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九卷 谷部(1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周礼》reference_book_ids":[722485939734262886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谷之一 麻麦稻类

芝麻

【释名】 也称巨胜、方茎、狗虱、油麻、脂麻、胡麻。叶名青蘘。

【集解】 [时珍说]胡麻就是脂麻,分迟、早两种,有黑、白、红三种颜色,它的茎秆都呈方形,秋季开白花,也有呈紫色艳丽的花。它每节都长角,长达一寸多。茎呈四棱、六棱的果实小并且米少;七棱、八棱的果实大且米多。胡麻雌雄同种,生长迅速,长势茂盛。《本事诗》中有诗说:“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又不归。”汉明帝永平十五年间,剡县的刘晨、阮肇两个人,到天台山去采药,迷失了道路,忽然看见一条小溪,他们渡过小溪,邂逅二位仙女,她们便用胡麻招待他们。所以有唐诗说:“御羹和石髓,香饭有胡麻。”

芝麻【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伤中虚羸,补五脏,益气力,长肌肉,增智力。久服,轻身不老,使人筋骨强壮,耳聪目明,耐饥渴,延年益寿。止心惊,利大小肠,耐寒暑,驱逐湿气、游风、头风,能催生使胞衣尽快剥离,补产后体虚疲乏。研末涂抹于头发,可促使头发生长。将胡麻和白蜜蒸成糕饼,可治百病。用它来炒着吃,使人不生风病。精神错乱者长期食用会行走正常,不妄言。嚼烂涂抹在小孩的头疮上,有疗效。也可将它煎成汤用来洗浴恶疮和治疗妇女的阴道炎。

白油麻 【气味】 甘,大寒,无毒。

【主治】 疗体虚,劳累过度,滑肠胃,舒经络,通血脉,去头皮屑,滋润肌肤。哺乳期妇女服用,使孩子不生病。做成汁饮用,治外来邪热。生嚼胡麻,敷治小孩头上的各种疮,效果很好。熟食可以辟谷不饥。

【发明】 [时珍说]脂麻就是胡麻,本来生长于大宛,在五谷中居首位。长期服用它,可以知万物,通神明,令人延年益寿。《参同契》记载,胡麻可以使人延年长寿,入口回甜。苏东坡给程正辅的信中说,凡患有痔疮的人,宜禁吃酒、肉、盐酪、酱菜、大味和粳米饭,只能吃淡面和蒸过九次的胡麻即黑脂麻,和去皮的茯苓,加入少许白糖,做成面吃。长期食用可使人气力不衰,百病自行除去,痔疮渐消,此为长寿的要诀。

【附方】 1.腰脚疼痛。新胡麻一升,熬香后,捣烂。每日吞服适量,以姜汁、蜜汤、温酒送下均可。2.手脚酸痛,微肿。胡麻熬熟,研末,取五升加酒一升,泡一夜后随意饮用。3.偶感风寒。胡麻炒焦,趁热捣烂泡酒饮用。饮后暖卧,以出微汗为好。4.热淋茎痛。胡麻子、蔓菁子各五合,炒黄,装袋中,以水三升浸泡,每饭前取服一钱。5.疔肿恶疮。胡麻烧灰、针砂,等分研末,加醋调敷患处。6.痔疮肿痛。胡麻子煎汤洗。7.坐板疮疥。生胡麻嚼烂敷涂。8.妇女乳少。胡麻炒过,研细,加盐少许服下。9.汤火灼伤。用胡麻生研如泥,涂搽伤处。10.痈疮不合。用胡麻炒黑,捣烂敷涂。

芝麻

胡麻油 [弘景说]生榨者较好。若蒸炒者,只可供食及燃灯,不入药用。[时珍说]入药以乌麻油为最好,白麻油次之,自己榨的较好。若从市面上买来的,不知道已经蒸炒过的,而又掺杂其他的。

【气味】 甘,微寒,无毒。

【发明】 [藏器说]大寒,乃常食所用,而发冷疾,滑精髓,发脏腑渴,困脾脏。令人体重损声。[士良说]有牙齿疾及脾胃疾的人,切不可吃。治饮食物,须逐日熬熟用。若经宿,即动气也。[刘完素说]油生于麻,麻温而油寒,同质而异性也。

