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六章 闪光的还是金子(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几个月前,刘国华痔疮疼痛得很厉害,走路的姿势像个罗圈腿。疏通游泳池冲水间地沟,左腿蹲着,右腿贴地,屁股坐在右腿上,为的是将肛门悬空。即使这样,他每伏一下身子,痔疮仍撕裂一样疼,额头间缀着豆粒大的冷汗珠,但他仍死死咬着牙帮骨,坚持着干。后来实在疼得难以忍受了,他才去医院。医生一看二话没说,“命令”他马上做手术,他点头应了。可是手术后医生又“命令”他休息一段时间,他却没吭声,第二天就一瘸一拐地上班了。

天有不测风云。刘国华的爱人经检查患了乳腺癌,不久做了手术。医生知道刘国华是个离不开工作岗位的人,一再叮嘱他要照顾好病人。

“我一定做到。”刘国华回答得很干脆。

但是,每天既要照顾好爱人,又能做到坚持工作,矛盾怎么解决呢?刘国华采取每天一大早儿给爱人和上小学的儿子准备好早点,在爱人和儿子吃早点的当口又为他们准备好午饭。然后他三吞两咽填饱肚子,急火火去上班。下班后又马不停蹄地做晚饭。晚饭后帮助儿子辅导功课和洗爱人和儿子的衣服。

刘国华的爱人见他一天比一天消瘦,心疼地说:“家务事你少操点心,由我慢慢干吧。”

他强忍疲惫地一笑:“你安心养病吧,我一个大男人,干点家务还算回事儿。”

但是,尽管刘国华脸上一副从容不迫的样子,可他眉宇间依稀流泻的难以掩饰的艰辛仍逃不过爱人的眼睛,她眼圈一热,一转身咬住下嘴唇,才没有哭出声。

“刘国华对工作就像一个铆钉,死死嵌住,撬都撬不下来。”

群众的赞誉太形象了。

形象是真实的摹本。

排头兵角色十五——甘在合资企业拉配套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高电子有限公司中方副总经理、共产党员贾友群,甘于辅助外方总经理拉配套。

南高电子有限公司在开发区立项后,中外双方投资12万美元,完全有能力全部从国外引进设备。

可是,作为外方总经理助手的副总经理贾友群,却一个心眼为企业的整体利益殚精竭虑。

他认为,企业的起步,要建筑在节省资金上,要艰苦创业,不能一切都求“洋”,似乎花钱越多越时髦、越气派。

贾友群经过周密的考察和论证,决定除从国外引进部分关键设备外,其余设备自行制造。

“放着钱不花,放着现成的设备不进,自己却吭哧吭哧地费牛劲干,不知他图个嘛?”有人大惑不解。

“有人不理解,等我干出个样子来就知道是图嘛了。”贾友群把心放在实处,泰然自若。

几多日以继夜地思考,几多挥汗如雨的劳作,从精心设计到奋力制作,终于自制30多件设备,并顺利地投入了运营。其中有的设备还超过了国外的技艺水平。企业需要一台价值2000多元的变电柜,贾友群也不主张买,大包大揽地讲自己解决。他带人到物资回收站,翻箱倒柜,发现一台废旧机器可以改装,便用300多元买下来,经过一番改制,将这台废旧机器打扮得俨然像个新娘。

最后一核算,原计划需花4.5万美元进口设备,实际只花了2.8万美元,为企业节省了1.7万美元。

这样,原来不理解贾友群的人理解了:“这老贾,把中外企业也当自己的小日子过,了不起!”

南高电子有限公司在开发区的全部厂房建成后,一部分原在市里的设备需要搬迁过来,往返一趟100多公里。这时企业已经上马的产品又供不应求,香港、美国、加拿大和东南亚地区纷纷订购。为了既不耽搁生产,又不影响设备搬入,贾友群发动员工,白天坚持生产,晚上突击搬迁。无论是在生产或在搬迁中,贾友群都是一马当先,处处做表率,带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因此,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和偷懒耍滑及说风凉话的,真正做到了生产和搬迁两不误。为企业赢得了时间和效益,也为国家多创造了外汇。

贾友群深谙,一个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开发研制新产品。现在电子企业群雄云集,拿不出别具一格的产品,就会无情地被挤出决斗圈。

