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十四章 捐书助教 植兰育蕙(1 / 2)

本来这次到栾川县第一高级中学参加捐赠图书仪式,我没有准备讲话。可是昨天一见面,“栾川一高”王留鉴校长执意要我讲几句,恭敬不如从命,便同意了。但一想,又怕一讲话犯了“文人”天马行空、纵横捭阖的通病,而今天的捐书仪式占用的是同学们及其宝贵的上课时间,所以议程安排得相当紧凑。故而,昨天晚上便匆忙赶写了个讲话稿,读一读,来个“照本宣科”。

这次来“栾川一高”捐书助教得以成行,首先感谢中共中央宣传部沈一之老秘书长。沈老是我们“世华院”的顾问,今年已经75岁了,刚刚从美国回来,过几天又要赶到湖南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但是我们提出请沈老来栾川参加今天的捐书仪式,沈老不顾年事已高和天气酷热以及旅途劳顿,欣然同意了,这充分体现沈老对我们“世华院”工作的支持与厚爱。

其次,我作为“世华院”的院长,要感谢我们“世华院”副院长兼公益事业部部长陈飞龙先生。陈副院长是你们栾川人,少小离家,求学启智,不但事业有成,而且涵养心性,笃善积德,广施博爱之心,时刻不忘报效乡梓。据悉,他过去曾给家乡修路筑桥,办养老院,便可见一斑。另外,他自去年八月担任“世华院”副院长兼公益事业部部长以来,广辟财源,先后筹划给“栾川一高”、安徽休宁县三所学校和江西省井冈山革命老区二所学校捐赠了价值70余万元的图书、电脑和课桌坐凳。此种义举,既彰显了“世华院”弘扬中华文化的主旨,也极大地提高了“世华院”的社会知名度。

至于谈到我们“世华院”为什么倾其所能,在贫困地区捐书助教,一方面我与飞龙副院长都是农民的儿子,深谙农村的孩子读书之艰难,可谓情之深而意之切。我14岁之前是在农村度过的。当时家庭生活拮据,买不起书,但由于铭记“地贫栽松柏,家穷子读书”的古箴,就到处借书和“听书”。后来参军入伍,又遇上“文化大革命”,几乎所有的文学书籍都被视为“封、资、修”而打入了“冷宫”。那时我在空军一个基地政治部宣传科工作,就利用工作之便想法“偷书”看。同学们现在的读书条件,比我青少年乃至成年时期要好多了。所以,希望你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珍惜这难能可贵的大好时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多读书。

另外,我们开展在农村捐书助教,还出于一个基本认识,即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从根上讲,关键在于提高农村的教学质量和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科技和文化水平。这就如同当今世界与其说是科技之争,莫如讲是人才之争一样。振兴中华,教育为先。故而,我们对捐书助教,乐此不疲并矢志不移。

还有一点,我想结合自己的成长之路,谈一谈对读书的认知与感悟。法国作家雨果讲:“知识是人生旅途的资粮”。我认为这话是至理名言。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且不讲充满荆棘与坎坷,而且还“路漫漫兮”,其中有许多未知,许多变数,或者讲有许多机遇。那么,怎样在未知中求有知,在变数中能应变,在机遇来临时能够识别并且捕捉得住,其基本要素就是雨果讲的要拥有“知识”。当然,获得全面的知识,要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换一个诗人的说法,即“书是路,路也是书”。一种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种是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生活处处皆学问。关键在于留心,在于总结,在于学以致用。但在学生时代,读书就是获得知识的根本性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