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十一卷 果部(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醂(lǎn)柿 【修治】 [时珍说],醂即藏柿。除水藏、盐浸的方法外,还有用灰水将熟柿洗三四遍,再将灰水和柿倒入器具中,十天后即可吃。

【主治】 主涩下焦,健脾胃,消宿血。

柿糕 【修治】 用糯米和干柿做成粉,蒸来吃。

【主治】 治小儿秋痢,便血。

柿蒂 【主治】 煮水服,治咳逆哕气。

木皮 【主治】 便血。晒焙后研成末,吃饭时服二钱。烧成灰,和油调敷,治烫火烧伤。

根 【主治】 治血崩、血痢、便血。

【附方】 〔烘柿〕 1.肠风下血。将干柿烧灰,水送服二钱。2.小便血淋。将干柿三枚烧存性,研为末,陈米汤送服。3.热淋涩痛。用干柿、灯心等分,水煎,每日饮服。4.小儿秋痢。用粳米煮粥,熟时加入干柿末,再煮开两三沸,三次吃下。5.反胃吐食。用干柿三枚,连蒂捣烂,酒送服,效果甚好。不能同时服其他药物。6.痰嗽带血。将大柿饼在饭上蒸熟,劈开,每用一枚掺青黛一钱,临卧时服,薄荷汤送下。7.耳聋鼻塞。将干柿三枚,细切,以粳米三合、豆豉少许煮粥。每日空腹服下。

〔乌柿〕 杀虫,疗刀伤火伤,生肉止痛。服药口苦及呕逆者,食少许可缓解症状。

〔柿蒂〕 呃逆不止。用柿蒂、丁香各二钱,生姜五片,水煎服。或将两药研为末,开水冲服亦可。此方叫作“济生柿蒂散”。一方:再加人参一钱。一方:再加良姜、甘草等分。一方:再加青皮、陈皮。一方:再加半夏、生姜。

〔柿木皮〕 1.下血。用柿木皮晒、焙,研末,米汤送服二钱。服两次可止。2.汤火疮。用柿木皮烧灰,调油敷涂。

安石榴

【释名】 又叫若榴、丹若、金罂。[时珍说]《博物志》记载,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得到安石国榴种,并带回来,故叫安石榴。《酉阳杂俎》中讲甜的榴叫天浆。道家书上称榴为三尸酒,说三尸虫吃了此果会醉。所以范成大写诗道:“玉池咽清肥,三彭迹如扫。”

【集解】 [颂说]安石榴本来生于西域,如今处处都有种植。树不太高,树枝附干,出地后便成丛生长。它很容易繁殖成活,折一根树条埋在土中也会生长。花有黄、红二色,果有甜、酸两种。另有一种山石榴,形状很像安石榴而且小,花不作房,青州、齐地间很多,用蜜浸后当果品,味道很美。[时珍说]榴五月开花,有红、黄、白三色。单叶的结果,千叶的不结果,结果也没有子。果实有甜、酸、苦三种。河阴有一种叫三十八的石榴,果刚好有三十八颗子。另外南中有四季榴,四季都开花,秋天结果,果刚一裂开便又再开花。另外还有红色如火的火石榴,长一二尺高便结果的海石榴,都是异种。《事类合璧》载,榴的大小如杯子,红色而带有黑斑点,皮中如蜂窠,有黄膜隔着,子的形状像人的牙齿,淡红色,也有洁白如雪的。潘岳作赋道:“榴是天下的奇树,九州的名果。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充饥止渴,解酒止醉。”