【附方】 1.解河鲀毒。一时仓卒无药,急以清麻油多灌,取吐出毒物,即愈。2.解砒石毒。麻油一碗,灌之。3.伤寒发黄。生乌麻油一盏,水半盏,鸡子白一枚,和搅服尽。4.小儿发热,不拘风寒,饮食时行痘疹,并宜用之。以葱涎入香油内,手指蘸油摩擦小儿五心、头面、项背诸处,最能解毒凉肌。5.小儿初生,大小便不通。用真香油一两,皮硝少许,同煎滚。冷定,徐徐灌入口中,咽下即通。6.卒热心痛。生麻油一合,服之良。7.漏胎难产,因血干涩也。用清油半两,好蜜一两,同煎数十沸。温服,胎滑即下。他药无益,以此助血为效。8.产肠不收。麻油五斤,炼熟盆盛。令妇坐盆中,饭久。先用皂荚炙,去皮研末。吹少许入鼻作嚏,立上。9.痈疽发背,初作即服此,使毒气不内攻。以麻油一斤,银器煎二十沸,和醇醋二碗。分五次,一日服尽。10.肿毒初起。麻油煎葱黑色,趁热用手掌旋涂,自消。11.喉痹肿痛。生麻油一合灌之,立愈。12.发落不生。生胡麻油涂之。13.令发长黑。生麻油、桑叶煎过,去渣。沐发,令长数尺。14.滴耳治聋。生麻油日滴三五次。候耳中塞出,即愈。15.打扑伤肿。熟麻油和酒饮之,以火烧热地卧之,觉即疼肿俱消。

灯盏残油 【主治】 能吐风痰食毒,涂痈肿热毒。又治猘犬咬伤,以灌疮口,甚良。

青蘘(ráng) 【释名】 即胡麻叶。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五脏邪气,风寒湿痹。益气,补脑髓,筋骨强壮。久服,耳聪目明,不感饥饿不衰老,可延长人的寿命。用它熬成汁来洗头,可去头屑,润滑肌肤,增添血色。将一升青蘘捣烂,用热水淋成汁,服用半升,用它来治疗月经不调。

胡麻花 【主治】 秃顶生发,润滑大肠。人身上的赘肉,擦之即愈。

【附方】 眉毛不生。用胡麻花阴干,研末,泡麻油中,每日取擦眉部。

亚麻

【释名】又称鸦麻、壁虱胡麻。

【集解】 [颂说]亚麻子出兖州、威胜军。苗叶俱青,花白色。八月上旬采其实用。[时珍说]今陕西人也有种亚麻的,即壁虱胡麻也。其实也可榨油点灯,气恶不堪食。其茎穗颇似茺蔚,子不同。

亚麻

子 〔主治〕 大风疮癣。

子【主治】 甘,微温,无毒。

【主治】 大风疮癣。

大麻

【集解】 [时珍说]大麻有雌,有雄。雄株叫作枲,雌株叫苴。如同脂麻,叶子狭窄细长,形状像益母草叶,一枝有七片或九片叶。五六月间开小黄花抽穗,随即结果,果实大小像胡荽子,可以榨油。剥去果实皮,可以用它来织布。它的秸秆呈白色有棱角,麻须可以用来做成烛心。大麻的果实成熟时,拔去雄株;如没成熟,先将雄株拔去,大麻将不能结果。

麻勃 【释名】 就是麻花。

【气味】 辛,温,无毒。

【主治】 一百二十种恶风,周身发黑发痒,驱各种风恶血,治女子月经不调。

【发明】 [弘景说]占卜家把它与人参放在一起服食,可以推算未来之事。

【附方】 1.瘰疬初起。用初秋收取的麻花、中夏收取的艾叶各等分,做炷灸患处百壮。2.金疮内漏。用麻勃一两、蒲黄二两,共研末。每服一小匙,酒送下。日服三次,夜服一次。3.风病麻木。用麻花四两、草乌一两炒存性,共研末,加炼蜜调成膏。每服三分,开水送下。

麻蕡(fén) 【释名】 即连壳的大麻果实。

【气味】 辛,平,有毒。

【主治】 五劳七伤。多服,使人产生幻觉。它对五脏有利,能破积下血,止痹散脓。长时间服用,可以通神明,使人年轻。

【附方】 风癫百病。麻子四升,水六升,猛火煮令芽生,去渣煎取二升,空腹服。或发或不发,或多言语,勿怪之。但令人按手足,顷定。再吃三剂即愈。

麻根 【主治】 捣汁或煮汁服主瘀血和尿路结石。主破血,通小便。治难产,破血壅胀,崩中带下不止,则用水煮服。

麻仁 【释名】 即去壳的果实。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补中益气。长时服食,轻身健康强壮,犹如神仙。治中风出汗,治水肿,利小便,破积血,疏通血脉,治妇女产后的疾病。用它来洗头,可以生发润发。孕妇胎位不正,吞下二十七枚麻仁后即能正产。还可以滋润五脏,治大肠热、便秘。补虚劳,逐一切风气,长肌肉,益毛发,通乳汁,止消渴,催生难产。取汁熬粥,去五脏风,润肺,治关节不通,亦治发落,止呕逆。利女人经脉,调大肠下痢。涂诸疮癞,杀虫。取汁煮粥食,止