时值8月,酷暑炎炎。贾友群却偏向热火炉地带钻。他从塘沽乘火车抵达江苏镇江,办完与开发新产品有关的事后,当天坐火车又回到塘沽。下车时夜已经很深了,他风尘仆仆地顾不得回家,也顾不得休息,急如星火地跑到工人宿舍叫醒有关人员,连夜赶制新开发的产品。第二天凌晨又带着新产品的样件乘火车赶到苏州。苏州是闻名遐迩的旅游圣地,名园荟萃,令人留连忘返。可是贾友群却没有观赏的兴致,只停留了几个小时,把事情办完马上赶到无锡,在无锡完成了任务,又争分夺秒地返回开发区。

短短两天时间,贾友群往返穿梭于相隔千里的南北4个城市,创造了令常人难以想象的快节奏。

耕耘多少,就会有多少收获。

南高电子有限公司投产两年,获利润242万元,创汇80万美元,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们把企业全盘交给贾先生管理,完全放心。”外方总经理由衷地说。

“老贾在中外合资企业把偏套当正套拉,没有一定的觉悟和素质办不到!”群众直挑大拇指。

排头兵角色十六——唯才者是举

天津志达油脂公司董事长、共产党员李志仁,身材魁梧,当地一站宛如一座铁塔。他出身行武,棱角分明的脸膛一副男子汉的粗犷,浓黑的眉毛显示着刚毅和豁达。他说话粗门大嗓,话音中坦露着直爽磊落。

古人曰:成事在人,富贵在天。

李志仁说:一个企业,成败兴衰的决定因素是人。虽然其他因素不容忽视,但是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那么,李志仁的用人观有什么具象式内涵呢?

李志仁用人标准有四:一为用人所长,唯才是举;二为因岗设人,防止人浮于事;三为优化组合,优胜劣汰;四为大门敞开,来去自由。

李志仁具体阐述道:“用人所长,就是选择每一个人最具气质和天赋的智能;因岗设人,就是说在志达必须有你能够胜任而又需要的工作,不能凭关系搞因人设岗,那样肯定会人浮于事。在志达,就是要撕破关系网,更不搞裙带。我们在招工中,不管你是农村来的,还是塘沽来的,以及市里来的,没有出身之分,地域之分,统统都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公开竞争。”

李志仁谈到这里,列举了一个事实。

去年,志达油脂公司在招工时,有一个青年工人来应试,李志仁通过实际测验觉得小伙子条件不错,要他明天8点钟到公司报道。翌日,李志仁在办公室等他,而那个青年工人生怕到公司后分配不了合适的工作,便找熟人给李志仁写了个条子,帮助通融一下。李志仁得知这一情况后,待那个青年工人拿着熟人写给李志仁的条子兴致勃勃来到他面前时,他却将脸一沉,话出口凛然生畏:“你回去吧,如果想在志达工作就不要靠什么关系。”那个青年工人听罢脸忽地红到耳朵根儿,满脸赧色地离开了。几天后,他认真地给李志仁写了一份检查,才算过了李志仁的测试关。

那么,这样做究竟意义何在呢?

李志仁直抒胸臆地说:“这样做,在于使每一个员工在脑子里形成一个概念,要想在志达工作并且有所作为,除了凭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的价值观,没有别的捷径可走。那么,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会充分发挥出来,企业才能永远保持活力。”

至于谈到优化组合,李志仁谈得很明确:是为了使员工之间互相磨合,各施之长,其作用是一加一要大于二。对于那些不适应组合集体的,只能根据他的另外专长去选择组合。这样做,是由下边自己优化组合,也限制上边滥用权力,搞不正之风。

对于敞开大门,来去自由。是体现今天用工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即双向选择。企业有权选择工人,而员工也有权选择企业。捆绑不成夫妻,一个家庭是如此,一个企业更应该如此。企业搞得好,兴旺发达,自然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如果企业搞得一塌糊涂,滑坡萧条,想不让员工离开,也不可能。

“敞开大门,来去自由,会变成检验一个企业负责人功绩的试金石。敢这样做,不也正是一个企业负责人信心和气魄的具体体现么?”