安石榴

实〔主治〕治咽喉燥渴,理乳石毒,制三尸虫。

甘石榴 【气味】 甜、酸、涩,温,无毒。

【主治】 治咽喉燥渴,理乳石毒,制三尸虫。

酸石榴

【气味】 酸、涩,温,无毒。

【主治】 治赤白痢、腹痛,同连籽一起捣成汁,顿服一枚。还可止泄痢、崩中带下。

酸榴皮 【主治】 治筋骨风、腰脚不遂、步行挛急疼痛、涩肠。止下痢和滑精。用汁点目,止泪下。煎服,下蛔虫。止泻痢,治便血脱肛、崩中带下。

酸榴东行根 【主治】 主蛔虫、寸白虫。青的可以染发。治口齿病。止涩泻痢、带下。功效与皮相同。

花 【主治】 阴干成末,和铁丹一起服,一年发黑如漆。铁丹,能飞的铁称为丹,也即铁粉。千叶石榴花,治心热吐血。另外,研成末吹入鼻中,止鼻出血,立即见效,也可敷金疮

出血。

酸石榴

花〔主治〕有黑发功效。治心热吐血。止鼻出血,也可敷金疮出血。

石榴皮〔主治〕治筋骨风,腰脚不遂,步行挛急疼痛,涩肠。止下痢和滑精。

【附方】 〔酸石榴〕 1.肠滑久痢。用酸石榴一个,煅烟尽,出火毒一夜,研为末,仍以酸石榴一块煎汤送下,神效无比。此方称为“黑神散”。2.久泻不止。治方同上。3.小便不禁。将酸石榴烧存性,无石榴时,可用枝烧灰代替。每服二钱,用柏白皮切、焙四钱,煎汤一碗,加入榴灰再煎至八成,空心温服。晚上再服一次。

〔酸榴皮〕 1.赤白痢下。用酸榴皮炙黄为末,加枣肉或粟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每天服三次,如觉寒滑,可加附子、赤石脂各一倍。2.久痢久泻。用陈酸榴皮,焙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有奇效。3.疔肿恶毒。以针刺肿毒四围,疮上盖石榴皮,四围贴一圈面,艾灸患处,以痛为度。灸后在疔上撒榴末,包裹好,隔夜根自出。4.脚肚生疮(黄水浸淫,痒痛溃烂)。用酸榴皮煎汤,冷定后,每日擦洗,直至病愈。

〔酸榴根〕 1.蛔虫病。用酸榴根一把,洗锉,加水三升煎取半碗,五更时温服尽,当下打虫一大团,虫患自此根绝。亦可食粥补身体。2.女子经闭。将酸榴根一把炙干。加水两大碗浓煎为一碗,空心服。未通再服。3.赤白下痢。治方同上。

【释名】 [时珍说]橘从矞。五色为庆,二色为矞。矞云外赤内黄,郁郁纷纷之象。橘实外赤内黄,剖开则香雾纷郁,有似矞云。因此得名。

【集解】 [颂说]江浙、荆襄、湖岭等地都有。树高一二丈,枝上长刺。夏初开白花,六七月结果实,到冬天才能成熟。内瓣甘润香美,是果中珍品。[时珍说]《事类合璧》载,橘树高有一丈多,树枝上有刺。它的叶两头尖,绿色而叶面光滑,一寸大,二寸左右长。四月开很香的小白花。结的果到冬天黄熟,大的如杯,皮壳中有瓣,瓣中有核。宋朝韩彦直《橘谱》三卷写得很详细,大意是:柑橘出自苏州、台州,西至荆州,南部闽、广、抚州都有出产,但都不如温州的好。柑有八个品种,橘有十四个品种,大多嫁接而成。只有种植的味道才尤其好。黄橘扁小且多香雾,是橘中的上品。朱橘小而色红如火。绿橘绀碧可爱,不用到霜后已色味俱佳,但在隆冬时节采摘才更加新鲜。乳橘形状像乳柑,皮坚瓤多,酸甜可口,芳香沁鼻。塌橘大而扁,皮绿心红,瓣大水多,经过春天便甜美异常。包橘皮薄内盈,其脉瓣隔也可数。绵橘小,极软美可爱,但结的果并不多。沙橘小、甜美。油橘的皮像抹上了一层油,中间坚硬,皮呈黑色,是橘中的下品。早熟的黄橘在秋天过半时已经很红。冻橘八月开花,冬季结果,春天采摘。穿心橘果大皮光,而且中间的空心可穿。荔枝橘产自横阳,肤理皱密像荔子一样。俗传橘下埋鼠,则果实就会多结一倍。《物类相感志》说,橘树得动物的尸体则果实繁多。《周礼》说橘生长在淮北就变成了枳,这是地气不同造成的。