呕逆。

叶 【气味】 辛,有毒。

【主治】 捣汁服五合,下蛔虫;捣烂敷蝎毒,俱效。浸汤沐发长润,不生白发。

大麻

麻仁〔主治〕 补中益气。治中风出汗,治水肿,利小便,破积血,疏通血脉,治妇女产后的疾病。

【附方】 1.大便秘,小便数。用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厚朴一斤,大黄、枳实各一斤,杏仁一升,一起熬研,加炼蜜和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浆水送下。日服三次。2.月经不通,两三月或半年一次。用麻子仁二升、桃仁二两,研匀,熟酒一升中浸泡一夜,每天服药一升。3.消渴日饮,小便赤涩。用秋麻子仁一升,加水三升,煮开四五次。饮汁。4.血痢不止。用麻子仁汁煮绿豆空心吃,极效。5.刀伤瘀血腹中。用大麻仁三升、葱白十四枚,捣烂,加水九升煮成一升半,一次服完,血出即愈。不尽时可再次服药。6.小儿头疮。用麻仁五升,研细,水绞取汁,蜜调搽疮上。7.发落不生。用麻仁汁煮粥常吃。用大麻油熬黑敷头上,治发落不生。8.除腹内蛔虫。用大麻叶捣汁服五合。9.疟疾。用大麻叶,炒香,过一会儿,研末,临发病前用茶或酒送服适量。

小麦

【释名】也称来。[时珍说]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天降瑞麦,像芒刺之形,故称来。

【集解】 [颂说]大小麦秋季播种,冬季生长,春季开花,夏季结果。它具备四季中和之气,所以是五谷中价值最高的。气候暖和的地方可以春季播种,到了夏季便可收获。然而它和秋季种植的相比显得四气不足,所以品质欠佳。[时珍说]北方人播种麦,乱撒;南方人播种麦一窝窝地撒。所以北方的麦子皮薄面多,南方的麦子则皮厚面少。收获的麦子和以蚕沙,可以防虫蛀。或者在立秋之前,将苍耳碾碎,和在小麦中晾晒,也可以防虫蛀。秋季过后蛀虫生长,这是因为小麦性恶湿的缘故,所以如生长期内长时间受到雨淋,那小麦多半不能成熟。

小麦 【气味】 甘,微寒,无毒。

【主治】 除客热,止烦渴,咽喉干燥,利小便,补养肝气,止漏血唾血,可以使女人易于怀孕。补养心气,有心病的人适宜食用。将它煎熬成汤食用,可治暴淋。磨成末服用,能杀蛔虫。将陈麦煎成汤饮用,还可以止虚汗。将它烧成灰,用油调和,可涂治各种疮及汤火伤灼。

小麦

浮麦〔主治〕 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治大人、小孩结核病虚热,妇人劳热。

浮麦 即水淘时漂浮起的小麦,烘干后用。

【气味】 甘、咸,寒,无毒。

【主治】 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治大人、小孩结核病虚热,妇人劳热。

麦麸 【主治】 时疾热疮、汤火疮烂,扑损伤折瘀血,醋炒敷贴。和面做饼,止泄痢,调中去热健人。以醋拌蒸热,袋盛,熨烫冷湿腰脚伤折处,止痛散血。醋蒸,熨手足风湿痛,汗湿脚气,直至出汗。将它研成末服用,能止虚汗。

【发明】 [时珍说]凡人身体疼痛及疮肿溃烂流脓,或者小孩夏季出痘疮,溃烂不能睡卧,都可以用夹褥盛麦麸缝合来垫铺,因麦麸性凉并且柔软,这的确是个好方法。

面 【气味】 甘,温,微毒。

【主治】 补虚,长时间食用,使人肌肉结实,助肠胃,增强气力。它可以养气,补不足,有助于五脏。将它和水调服,可以治疗中暑、马病肺热。将它敷在痈疮损伤处,可以散血止痛。