李志仁这番铮铮作响的话语,正是他胸襟的坦露。

排头兵角色十七——在信心中求进取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环天津有限公司是生产工业用单色管的高技术企业,投资总额为1120万美元,不失为开发区的一个“大户”。

但是,这个公司引进的生产线却是日本的二流设备故障率比较高。所以,企业开始生产以后,面临极其艰难的局面。

“现在上下都强调搞市场经济,公开竞争。一个企业要想在求生存中求发展,就要敢于正视困难,敢于在困难中奋起。”

中环天津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共产党员邵宝忠对企业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有信心,就能知难而进。

邵宝忠带领公司员工,首先攻克设备关。

引进的日本二流设备不是故障多么,那就掰开来揉碎了似的熟悉了解设备的构造、功能以及操作程序,使每个操纵设备的员工充分摸透设备的“脾气”,并大胆地敢于进行“调教”,来个边安装边调整、边生产边改进。同时,邵宝忠为了确保安全运作,还配备专职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巡回检查和定期维修保养,从而保证了设备安全运行无故障,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第一道难关闯过后,代之而来的则是经营关。

邵宝忠深深懂得,要打开产品的销售市场,必须做到“打铁先要自身硬”,拿到市场上的产品必须是一等品。他明确规定,本公司的产品,达不到日本的产品水平不卖,如果出了二级品也不能卖。

邵宝忠信心十足地说:“不是买主不识货,就怕产品不是真货。只要我们拿出去的是过得硬的产品,企业不景气只是暂时的,用不了多长时间一定会景气起来的!”

中环天津有限公司的产品销售状况果然被邵宝忠言中了。

去年,中环天津有限公司向国内市场销售20万只工业管,而且第二年销售量呈急速发展趋势。

与此同时,邵宝忠又在价格上做文章。他说:“同样的产品,价格高低将关系到胜败的问题。”

因此,他们对价格问题做了认真分析。中环天津有限公司由于购买的是日本生产线,使用的便是日本的原材料,这样无形中就造成了产品的成本偏高,势必造成产品的销售价格也偏高,无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极其不利的状况。

那么,要降低产品销售价格,就必须降低产品的成本;而要降低产品的成本,就必须变买日本原料为综合购用国内和其他国家及地区价格比较便宜、质量又比较好的原料。这样一来,产品的成本大幅度下降,产品的销路愈发广泛。

在信心中求进取,中环天津有限公司摆脱了困境,展翅腾飞了!

排头兵角色十八——敢于做政策没规定不让做的事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外运公司的经济效益连续3年年年翻番,奥妙在哪里?在许多人头脑中是个难解之谜。

但是,深谙外运公司内情的人,无不知晓他们的经济效益吹气球一样膨胀,是因为公司总经理、共产党员刘党生有“绝活儿”。

“绝活儿”的称号为“锦囊妙计”。

那么,刘党生的“锦囊妙计”是什么呢?

我们还是听听刘党生自己的陈述吧。

“改革开放,国家制定了许多政策,这些政策既规定哪些可以办,又明确哪些不可以办。其实,在那些可以办和那些不可以办之间,还有一个中间地带,即政策没规定不让做和政策没鼓励让做的事。这就是通常说的政策之间的‘空子’。一个企业不能‘守摊儿’,守也守不住。因此,要把企业搞活,不墨守成规,就是要善于‘钻空子’,敢于做国家政策没规定不让做的事和国家政策没明确鼓励让做的事。这就是胆识,这就是灵气。这里的关键是看得准、抓得快。”

好一个“钻空子”新说。

好一个“钻空子”新解。

企业家的素质和品位光彩可鉴。

那么,刘党生是怎么“钻空子”的呢?

顾名思义,开发区外运公司是担负运输任务的。

可是,去年9月份,外运公司与一家港商合资筹建了天成食品有限公司,开业后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与此同时,外运公司又紧锣密鼓地筹建风味餐馆,已于今年7月份开业。

这还不算,眼下他们正准备合资开发天津开发区第一家出租汽车公司和准备与南朝鲜客商合资开办运动袜厂。

外运公司又搞食品业,又搞纺织业,还开什么餐馆,算不算是搞“歪门邪道”呢?

“不能算。因为国家政策中哪一条规定开发区搞运输行当的就不许同时搞别的行业呢?”刘党生响亮地回答,那粗重的气流裹着一股凛然气概。

那么,外运公司搞其他行业其中有没有一些有机的联系呢?“有。”

刘党生的回答落地有声。

“我们外运公司的企业是运输。可是我们搞工厂,工厂就有一个运进原料和运出产品的问题。这样就能以厂促运,又以运带厂,彼此相得益彰。还有,我们外运公司每天都要接待联系运输业务的客户,他们需要衣食住行,公司即将开业的出租汽车公司的餐馆不就有了用场么?这样,环环相扣,使我们的服务由单一型变成综合型,服务实现一条龙,不仅使服务更周到,更全面,更出色,而且使外运公司形成集团式,效益大增,实力大增,从根本上说为我们的运输业的发展能够提供可靠而雄厚的经济基础。”

这就是刘党生的眼界和胸襟!