橘实 【气味】 甘、酸,温,无毒。[原说]不可经常吃,否则就会恋膈生痰,滞肺气。[瑞说]不能与蟹一起吃,那样会使人患软痈。

【主治】 甘的润肺,酸的止消渴,开胃,除胸中膈气。

黄橘皮 【气味】 苦、辛,温,无毒。

青橘皮 【气味】 苦、辛,温,无毒。

【主治】 主气滞,消食,破积结和膈气,去下焦部诸湿,治左胁肝经积气。小腹疝痛,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

橘核〔主治〕治腰痛、膀胱气痛、肾冷,将橘核炒研,每次温酒送服一钱,或用酒煎服。治酒风鼻赤。炒研,每次服一钱,胡桃肉一个,擂烂用酒服,酌情定量。

橘叶〔主治〕治胸膈逆气,入厥阴,行肝气,消肿散毒。治乳痈胁痛,可以用来行经。

陈皮〔主治〕主气滞,消食,破积结和膈气,去下焦部诸湿,治左胁肝经积气。小腹疝痛,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

橘瓤(ráng)上筋膜 【主治】 治口渴、吐酒。炒熟后煎汤喝,非常有效。

橘核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治腰痛、膀胱气痛、肾冷,将橘核炒研,每次温酒送服一钱,或用酒煎服。治酒风鼻赤。炒研,每次服一钱,胡桃肉一个,擂烂用酒服,酌情定量。

橘叶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治胸膈逆气,入厥阴,行肝气,消肿散毒。治乳痈胁痛,可以用来行经。

【附方】 〔橘核〕 1.腰痛。橘核、杜仲各二两炒,研为末。每服二钱,盐酒送服。2.小肠疝气及阴核肿痛。炒橘核五钱研成末,老酒煎服,或加酒、糊做成丸服。

〔青橘皮〕 1.冷膈气或酒食后饱满。把一斤青橘皮分成四分:四两用盐汤浸泡,四两用百沸汤浸泡,四两用醋浸泡,四两用酒浸泡。三天后取出,去白切丝,以盐一两炒至微焦,研末。每服二钱,用茶末五分,水煎温服。此方叫作“快膈汤”。2.理脾快气。青橘皮一斤,晒干焙过后研成末,加甘草末一两、檀香末半两,和匀收放。每用一二钱放一点盐,开水送服。3.健胃解酒,安神调气。青皮一斤泡去苦味,去瓤,加盐五两,炙甘草六两,舶茴香四两,甜水一斗,共煮,煮时要不停搅拌,不要让他们沉底。水尽后用慢火把药焙干,去掉甘草、茴香,只取青皮密封存放备用。4.疟疾寒热。青皮一两烧存性,研成末,发病前以温酒送服一钱,发病时再服一次。5.乳癌(妇女因久积抑郁,乳房内有核如指头,不痛不痒,五七年成痈,名乳癌)。用青皮四钱,加水一碗半煎成一碗,慢慢服下。每天服一次,也可以用酒送服。6.唇燥生疮。用青皮烧过,研成末,调猪油涂擦。