【发明】 [颖说]东南地区潮湿,小麦接受地气,有毒。用汉椒,吃萝卜可以解毒。长江以南小麦花晚上开,所以能诱发疾病;长江以北小麦花白天开,所以对人有益。

麦粉 即用麸皮洗筋澄出的浆粉。

【气味】 甘,性凉,无毒。

【主治】 补中,益气脉,和五脏,调经络。炒一碗麦粉和汤服下,能止痢疾。将麦粉和醋熬成膏状,能消一切痈肿、汤火伤。

面筋 【气味】 甘,性凉,无毒。

【主治】 解热和中,有劳热之人适宜将它煮吃。能宽中益气。

【发明】 [时珍说]它是麸在水中揉洗而成,是素食的主要物品,煮着吃性凉,现在人们多用油炒而食,则性热。

麦苗 【气味】 辛,寒,无毒。

【主治】 消酒毒暴热、酒疸目黄。将它捣烂绞成汁,每日饮用。它还可以解虫毒,即将麦苗煮成汁服用。此外,可以解除瘟疫狂热,除烦闷消胸膈热,利小肠。制成粉末吃,使人面色红润。

【附方】 1.白癜风。用小麦摊石上,烧铁物压出油,搽涂患处。2.汤火伤。用小麦炒黑,研末,加轻粉,调油涂伤处。勿接触冷水。3.产后虚汗。用小麦麸、牡蛎,等分研为末,加猪肉汁调服二钱。日服二次。4.身上瘢痕。春夏用大麦麸,秋冬用小麦麸,筛粉,调油敷涂。5.小便尿血。麦麸炒香,以肥猪肉蘸食。6.阴冷闷痛。用醋拌麦麸熨贴。7.内伤吐血。用面粉略炒,以京墨汁或藕节汁调服二钱。8.咽喉肿痛,不能吞食。用白面和醋调匀,涂喉外肿处。9.乳痈不消。用白面半斤,炒黄,加醋煮成糊敷涂,即消。10.刀伤血出。用生面干敷,五七日即愈。11.脚上起泡。水调生面涂上,一夜即消。12.火烧成疮。用炒面加栀子仁末,调油涂搽。13.预防受孕。用白面一升、酒一升,煮沸去渣,分三次服,下来月经的头一天晚上、第二天黎明及大明以后各服一次。14.一切疔肿。用腊猪油调面封患处,效果显著。15.痈肿发背,无名肿毒。用陈年麦粉,久炒成黄黑色,冷定后,研末。加陈米醋调成糊,熬如黑漆,收存瓷罐中。同时摊纸上,剪孔贴患处,疼痛渐消。

大麦

【释名】也称牟麦。

【集解】[时珍说]它和小麦的功效大致相同。有黏性的大麦,叫糯麦,可以用来酿酒。

【气味】 咸,温、微寒,无毒。

【主治】 消渴除热,益气调中。滋补虚劳,使血脉强壮,对肤色有益,充实五脏,消化谷食,止泻,不动风气。长时间食用,可使人长得又白又胖,肌肤滑腻。做成面,则胜于小麦,不燥热,能平胃止渴,消食治疗腹胀。长时间食用,可使人头发不白。用它和针砂、没石子等药物,还可以将头发染成黑色。它还能宽胸下气,凉血,消食开胃。

【发明】 [宗奭说]大麦平凉,口感滑腻。曾有人患喉炎,吃东西难以下咽,用大麦面做成稀糊,吃后助胃气。

大麦

【附方】 1.食饱烦胀。用大麦面熬香,每服一匙,开水送下。2.汤火灼伤。用大麦炒黑,研末,搽伤处。3.小便不通。用陈大麦秸煎浓汁一次服。

【气味】 甘,微寒,无毒。

【主治】 使人舒爽,消除热毒。长期食用能使人身体强健善于行走。用它做药温中消食,补中焦,不动风气。将它做成饼吃很好。

雀麦

【释名】又名燕麦、杜姥草、牛星草。

【集解】 [宗奭说]苗和麦相同,但穗细长而稀少。唐朝刘梦得说:“菟葵燕麦,动摇春风。”就是它。雀麦舂去皮,做成面蒸着吃,也可做成饼吃。如今人们在正月、二月间,将刚生的青叶捣成汁,和米粉做成饼,蒸着吃,颜色青翠,味道香。

米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充饥滑肠。

苗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煮成汁饮用,主治女人难产。

【附方】 胎死腹中及胞衣不下。用雀麦一把,水五升,煮为二升,温服。

雀麦

米〔主治〕充饥滑肠。

荞麦

【释名】也称荍麦、乌麦、花荞。

【集解】 [时珍说]南北方都有种植荞麦,在立秋前后播种,八九月份收割。它生性怕霜,苗高达一二尺,红茎绿叶,开白色的小花,繁密点点,果实累累。北方多种植,将它磨制成面,做成煎饼,配大蒜吃,或做成汤饼,称之为河漏,作为平日食物。它光滑细腻像面粉,但没有麦面好。南方种植较少,只能做成粉或做成糕饼吃,是农家冬季的粮食。

