的圣彼得墓地里。

玛丽娅在美国又为特拉普生了一个女儿,他们总共有十个孩子。这样一支合唱团在美国各地辗转多年,每年演出高达一百二十五场。后来孩子们渐渐长大,有了各自的家庭和第三代人。直到1956年合唱团才解散。但是他们用音乐联结起来的亲情却一直延绵到今天。

当年特拉普一家来到美国,定居在费尔蒙特。在那里他们建造了一座标准的萨尔茨堡式的农家木屋,宽敞的屋体,巨大的坡顶和长长的阳台,一家人平时总是穿着家乡的民族服装。远远看上去,完全是一派地道的奥地利风景。他们给自己这木屋取名为“丹心”。这赤红之心显然是对自己遥远的祖国故乡而言的。

1947年5月30日特拉普死去,埋葬在屋后的家庭墓地里。

1987年3月28日玛丽娅辞世,长眠在一生心爱的丈夫身边。

电影的故事

把特拉普和玛丽娅一家的故事改编为电影,缘自玛丽娅本人的一本书——《特拉普一家》。在这本书中,她以回忆录的方式记录了他们一家从战时奥地利逃出,远走他乡以及合唱团曲折坎坷的经历。

最早萌生拍电影这个念头的是美国的好莱坞。由于好莱坞只想使用这本书的书名,内容要大删大改,遭到玛丽娅断然拒绝。

此后,一位名叫沃尔夫冈的德国导演从玛丽娅手中买走了《特拉普一家》的德文电影的版权,并把它推向银幕。但这部德文版电影影响很有限。有趣的是饰演玛丽娅的女主角爱列维克和后来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玛丽娅的扮演者朱丽叶竟出奇地相像。

美国人一直没有放弃《特拉普一家》。大概这个用爱心凝结起一个破碎的家庭的故事与又跳又唱的家庭合唱团太适合电影表现了。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家庭合唱团已经闻名全美,他们一定会是自己的故事的卖点。

美国人先后拍了两次《音乐之声》。一次是在1959年由百老汇制片厂拍摄,不算成功;再一次由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拍摄,1965年3月2日首映。导演罗伯特以他明朗的风格与多彩多姿的表现手法使这部影片大获成功,一举赢得五项奥斯卡奖,从而享誉全球。

应该说,尽管这部电影的主要情节都来自玛丽娅的生活历史,但它的精神实质已经美国化了。玛丽娅积极、乐观、进取、开放,完全是美国人心目中崇尚的女性。特拉普一家的艰辛、坎坷以及对故国故土之爱,在电影中看不到了,连萨尔茨堡的音乐也听不到了。应该特别强调,特拉普一家唱的全是奥地利的民间歌曲,而电影中的乐曲完全是另一世界,没有一首奥地利的民歌,那悦耳的Do—Re—Mi是纯粹的美国人英语的流行歌曲。这便是这座音乐之城的百姓对《音乐之声》冷淡的原因。如果你深入到萨尔茨堡普通人的生活中,就会懂得他们对自己的乡土和文化包括音乐那份执着的爱。他们自然比美国人更了解特拉普一家为何离开萨尔茨堡,及在万里之外为家乡所做的一切。我的朋友——一位“萨尔茨堡通”威力先生说:“特拉普居住的房子的后边就是火车站,他们是乘火车离开萨尔茨堡的。他们先到瑞士,然后经意大利和英国,最后到达美国。根本不是翻山走的!”我看着他那份认真的样子,没有对他解释——电影是可以改编原著的。我知道在萨尔茨堡人心里,他们的特拉普绝对不能被胡编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