〔黄橘皮〕 1.湿痰停滞,咳唾稠黏。陈橘皮半斤,放砂锅内,下盐五钱,化水淹过煮干;另用粉甘草二两,去皮蜜炙。两味都研成末,蒸饼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服百丸,开水送下。此方叫作“润下丸”。2.脾气不和,胀满。用橘皮四两、白术二两,都研成末,加酒、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服三十丸,饭前服,木香汤送服。此方叫作“宽中丸”。3.伤寒、手足逆冷及一切杂病,干呕。用橘皮四两、生姜一两,加水二升,煎取一升,慢慢饮服。此方叫作“橘皮汤”。4.霍乱吐泻 (不拘男女,只要有一点胃气存在,服之再生)。用去白广陈皮五钱、真藿香五钱,加水两碗,煎成一碗,时时温服。5.反胃吐食。真橘皮用日照酉壁土炒香后研成末,每服二钱。以生姜三片,枣肉一枚,加水二盅,煎成一盅温服。6.痰膈气胀。用陈皮三钱,水煎热服。7.突然失声。用橘皮半两,水煎慢饮。8.经年气嗽。将焙干的橘皮、神曲、生姜等分研末,蒸饼做成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服三五十丸,饭后、睡前各服一次。9.化食消痰。用橘皮半两微熬,研成末,水煎后代茶细细饮服。10.大肠秘塞。把酒煮过的陈皮连白焙干,研成末。每次服二钱,温酒送服。11.风痰麻木。用橘红一斤,水五碗,煮烂去渣,再煮至一碗,一次服下。取吐为愈,不吐,可加瓜蒂末。 12.脾寒诸疟。把去白的橘皮切后在生姜自然汁中浸泡,取出熬煮,再焙干研成末。每次服三钱,以陈枣十个,加水一碗,煎成半碗,于发病前送下,同时吃枣。13.产后尿闭。将陈皮一两去白研成末。每服二钱,空心服,温酒送服。14.乳痈(未成者即散,已成者即溃,痛不可忍者即不痛)。陈橘皮在开水中泡过后去白,然后晒干,再加面炒至微黄,研成末,每服二钱,以麝香调酒送下。15.脚指甲嵌肉,不能行走。用浓煎陈皮汤浸泡患处,甲肉自离,将甲剪去,以虎骨末敷之即安。

【释名】亦称木奴。

【集解】[时珍说]柑是南方水果,以闽、广、温、台、苏、抚、荆州等地为最盛,川蜀也有但不是很多。其树与橘的区别是刺少一些。柑皮比橘皮色黄且稍厚,肌理稍粗且味不苦。橘可适当久留,柑易腐烂。柑树惧冰雪,橘树略可经受。韩彦直《橘谱》说,乳柑出自温州各地,以泥山产的为最好,因其味似乳酪而得名。当地人称它为真柑,似乎其他柑都是假的。柑树婆娑,叶纤长,花香韵,果圆正,肤理细滑,有六七寸大,皮薄而味珍,脉不粘瓣,食不留渣,一颗里仅有两三枚核,也有无核的,剥开时香雾袭人,是柑中的绝品。生枝柑,不圆,色青皮粗,味微酸,留在枝上,可耐久。待味变甜时,便带叶而折,因而得名。海红柑,树小而果极大,有围达一尺的,色红皮厚,可久藏,现在的狮头柑和海红柑很像。洞庭柑,柑种出自洞庭山,皮细味美,熟得最早。木柑,类似洞庭柑,皮粗糙,瓣大而汁少,所以称为木柑。甜柑,类似洞庭柑,稍大些,每个柑有八瓣,不等霜打即黄。朱柑,类似洞庭柑,而大些,色嫣红,味酸,人们不珍视它。馒头柑,靠近蒂的地方突起如馒头尖,味道香甜。

【气味】 甘,大寒,无毒。

【主治】 利肠胃热毒,解丹石,止暴渴,通利小便。

皮 【气味】 辛、甘,寒,无毒。

【主治】 主下气调中。把去白的皮焙干研末,加盐做汤喝,可解酒毒及酒渴。

山柑皮 【主治】 治咽喉肿痛,有效。

核 【主治】 做涂脸药。

叶 【主治】 治耳内流水或脓血,取嫩叶尖七个。加几滴水,杵汁,滴入耳孔中即愈。

【附方】 妇人难产。柑瓤阴干,烧存性,研末,温酒送服二钱。

【释名】亦称金球、鹄壳。

【集解】 [时珍说]出自南方,果实似柚而香,叶上有刻缺如同两段,也有一种气味臭的。柚是柑类中最大的,黄得早而不易保存;橙是橘类中最大的,熟得晚而耐久。它们都有大小两种。橙树的枝很高,叶不太像橘树叶,有刺。也有的果实大如碗,经霜早熟,色黄皮厚,香气馥郁。可以作为酸酱,也可以成为酱齑;蜜煎,可用糖制成橙丁,也可以蜜制成橙膏。闻起来很香,吃起来味道也很鲜美,真是佳果。