【气味】 甘,平、寒,无毒。

【主治】 充实肠胃,增长气力,提精神,除五脏的滓秽。做成饭吃,能解丹石毒,效果很好。用醋和粉调好,可涂治小孩丹毒红肿热疮。它能降气宽肠,消积滞,消热肿风痛,除白浊白带,脾积泄泻。用砂糖水调和炒面二钱服食,能治痢疾。将它炒焦用热水冲服,能治绞肠沙痛。

【附方】 1.咳嗽上气。用荞麦粉四两、茶末二钱、生蜜二两,加水一碗,搅至极匀,饮服。引气下降,即愈。2.水肿气喘。用生大戟一钱、荞麦面二钱,加水做饼炙熟为末,空心服,茶送下。以大小便通畅为度。3.赤白带下。用荞麦炒焦为末,加鸡蛋白和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送下。日服三次。4.禁口痢疾。每服荞麦面二钱,砂糖水调下。5.痈疽发背。用荞麦面、硫黄各二两,共研末,加水做成饼,晒干收存,每取一饼磨水敷疮。6.汤火灼伤。用荞麦面炒黄,研末,水调敷伤处,有特效。7.蛇盘瘰疬。用荞麦炒,去壳,海藻、白僵蚕炒,去丝,等分研末,白梅浸汤取肉,取一半和药末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六七十丸,睡卧时米汤送下。日服五次。8.小肠疝气。用荞麦仁炒,去尖,胡卢巴酒浸、晒干各四两,小茴香炒一两,共研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盐酒送下。9.腹痛微泻。用荞麦做饭。连食三四次,即愈。

荞麦

叶【主治】 可以吃,能下气,对耳目有好处。吃多了,可使人轻微腹泻。

秸 【主治】 烧成灰淋汁用碱熬干,用等量的石灰和蜜收炼,治溃烂的痈疮,去除坏死组织和面痣,效果最好。

苦荞麦

【集解】 [时珍说]生长在南方,春季前后播种。茎青枝多,叶像荞麦但比其叶尖。开绿色花,果实也跟荞麦很像,稍尖有棱角,但不锋利。味道苦涩。农家将它磨捣成粉并蒸煮使其涩气散去,滴去黄汁后才可做成糕点吃。苦荞麦是粮食之中最差的,只用来救济荒年。

【气味】 甘、苦,温,有小毒。

【附方】 明目枕。苦荞麦、黑豆皮、绿豆皮、决明子、菊花,同做枕,至老明目。

【释名】也称稌、糯。

【集解】 [时珍说]糯稻,多种植于南方水田中。有黏性,可以酿酒,可以用来祭祀,可用来蒸糕,可用来煮粥,也可用来炒着吃。它的种类也很多,谷壳有红、白二种颜色,有的有毛,有的无毛。米也有红、白二种颜色,颜色红的糯米用来酿酒,酒多糟少。古人酿酒多用秫,秫就是糯粟。

稻米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作饭温中,使人多热,大便干结。使人气血充足,通畅,可解莞青、斑蝥的毒。有益气止泻的功能,把一碗糯米碾碎后和水服用,可以止霍乱后呕吐不止。把它与骆驼脂调和后做成煎饼服食,可以治痔疮。把它做成粥服食,可以消渴。李时珍认为它能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

【发明】 [时珍说]糯米温,酿酒则热,熬粥更甚,所以脾肺虚的人宜食用。如果同时患有痰热风病及消化不良,吃糯米能成积致病。有人认为糯米寒,既然糯米酿酒最为宜,又怎么会寒呢?冬天农家用它做成糍团,来喂牛以免其冻伤,就是由于糯米性热而不寒的道理。

【附方】 1.霍乱烦渴,消渴饮水。用糯米三合、水五升、蜜一合,研汁分服,或煮汁服。2.下痢禁口。用糯谷一升,炒出白花,去壳,以姜汁拌湿,再炒,研末。每服一匙,开水送下。三服即可止痢。3.鼻血不止。用糯米微炒黄,研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同时吹少许入鼻中。4.自汗不止。用糯米、小麦麸同炒,研末。每服三钱,米汤送下。或煮猪肉蘸末食。5.妇人白带。用糙糯米、花椒等分,炒为末,加醋糊成丸子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饭前服,醋汤送下。6.胎动不安,下黄水。用糯米一合,黄芪、川芎各五钱,加水一升煎成八合,分次服。7.腰痛虚寒。用糯米二升,炒熟装袋中,拴靠在腰痛处。另以八角茴香研酒内服。