“以运输为主,以办其他行业为辅;作为其他辅助行业,要服务于运输的主业,却又能促进于作为主业的运输业:作为运输的主带动于其他行业的辅,却又能得益于其他行业的辅。换句话说,叫做‘以运输带动其他行业,以其他行业保证运输发展’。”

这就是刘党生的“钻空子”辩证的注脚。

第三节 指挥官的情愫

这是一个平常而又不平凡的一天。

清晨,淡青色的晨雾还未消退殆尽,远处天水相连的地平线上,喷薄欲出的红日已将东方天际染成胭脂红。

多美的渤海湾之晨!

公路上,潮水般的自行车车流,从塘沽方向驶往坐落在新港桥北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人流中,有一个50岁开外的中年人,硕大的头颅里系着聪明才智,炯亮的目光闪烁着一种不可遏制的激情和远大的抱负,他就是上任不久的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叶迪生。他走进办公室,激情满怀地挥毫写下披露胸襟的诗句:

红日初升雪浪堆,

遥天极目紫云开。

长芦喜见春潮闸,

沽野曾惊苦雨摧。

经纬新区凭大略,

运筹帷幄赖群才。

神州大地腾飞日,

一颗明珠出海来。

提起叶迪生来开发区上任,起初还曾有些“不识抬举”,“为什么让我去开发区?我希望继续搞我的专业。”8年前,当叶迪生得知自己已被列入第一批开发区先驱者名单时,他找到市委,心直口快地袒露心迹。

尽管他是作为开发区第一批领导骨干入选,可心里却无半点喜悦,他对“荣升”不感兴趣。为什么?因为他不想当官,他对他的专业一往情深,谁能了解,那里寄托着他童年时代的梦呵!

叶迪生出身在非洲好望角一个爱国华侨知识分子家庭。旧中国贫穷落后,海外华侨备受歧视,任人欺凌。父亲叶迅多么希望祖国能强盛起来,让炎黄子孙也能抬起头来走路。他把希望倾注在孩子们身上,并给第4个儿子取名叫叶迪生。希望他像爱迪生那样长大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科学家,报效祖国,振兴中华。

在襁褓内就播种下赤子之心的叶迪生不负所望,幼年随父母回国后,以优异的成绩上完小学、初中、高中,于1956年考入了南开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在天津第四半导体厂搞技术工作。从此,他与科技结下不解之缘,并成果累累,颇有建树。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在那史无前例的“浩劫”中,有“海外关系”如同是“黑五类”。叶迪生在大学时,因为多说了一句完全属于“谏言”的话,便被“馈赠”一顶“右派分子”的帽子,一下子便被打入“另册”,他的科学发明成果随之黯然失色。尽管他主持和独立发明研制成的新产品达几十种,不少产品均属国内首创,但在那种“越懂科学越反动”的荒谬年代,谁敢给予肯定呢?!好在叶迪生生性豁达,赤子之心不变,献身科学的初衷依然深深埋在心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叶迪生的命运也“柳暗花明又一村”,荣誉桂冠接踵而来。电子工业系统评他为优秀科技干部,天津市委命他为特级劳模,屈指可数的几个国家级专家,竟也有他的名字。

叶迪生虽不看重这些花冠,却也有一种冬去春来的温暖,一种被社会承认的宽慰,他那拳拳报国之心越发强烈,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于是,叶迪生满怀激情地应了一声:“自己服从组织安排!”他走马上任的当天就参加了一次会议。他清晰地记得,那是在市政府小会议室里,开发区首批骨干全神贯注地倾听天津市市长李瑞环传达邓小平视察14个沿海城市的讲话和创建开发区的动员报告:

“这项事业是前所未有的事业。我们的目标是把开发区建成一个中国通向世界的窗口。你们要干大事,走正道,别以为‘靠着大树好乘凉’,市里没钱给你们,靠改革开放政策,靠你们自己艰苦奋斗挣,去创建一个新型的现代化工业区……”

那富有气魄而生动的言语,就像一股清泉在流淌,又像火焰般地把叶迪生胸间的浪涛燎得沸腾起来了……多年来,他身在企业,亲眼目睹中国工业之落后,深感中国与世界的差距。

振兴中华,赶超世界!追求中国有个硅谷,这是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中国要富强不仅要让科技走向世界,而是整个经济要迈向世界!

一股热情大潮在胸中澎湃!