【气味】 酸,寒,无毒。

【主治】 洗去酸汁,切碎和盐煎后贮食,可止恶心,去胃中浮风恶气。行风气,疗淋巴结核和甲状腺肿大,杀鱼、蟹毒。

橙皮 【气味】 苦,辛,温,无毒。

【主治】 做酱、醋味道香美,还具有散肠胃恶气、消食下气、去胃中浮风气的功效。和盐贮食,能止恶心,解酒病。加糖做成橙丁,不仅味道甜美,而且还能消痰下气、利膈宽中、解酒。

核 【主治】 浸湿研后,夜夜涂面可治面斑粉刺。

【附方】 1.香橙汤。宽中下气,消酒。橙皮二斤切片,生姜五两切焙擂烂,加烤过的甘草末一两,檀香末半两,和后做成小饼,用加了盐的沸汤送服。2.闪挫腰痛。橙核炒研后,用酒送服三钱,即愈。

【释名】亦称条、壶柑、臭橙、朱栾。

【集解】 [恭说]皮厚味甜,不像橘子皮薄味辛而且苦。它的肉也像橘,有甜有酸,酸的叫壶柑。现在的人称橙为柚,其实不是。《吕氏春秋》载,果中佳品有江浦的橘、云梦的柚。郭璞说,柚产自江南,似橙而果实酸,大小像橘。[时珍说]柚的树、叶都像橙。它的果有大小两种:小的像柑像橙;大的像瓜像升,甚至还有直径超过一尺的,也属于橙类。现在人们说的朱栾,形状浑圆,都类似柑和橙,但皮厚而粗,味甘、气臭,瓣坚硬且酸,不能吃,但它的花却很香。南方人种它的核,长成后用柑、橘嫁接,据说非常好。总之,橙属于橘类,所以皮皱厚且香,味苦而辛;柚属于柑类,所以皮粗厚且臭,味甘而辛。这样,橙和柚就区分清楚了。

皮〔主治〕主下气,消食快膈,散愤懑之气,化痰。

【气味】 酸,寒,无毒。

【主治】 主消食,解酒毒,治饮酒的人口臭,去肠胃恶气,疗妊妇厌食、口淡。

皮 【气味】 甘、辛,平,无毒。

【主治】 主下气,消食快膈,散愤懑之气,化痰。

叶 【主治】 同葱白一起捣烂,贴太阳穴,可治头风痛。

花 【主治】 与麻油一起蒸成香泽的面脂,可长发润燥。

枇杷

【释名】[宗奭说]叶形似琵琶,因此得名。

【集解】 [颂说]襄、汉、吴、蜀、闽、岭、江西南、湖南北都有。树高一丈多,枝肥叶长,大如驴耳,叶背面有黄毛,阴密婆娑可爱,四季都不凋落。隆冬开白花,到三四月结出像球一样的果,初时大如弹丸,熟时色如黄杏,微有毛,皮肉非常薄,核大如茅栗,黄褐色。[时珍说]杨万里诗云:大叶耸长耳,一枝堪满盘。荔枝分与核,金橘却无酸。

枇杷叶〔主治〕主治嗳气不止,下气,治呕吐不止、妇人产后口干。治渴疾、肺气热咳及肺风疮、胸面上疮。能和胃降气,清热解暑毒,治脚气。

【气味】 甘、酸,平,无毒。

【主治】 止渴下气,利肺气,止吐逆,主上焦热,润五脏。多吃发痰热,伤脾。与烤肉和热面一起吃,会使人患热黄病。

叶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煮水喝,主治嗳气不止,下气。嚼叶的汁咽下,治呕吐不止、妇人产后口干,还治渴疾、肺气热咳及肺风疮、胸面上疮。能和胃降气,清热解暑毒,治脚气。