稻米〔主治〕温中,使人发热,大便干结。使人气血充足,通畅,可解莞青、斑蝥的毒。有益气止泻的功能。

米泔(gān) 【气味】 甘,凉,无毒。

【主治】 益气,止烦渴霍乱,解毒。食鸭肉不消化者,立即饮一杯,即可消除病症。

糯稻花 【主治】 放置于阴凉处晾干,有白牙、乌须作用。

稻秆 【气味】 辛、甘,热,无毒。

【主治】 黄疸,将它煮成汁,浸洗,接着又将谷芒炒黄研末,和酒服用。将它烧成灰,可以医治跌打损伤。烧成灰浸水喝,可以止消渴。将稻秆垫在鞋内,可以暖脚,去寒湿气。

【发明】 [时珍说]一人虱虫进入耳内,头痛难忍,用了很多种药都不见效。改用稻秆灰煎成汁滴进耳内,虱虫马上死后随汁流出。

【附方】 1.喉痹肿痛。稻草烧取墨烟,醋调吹鼻中或灌入喉中,吐出痰涎即愈。2.下血成痔。稻秆烧灰淋汁,热浸洗三五次,可愈。3.汤火灼伤。稻秆灰冷水中淘七遍,带湿摊伤处,药干即换。若是湿疮,则将稻秆灰淘后焙干,加油调涂。二三次可愈。

谷芒 【主治】 黄疸病。制成粉末,和酒服用。煎成汁饮用,又可解虫毒。

糯糠 【主治】 齿黄,烧取白灰,旦旦擦之。

【释名】 也称秔。[时珍说]粳是稻谷的总称,有早、中、晚三季,有黏性的是糯稻,没有黏性的是粳稻;软的是糯米,硬的就是粳米。糯者,懦也;粳者,硬也。但入解热药,以晚粳为上。

【集解】 [时珍说]粳有水、旱二稻。南方雨水多,适宜种植水稻。北方土地平坦,只有润泽的地方适宜种植旱稻。西南少数民族也有烧山地为田,种植旱稻的习俗,并称这种旱稻为火米。古时的人只要播下种便可成田园,所以祭祀称水稻为嘉蔬,现今人们都用秧苗来栽插它。它的品种有近百种,各不相同,都是随土质的不同而栽种。其谷的光、芒、长、短、大、细,各不相同。其米的红、白、紫、乌、坚、松、香,也不相同。它的温、凉、寒、热,也因产地的不同而导致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真腊地方有一种水稻,高一丈多,傍水而生。南方有一年再熟稻。苏北的香粳,米长且色泽白如玉,可以作为御贡。这些都是粳中稍特殊的品种。

粳米 【气味】 甘、苦,平,无毒。

【主治】 益气,止烦,止渴,止泄痢。温中,和胃气,长肌肉。健壮筋骨,益肠胃,通血脉,调和五脏,益精强志,聪耳明目。用粳米和芡实一起煮粥食用更好。初生的小孩,将粥煮成乳汁状适量地喂食,可开胃、助食。常吃干粳饭,令人不噎。

【发明】 [颖说]粳有早、中、晚三季,以晚白米居第一。各地出产的种类很多,气味必有相异,但也相差不远。天生五谷,之所以养人,得到它能生存,得不到就会死亡,是因为谷米得了天地中和之气,与造化生育的功效相同,所以不是其他东西可以相比的,它入药的功能在此省略。

【附方】 1.霍乱吐泻,烦渴欲绝。用粳米二合,研成粉,加水二碗,再研成汁,和淡竹沥一合,一次服下。2.自汗不止。用粳米粉代扑粉,经常扑身上,效果显著。3.卒心气痛。用粳米二升加水六升煮开六七次服下。4.胎动腹痛。用粳米五升、黄芪六两,加水七升煎成二升,分四次服下。5.赤根疔肿。用粳米粉熬黑,调蜜敷涂。

炒米汤 【主治】 益胃除湿,不去火毒,令人作渴。

禾秆【主治】 解砒毒。先将它烧成灰,然后以刚打出的井水淋汁,所得汁再过滤清澈,冷服一碗,毒当下可排除。

籼(xiān)