一张新的蓝图在他胸中构想!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方圆33平方公里,计划分3期开发。第1期5年时间,开发3平方公里;第2期到本世纪末,开发12平方公里;整个开发时间30年,时间太漫长了!自己是快50的人啦,能干几年呢?又如何在这有限之年加快速度,和众位同仁一起,交出一个像样的现代化工业区雏型呢?

起初,叶迪生分管项目,管委会要求“土木未动,项目先行”。

“以项目促开发”,这更使他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好在叶迪生是科技人员出身,有着熟悉这一领域之优势。凭着他科学家的嗅觉和判断,很快就和大家一起捕捉到一个个项目。

一位台湾生物学家,研制成功一种治癌诊断药——单克隆抗体,他的学术报告还没作完,叶迪生已得知消息,立即派人“夜追韩信”,把他的技术引了进来。现在,该厂已能搞20多种先进的免疫药品,产品备受青睐。

项目是开发区的“生命线”,这一价值观念成为叶迪生不惜气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引进项目的大思路。是呀,没有项目就没有人才,没有项目就没有资金,没有项目就没有企业,没有项目就没有开发区!

4年殚精竭虑,4年的奔波穿梭,开发区引进项目149项,引进投资27亿美元。1988年按已生产的88家企业统计,人均创利1.8万元,人均劳动生产率7.5万元,人均国民生产总产值2.2万元,在全国同类开发区中,基建工程的进度最快,引进项目最多,外资比例也很可观。

开发区的累累战果倾注着叶迪生和他的同仁们多少心血和智慧啊!此外,叶迪生这样写道:“艰难缔造,血汗经营,肝脑涂地,誓为渤海湾一颗灿烂明珠之出现而奉献一切,此为全区人员之崇高愿望,亦为人生在世之幸运和莫大光荣也。”

这是豪言壮语么?是,伹又不完全是。确切地说,它是叶迪生博大胸怀和崇高情愫的真实写照,又是砥砺他鞠躬尽瘁的准则。

从开发区诞生即日起,叶迪生就把全部身心扑在这块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整天行色匆匆,夜以继日,精力充沛让人迷惑不解。

他家上有老、下有小,还有一个多病的妻子,家务负担重,晚上回去忙完家务,总不忘总结一天的工作,寻思第二天该干什么?常常夜里10点之后还往办公室主任家里打电话。

叶迪生还有一个习惯,每晚睡前必读一会儿书。一次,他坐火车去深圳出差,晚间开着灯看书怕影响别人休息,居然钻进厕所里去学习,像这样的传闻在开发区屡听不鲜。正是他的勤奋刻苦,使他有了丰富的知识,有了高瞻远瞩的眼光,有了管理者的魄力。

法国作家莫泊桑有句名言:“才能来自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观察、理解和判断的一种独特的方式。”叶迪生善于动脑,并时时把自己思想中瞬间跳出的火花抓住不放,而后不断地“研制加工”,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独具特色的新观念和新思维。这些新观念和新思维,从国际商品市场竞争到现代化企业成功之要素,从战略到政策、到法规,从微观到宏观,无所不有,俨然像个大经济学家。难怪开发区的人戏言,叶迪生是“两栖人”,说不清他到底是科学家还是经济学家。说他是科学家,他确有科技发明,说他是经济学者也不夸张,有许多宏论不说,洋洋洒洒的大块文章也写了不少。他写的一篇题为《出奇制胜》的文章中,提出“要立奇志,定奇谋,出奇兵,取奇效”和“奋上下之威,凝万众之力,聚四海之财,取当世之道,坚稳地参加国际经济大循环等见解,在《天津日报》上发表后,引起极大反响,其间的真知灼见受到了许多人的赞赏。

前不久,他又写了一篇《天津人,我们要大大地往前走》更是高屋建瓴,振聋发聩。

“思危兴大业,励治生良才。千古昌明事,都从苦斗来。”这是叶迪生的“警世醒言”,也是叶迪生的座右铭。

为着进一步展示叶迪生的胸襟,这里无妨一字不漏地记录他的《天津人,我们要大大地往前走》的文章,以飨读者,也为了拓宽本节的内涵——

附录:天津人,我们要大大地往前走

1992年的春天,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来说,是不同寻常的。1月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巡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极其重要的讲话。这位伟大的历史巨人,再一次推动着中国历史的进步,其深远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下一个世纪。

全国人民,上上下下都沸腾起来了。春潮卷大地,万象起生机。人们都在学习和思考着小平同志的讲话。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又一次指明方向,把我们推向历史的新的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