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三部分 典型案例参考(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自动钓鱼竿”的专利归谁享有,关键是确认该发明是不是非职务发明。职务发明是指发明人在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完成的发明和设计;非职务发明则与之相反。这里的“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是指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作出的发明创造;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一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是指利用本单位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向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

本案中赵某的发明是自己的设想,而不是单位下达的任务;没有利用工作时间和利用单位的物质条件,不符合职务发明的任何条件,应属非职务发明,法院判决专利权归赵某享有。

[案例9]

大学生不应要求父母交付学费、生活费

大学生宋某29岁时父母离婚,由母亲抚养,父亲按月支付抚养费,但后来经常无故拖欠。2002年宋某考上大学,需大笔学费,父亲拒绝支付,而母亲又无力承担。宋某在多次向父亲索要无果后,以父母当年的离婚协议为依据向当地法院申请强制父亲展行给付抚育费的义务。法院将其父亲拖欠的高中时期的教育费、医药费和抚养费强制执行给他,但没有支持他索要大学学费和生活费的请求。

我国《婚姻法》第21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但是,何谓“不能独立生活”,婚姻法本身没有界定。2001年12月24日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0条规定:“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是指尚在校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教育,或者丧失或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因主观原因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依照新的司法解释,不管父母是否有给付能力,都无法定义务承担成年子女的抚育费。

抚养教育子女是家庭最基本的社会功能。人类的生育活动是一项深受社会文化影响的行为,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关注,由此形成了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本能、情感、道德和习惯等的作用,父母会尽自己所能为子女支付全部或部分费用,即使法律规定他们已经不再有此义务。

但法律的精神不支持一个人成年后仍向父母伸手要钱。最高人民法院新司法解释的本意是不支持成年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性。按照我国教育制度的实际情况,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应当学会自立,不应对父母有依赖性,否则既不利于其自身成才,也不利于提高一个民族的竞争力。最高人民法院的新司法解释,不但对在校大学生有实际意义,对已毕业的大学生也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防止出现有工作机会但不愿就业,在家依赖父母生活的“啃老族”。

[案例10]

马加爵连续杀害四名同室友,被判死刑

云南大学生物工程系学生马加爵在2004年2月13日晚用钝器杀害了第一位同学,2月14日,马加爵用同样的手法杀害第二名同学,而在15日当天,他又杀害了另外两位同学。并且将他们的尸体藏匿在宿舍的储物柜里。连续杀害了四位同学后,马加爵随身携带着3100元开始了他的“亡命之旅”。他作案前研究过周围的铁路情况,并且复制了三张假身份证,明显是为出逃做好了准备,这说明他很明白杀人是不对的,是犯法的。18日凌晨3时许,马加爵潜逃到三亚。在三亚藏匿的日子里,马加爵伪装成乞丐,每天在街头、商店走廊、桥头到处躲藏。

马加爵案发后,公安部门发布A级通缉令,直到3月15日马加爵被捕。2004年4月24日昆明中院一审判处马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附带民事赔偿6万元。马加爵未上诉。2004年6月17日上午9时,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宣告”了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马加爵的死刑复核裁定之后,遂将马加爵押赴刑场执行死刑。

马加爵在狱中写的忏悔书中说:“就因为一次打牌吵架,我决定了走上这条路。现在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这是多么荒谬,多么无知啊!这是多么的悲哀,多么的残酷啊……但是那几天我的心里只有苦恼,只有恨,诸多后果都未曾设想。很多事情来不及思考,就这样发生了。事后才知道造成的影响是多么大,才知道给亲人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也才明白伤心难过的远远不止我的亲人朋友。后悔啊,但木已成舟,我是无力挽回的了。我是想对整个社会说声对不起,想对那四名同学的亲人朋友说对不起,但你们会接受么?”

后悔确实来不及了。马加爵之所以犯罪,从他个人来看,是缺少了做人的原则和底线伦理。做人是要有原则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有自己的底线伦理。这个底线伦理应该是:绝不以正当的理由去做错事;绝不以任何理由去做伤害别人的本事。

具备底线伦理有助于形成道德焦虑,也就是会使人在考虑是否伤人的时候产生强烈的担心、害怕和不安,这种感觉往往可以有效制止一个人的恶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人缺乏底线伦理,因而常常会以“正义、正当的理由”为名,犯下许多“阳光下的罪恶”。假如一个人以贫困为由而采取反社会的行为,是自己去选择被贫困和社会不公正第二次伤害。其实,摆脱贫困和社会不公正的方法同样很多,除了宏观上政府应做的努力之外,个人的自强不息以及努力奋进都是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