【释名】也称占稻、早稻。

【集解】 [时珍说]籼和粳相似但颗粒小。最开始由福建人在占城国种植。后来宋真宗派遣使者到福建,取得三万斛籼米,把它分给各府作为种子。所以现在各处都有,高原地区也可以种植,成熟期最早,六七月便可收获。它的品种也有很多,有红、白二种颜色,和粳米大同小异。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温中益气,养胃和脾,除湿止泄。

谷之二 稷粟类

稷、梁、黍、蜀黍、粟、玉米、?子、稗、秫、狼尾草、薏苡、罂子粟、阿芙蓉

稷(jì)

【释名】 也称穄、粢。

【集解】 [颂说]稷在能种粟的地方都有种植,现在的人对它不太重视,只有祭祀时才用它。农家只是在青黄不接时才以它为粮。稷与黍,属于同一类的两个品种。质黏的是黍,不黏的是稷,稷可以作为饭食,黍可以用来酿酒。这就像稻类里有粳米和糯米两个品种一样。

稷米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益气,补不足,可以治疗热毒、解苦瓠毒。也可作为饭食,安中利胃宜脾,凉血解暑。

【附方】 1.补中益气。用羊肉一斤,熬汤,加稷米、葱、盐,煮粥吃。2.痈疽发背。用稷米粉熬黑,加鸡蛋白调匀,涂布上,剪孔贴患处,药干即换。极效。

根 【主治】 心气痛,难产。

【附方】 1.心气疼痛。用稷根煎汤温服。2.横生难产。用稷根阴干,烧存性,研末,以酒冲服二钱。

【释名】 [时珍说]粱是谷类中的良种,是粟。查考《周礼》,九谷、六谷的名称,有粱而没有粟。从汉代以后,才开始把果实大并且毛长的称为粱,把果实小并且毛短的称为粟。现在都通称为粟,而粱这个名称反而失传了。现今世俗把穗大芒长,颗粒粗大并且有红毛、白毛、黄毛这几个品种的粟称为粱。黄粱、白粱、青粱、红粱就是根据颜色而命名的。

【集解】 [恭说]粱虽然属于粟类,但细究起来还是有区别的。黄粱生产于蜀、汉、商、浙一带,穗大毛长,谷、米都比白粱大,收取的果实不多,并且不耐水旱。食用时味香美,超过其他品种的粱。白粱穗大,毛多、谷粗大扁长,不像粟那样圆润,米粒大且颜色洁白,味也香美,仅次于黄粱。青粱谷穗有毛,并且颗粒呈青色,米也微青,颗粒比黄粱、白粱的颗粒小,米粒颇像青稞稍大,成熟季节较早但收成少。夏季食用,使人有清凉之感。但是它的味道欠佳,颜色不正,不如黄粱、白粱,所以已很少有人种植它了。用它做粥,色清白,胜过其他米。

黄粱米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益气,和中,止泄。除客风顽痹,止霍乱,利小便,除烦热。

【发明】 [宗奭说]青粱、白粱这两种,性都微凉,只有黄粱甘、平,这正是它能得土的中和之气的原因。

白粱米 【气味】 甘,微寒,无毒。

【主治】 除热,益气,舒缓筋骨。凡是患有胃虚并且呕吐的人,用二碗米汁,一碗姜汁,一起服用,效果很好。做饭食用,中止烦渴。

青粱米 【气味】 甘,性微寒,无毒。

【主治】 胃痹,热中消渴。有止泄痢,利小便,益气补中,使人年轻长寿的作用。煮成粥吃,能健脾,治泄精。

【发明】 [时珍说]现在粟中颗粒大且色呈青黑色的就是青粱米。它的谷芒多而米少,因它承受金水之气,所以性最凉,而对病人有宜。

【附方】 1.霍乱大渴。黄粱米五升,水一斗,煮成三升,稍稍呷饮。2.小儿鼻干,脑热。用黄米粉、生矾末,每次一钱,水调后贴囟门上,每日二次。3.小儿丹毒。用土番黄米粉和鸡蛋清敷,即愈。4.小儿生疮。黄粱米研粉,用蜜水调涂搽,治好即停用。5.霍乱不止。用白粱米五合,水一升,一起煮粥食。6.手足生疣。取白粱米粉,铁铫炒红研成末,以众人唾沫和之,厚一寸,涂上立即消。7.脾虚泄痢。用青粱米半升,神曲一合,日日煮粥食,即愈。8.老人血淋。用车前子五合,绵裹煮汁,加青粱米四合,煮汁常食。9.一切药毒,烦闷不止。用甘草三两,水五升,煮剩二升,去渣,加入青粱粉一两,白蜜三两,煎食。

黍(shǔ)