花 【主治】 治头风,鼻流清涕。等分的花和辛夷研成末,用酒送服二钱,每天服两次。

木白皮 【主治】 生嚼咽汁,止吐逆不下食,煮汁冷服效果最好。

【附方】 1.肺热咳嗽。以枇杷叶、款冬花、木通、杏仁、紫菀、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共研为末,加蜜做成樱桃般大小的丸。饭后和睡前各含化一丸,效果明显。2.反胃呕吐。炙好去了毛的枇杷叶和丁香各一两,人参二两,研成末。每服三钱,加水一碗、姜三片煎服。3.鼻血不止。枇杷叶去毛,焙干后研成末。每次茶服一二钱,一天服两次。4.酒齄赤鼻。等分的枇杷叶、栀子仁研成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一天服三次。5.痔疮肿痛。用蜜炙的枇杷叶、用焙干的乌梅肉共研成末。先用乌梅汤洗,然后用药末敷上。

枸橼(yuán)

【释名】也称佛手柑、香橼。

【集解】[藏器说]生于岭南,属柑、橘之类。[颂说]现在闽广、江南都有。它的形状像小瓜一样,光泽可爱的皮则像橙,肉很厚,白如萝卜且松虚。味虽然短但芳香却胜于其他,放在衣柜中数日香味都不会散去。寄到北方,人们把它看得都很珍贵。[时珍说]枸橼产于闽广一带。树像朱栾,叶子尖而长,枝间有刺。种在靠近水的地方就能存活。果实形状像人的手,有指,俗称佛手柑。有长一尺四五寸的,皮像橙柚,厚皱光泽。果的颜色像瓜,生的时候绿色,熟了是黄色。味道不是特别香甜但清香袭人。南方人将其雕刻成花鸟,或蜜煎做果品吃。放在桌子上可供玩赏。

皮瓤〔主治〕主下气,除心头痰水。煮酒饮,治痰气咳嗽。煎汤,治心下气痛。根叶与皮主治相同。

皮、瓤 【气味】 辛、甘,无毒。

【主治】 主下气,除心头痰水。煮酒饮,治痰气咳嗽。煎汤,治心下气痛。根叶与皮相同。

杨梅

【释名】也称朹子。

【集解】 [志说]生在江南、岭南山谷。树像荔枝树,但叶子细小,叶背面颜色青。果实的形状像水杨子,生青熟红,肉在核上,没有皮壳。四五月采收。南方人将其腌制成果脯后寄给北方的亲朋好友。[时珍说]杨梅的树叶像龙眼和紫瑞香,冬季也不凋零。二月开花结果,果子的形状像楮果子。五月成熟,有红、白、紫三种,红胜于白,紫又胜于红,盐藏、蜜渍、糖收都很好。东方朔《林邑记》载,邑有杨梅,像杯碗那么大,青时极酸,熟则如蜜。用来酿酒,号称梅香酎,十分珍贵。赞宁《物类相感志》说,桑树上嫁接的杨梅不酸。如果杨梅树生癞,用甘草钉钉上则无。

杨梅

【气味】 酸、甘,温,无毒。

【主治】 盐藏而食,去痰止呕吐,消食下酒。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心烦意乱恶气。烧成灰服,断下痢。常含一枚咽汁,利五脏下气。

核仁 【主治】 治脚气。[时珍说]王性之《挥麈录》载,会稽杨梅为天下冠,童贯苦于脚气,听说杨梅仁可以治,郡守王嶷便送了五十石,童贯用后便好了。取仁法:用柿漆拌核暴晒,核会自己裂开。

