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四季心灵(1 / 2)

20世纪90年代是王蒙写作史上又一次大获丰收的季节。

从1993年到2000年,王蒙在7年中,出版了4部长篇——已被我们熟知的“季节”系列。作者在几十年中厚重的人生积淀、魂思梦绕的万千思绪,以何等旺盛蓬勃的创作力,气势磅礴地一泻千里而来。一季一季的年华似水,一年一年的季节更替,酷暑严冬淫雨寒霜,风云突变冷暖自知。在那些诡谲离奇、斑驳多姿的“四季”风光里,我们一口气阅尽了共和国30年的历史。

“季节”系列借用4个不同季节形象的隐喻和象征,将20世纪后半叶中国知识分子从理想主义的“热恋”状态,至遭遇1957年惨祸的“失态”境地,由60年代初的“踌躇满志”抑或“踌躇不前”(绝妙双关语),至“文化大革命”时期“狂欢”下的挣扎、等待、绝望的复杂生存状况,抽象成具有历史阶段属性的理念。“四季系列”是一次宏大叙事的成功操练,构筑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精神演变的心灵史。

在浩繁的当代文学作品中,“季节”系列被称为“心灵史”,应是当之无愧的。跟随四卷大书一路趔趄而下,书页在翻动时,常常感到似有作者按捺不住的突突心跳,从烙在纸上的黑字中一下一下地蹦出来。我感受着那颗曾经年轻火热而滚烫的心,在温煦的春季里陶醉——心酥了,甜蜜忘形,短暂的幸福;然后在溽热的暑夜中煎熬——心悸早搏并有些迷茫,轻微的疼痛继而持续性心绞痛;再往后是在萧瑟的秋风中昏迷——心累了,一点点冷却下去;麻木疲惫,眼看将心力衰竭,却终于被一台心脏起搏器强击,在冬季凄凉的雪地上猛然清醒;但活过来的心却留下了长久的隐痛。每一次疼痛的发作都像在不断叩问:为什么?明明是一个个不同的人,到后来为什么都好像怀揣着一颗同一模子铸就的心脏?而明明是人所应拥有的良心,为什么却被很多人遗失丢弃……

一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创伤、残缺、修复、重生的苦难历程。在作者那颗终于冷静(而非冷漠)而依然火热(不再是热恋而是无法摆脱的“婚姻”责任)的心灵中,蕴藏着胆魄、智慧以及审视自我的巨大勇气,表现出王蒙对百年中国命运寻根溯源的思考。

在那些以来自心灵深处的追问与查验作为全书内在的隐性线索被设伏之后,小说通常需要编织的故事,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们不是被情节牵拽着前行,而是与钱文的心理演变并行。可曾有过这样一部大书,把不同“季节”中人的“季节心情”,梳理整合得如此跌宕起伏、如此透彻人心、如此淋漓尽致?当一个人所有的心事心情心绪心愿心病心结,都被季风季雨搅动、驱赶、活跃起来,季节中的人便连接成了文学化的历史。

在这里,“季节”不再是单纯的自然节气,而是一种历史时段,是社会停滞、倒退以及发展的节律,是人被不断变异的现实所束缚框定的实态。在《狂欢的季节》中,作者曾有过如下的描述:时间和季节永远不可能是单纯诅咒的对象。它不但是一页历史、一批文件和一种政策记录,更是你逝去的光阴,是永远更年轻更迷人的年华,是你的生命永不再有的刻骨铭心的一部分。它和一切旧事旧日一样,属于你的记忆你的心情你的秘密你的诗篇……没有它就不是你或不完全是你……它永远忧伤永远快乐永远荒唐永远悲戚而又甜蜜。

“季节”就这样拥有了个人生命的属性。

然而,对于一部史诗式的鸿篇巨著,阅读与解析常常是困难的,更有难以把握的惶恐。我更愿就其中最近出版的《狂欢的季节》,谈一点个人感受。这是“四季系列”中一部尤其重要和独特的作品。王蒙笔下的人物无可回避地踏入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于许多中年以上年龄段的作家来说,深度表现“文化大革命”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目标但同时又是一个难以达到的高度,因而“文化大革命”至今仍是一个艰难的话题。《狂欢的季节》以王蒙独有的才智挑战“文化大革命”,并作出了具有创造性的文学贡献。

《狂欢的季节》所独创的“狂欢体”书写,使王蒙一贯拥有的激情式语言得以实施。在这部作品中,王蒙的语言风格得到近乎极致的发挥,他使用大量带有“狂躁”性的叙述语言,汹涌的排句、错乱的思绪、荒诞的比喻、炸弹式的警言,以及作为时代标记不断重新组合反复出现的口号和标语,均以高强度的阅读视觉冲击,营造出一种迷狂邪恶怪异的“文革场”。狂欢的语言气场笼罩了狂欢的季节,从中蒸馏出作者面对“狂欢”清醒思考的种种妙语格言,从而揭示出“狂欢”的非理性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