【释名】白黍为芑,黑黍为禾巨。

【集解】 [颂说]汴州、洛阳、河南、陕西一带都有种植。[时珍说]它又有红、白、黄、黑几个品种。白黍米黏性次于糯米,红黍米黏性最强,可以蒸着吃,也可煮粥,将黍米用菰叶裹成粽子吃。现今人们称为角黍。

黍米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益气,补中。将它烧成灰后,用油调和,涂抹于棒伤处,可以止痛。还可以将它嚼成浓汁,涂治小孩的鹅口疮。

丹黍米 【气味】 甘,微寒,无毒。

【主治】 咳嗽哮喘,霍乱,止泄痢,除热,止烦渴。下气,止咳嗽,退热。食鳖引起的包块,用新收的红黍米的淘米水,生服一升,不超过两三天就可以治愈。

穰茎并根【气味】 辛,热,有小毒。

【主治】 煮汁饮之,解苦瓠毒。浴身,去浮肿。和小豆煮汁服,下小便。

【附方】 1.男子阳痿。黍米二两,煮成稀粥,和酒同饮,发汗至足即愈。2.心痛不愈。黍米淘汁温服。3.关节脱臼。用黍米粉、铁浆粉各半斤,葱一斤,同炒存性,研成末。用醋调服三次后,水调入再加少许醋贴之,效果明显。4.小儿鹅口疮,不吃乳。丹黍米嚼汁涂搽。

蜀黍

【释名】也称蜀秫、芦粟、木稷、荻粱、高粱。

【集解】 [时珍说]蜀黍适宜种植在土里。春季播种,秋季收获。茎秆高一丈多,形状像芦苇,但中间是实心的,叶也像芦苇,黍穗像大扫帚,颗粒像花椒般大,呈红黑色。米质地坚实,有黏性的蜀黍可以和糯米酿酒做饵,没有黏性的可以做糕煮粥,它可以积蓄用来救济荒年,也可以用来饲养牲口。黍梢可以制作成扫帚,茎可以编织帘子和篱笆,或用来烧火做饭,很有用处。现在的人祭祀时用它来替代稷,这是错误的。它的谷壳浸泡水后呈红色,可以用来酿造红酒。《博物志》中说,种植蜀黍的地,时间长了,多生蛇。

蜀黍

【气味】 甘、涩,温,无毒。

【主治】 暖中焦,涩肠胃,止霍乱。有黏性的蜀黍和黍米有相同的功效。

【释名】 也称籼粟。

【集解】 [时珍说]粟就是粱。谷穗大并且毛长颗粒大的就是高粱;谷穗小并且毛短颗粒小的就是粟。粟的成熟分早、晚,大多早熟的粟皮薄米多,晚熟的粟皮厚米少。

粟米 【气味】 咸,微寒,无毒。

【主治】 养肾气,除脾胃中热,益气。陈粟米,苦,寒。主治胃热消渴,利小便,止痢,抑制丹石毒。加水煮服用,能治热腹痛和鼻出血。制成粉末,用水过滤成汁,能解多种毒,能治霍乱以及转筋入腹,又能镇静安神。能解小麦毒,发热、反胃和热痢。用它煮成粥食用,对丹田有好处,可以补虚损,开肠胃。

【附方】 1.胃热消渴。以陈粟米煮饭,干后食用,效果很好。2.反胃吐食,脾胃气弱,消化不良,汤饮不下。用粟米半升磨成粉,加水调成梧桐子大的丸七枚煮熟,放点盐,空腹和汁吞下。3.鼻衄不止。粟米粉同水煮服用。4.小儿丹毒。嚼粟米敷患处。5.汤火灼伤。将粟米炒焦加水,澄清后取汁,煎稠如糖。频敷患处,能止痛,消瘢痕。6.异物进目。用生粟米七粒,嚼烂取汁,洗后即出。

粟糠 【主治】 痔漏脱肛,配合各种药熏患处。

粟奴 粟苗抽穗时长出黑煤色的就是粟奴。

【主治】 利小肠、除烦闷。

玉米

【释名】也称玉高梁、玉蜀黍。

【集解】 [时珍说]这一种类出于西部地区。它的苗和叶都像蜀黍,长得粗壮、矮小,也和薏苡相似。苗有三四尺高。六七月份开花成穗,与秕麦的样子相似。苗心长出一个小苞,形状如同棕鱼,苞上生有白须缕,经过一段时间,苞上长有米粒,一颗颗聚集在一块。米大小像粽子,颜色呈黄白色,可以用油炸炒着吃。爆成白花,就像炒糯谷的样子。

玉米

米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调中开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