树皮及根 【主治】 煎水,治牙痛。口服,解砒毒。煎汤,洗恶疮疥癣。烧成灰调油,涂烧烫伤。

【附方】 1.下痢不止。将杨梅烧后研成末,米汤送服,每次二钱,每天两次。2.头痛不止。杨梅研成末,以少许入鼻使打喷嚏,效果甚妙。3.一切损伤。把盐藏杨梅和核捣成泥,做成小块放在竹筒里收藏。凡遇破伤,研成末敷患处,绝妙。

樱桃

【释名】也称莺桃、含桃、荆桃。[宗奭说]《礼记》中“仲春,天子以含桃荐宗庙”指的即是樱桃。所以王维诗云:“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干御苑鸟衔残。”

【集解】 [颂说]樱桃处处都有,而以洛中出产的为最好。樱桃比其他的果实都熟得早,所以古人都很珍爱它。果熟后呈深红色的叫朱樱;紫色,皮中有细黄点的叫紫樱,味道最为甜美;还有正黄色的,叫作蜡樱;小而红的叫樱珠,味道比不上其他的。最大的樱桃像弹丸那么大,核小而肉厚,尤其难得。[时珍说]樱桃树不太高。初春开白花,繁英如雪。叶圆,有尖和细齿。一根枝上结樱桃数十颗,三月熟时需守护,否则就会被鸟吃光。樱桃用盐藏、蜜煎都可以,或者同蜜捣烂做成糕食。林洪《山家清供》载,樱桃淋雨后里面就会长虫,人看不见,用水多泡一会儿虫子就全部出来了,这时才能吃。

【气味】 甘、涩,热,无毒。[诜说]多吃会发热,有暗风的人不能吃,吃后即发病。[李鹏飞说]还会伤筋骨,败血气。

【主治】 主调中,益脾气,养颜,止泄精、水谷痢。

【发明】 [宗奭说]小孩吃得太多,肯定会发热。此果三月底、四月初成熟,得春发正阳之气,所以性热。[震亨说]樱桃属火,性大热而发湿。曾得过热病和喘咳的人,吃了立即会病,而且有病死的可能。[时珍说]据张子和《儒门事亲》载,舞水一富家有两个孩子,喜欢吃紫樱,每天吃一二升。半月过后,大的发肺痈,小的发肺瘘,相继死去。唉,百果是养人而不是害人的。富贵人家放纵他们的嗜欲而致死,难道是天命如此吗?邵尧夫在诗中写道:“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真是至理名言。至此,寇、朱二人的话也得以验证了。王维诗云“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就是说跟寒物一起吃可解其热。

叶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治蛇咬伤,将叶捣成汁喝,并敷伤处。

花 【主治】 治面黑粉滓。

枝 【主治】 治雀斑,将枝同紫萍、牙皂、白梅肉研和,每日用来洗脸。

樱桃

东行根 【主治】煮水喝,立下寸白蛔虫。

【释名】 [时珍说]《礼记》郑玄注,关中甚多此果。关中,即秦地。榛从秦,即为此意。

【集解】 [时珍说]榛树矮小如荆棘,丛生。冬末开花如栎花,成条下垂,二三寸长。二月生叶如初生的樱桃叶,皱纹多,并且有细齿和尖,其果实做苞,三五相粘,一苞一果。它的果像栎果,底大顶尖,生时青色,熟时褐色。壳厚而坚硬,肉白而圆,像杏一样大,也有皮尖。然而很多都是空的,所以谚语说“十榛九空”。按陆玑《诗疏》所述,榛有两种:一种大小、枝叶、皮树都像栗,只是籽小,形状像橡子,味道像栗,枝茎可以当烛用,《诗》中所说“树之榛、栗”即是;另一种高一丈多,枝叶像木蓼,籽如胡桃,辽、代、上党等地盛产,长期贮藏易坏。

仁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主益气力,实肠胃,使人不饥,健行。

银杏

【释名】又叫白果、鸭脚子。[时珍说]最早出产于江南,叶子像鸭掌,所以得名鸭脚。宋朝初期开始做贡品,因它的形状像小杏,而核是白色的,所以称为银杏,现在叫白果。梅尧臣作诗:“鸭脚类绿李,其名因叶高。”欧阳修诗云:“绛囊初入贡,银杏贵中州。”的确如此。

【集解】 [时珍说]银杏生于江南,树高二三丈。叶薄纵理,俨如鸭掌形,有刻缺,叶面绿而背面淡绿。二月开成簇的青白色花,由于花在夜晚二更开,随即又凋落,所以人们很难见到。一根枝上结百十来个果,形状像楝子,经霜才能熟,可捣烂去肉取它的核做果品。其核两头尖,有三个棱角的为雄,两个角的为雌。核仁嫩时呈绿色,久了则会变黄。必须将雌树雄树一起种,两树相望,这样才会结果子;雌树靠水种也可以结果;或者在雌树上凿一个洞,放进一块雄木并砧起来,也能结果。

仁 【气味】 甘、苦、涩,平,无毒。[瑞说]与鳗鱼一起吃会患软风。

【主治】 生吃引疳解酒,降痰,消毒杀虫,熟后吃益人,温肺益气,定喘咳,缩小便,止白浊。嚼成浆涂鼻脸和手足,治疱、黑斑、皱裂及疥癣等。

【发明】 [时珍说]从前有个饥饿的人,用白果代替饭,吃得很饱,第二天便死去了。《三元延寿书》也载,吃满一千个白果便会死。小儿尤其不可多吃,多吃会死。

仁〔主治〕生吃引疳解酒,降痰,消毒杀虫,熟后吃益人,温肺益气,定喘咳,缩小便,止白浊。嚼成浆涂鼻脸和手足,治疱、黑斑、皱裂及疥癣等。

叶〔主治〕生吃引疳解酒,降痰,消毒杀虫,熟后吃益人,温肺益气,定喘咳,缩小便,止白浊。

【附方】 1.寒嗽痰喘。将白果七个煨熟,以熟艾做成七个丸子,每个果中放入艾丸一颗,纸包再次煨香,去艾吃下。2.哮喘痰嗽。用白果五个、麻黄二钱半、炙过的甘草二钱,加水一杯半,煎至八成,睡前服。此方叫作“鸭掌散”。又方:白果二十一个炒黄,麻黄三钱,苏子二钱,法半夏、款冬花、蜜炙的桑白皮各二钱,杏仁去皮尖、黄芩微炒各一钱半,甘草一钱,加水三杯,煎成二杯,分两次服下,不用姜。3.咳嗽失声。用白果仁四两,桑白皮、白茯苓各二两,炒过的乌豆半升,蜜半斤,一起煮熟,晒干研末,以乳汁半碗拌湿,九蒸九晒,做成如绿豆大的丸子,每服三五十丸,开水送服。有奇效。4.小便频数。生白果七枚,煨熟的白果七枚,食之有效。5.小便白浊。用生白果仁十枚,擂水服。一天服一次。病愈为止。6.赤白带下。用白果、江米、莲肉各五钱,胡椒一钱半,共研末,以乌骨鸡一只,去肠填药,瓦器煮烂,空心服。7.肠风下血。把白果煨熟,出火气后米汤送服。8.虫牙。每天饭后嚼一两个生白果,有效。9.手足皴裂。生白果嚼烂,每夜涂擦。10.头面癣疮。生白果仁切断,频擦患处,直至

病愈。

胡桃

【释名】又叫羌桃、核桃。[颂说]原本出自羌胡,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得到核桃种,带回在秦中种植,后来传到了东部,故有此名。

【集解】 [颂说]现在陕、洛一带很多。核桃树很大,叶厚而枝叶茂盛,果实有房,秋冬成熟时采摘。[时珍说]核桃树高近一丈。初春长叶,长四五寸,像大青叶,两两相对,有很重的恶气。三月开花如栗花,穗呈苍黄色,果实到秋天则像青桃,熟时用水泡烂皮肉,取果核。刘恂《岭表录》载,南方有山核桃,底平像槟榔,皮厚,大而坚硬,多肉而少瓤,它的壳很厚实,需锥才能破开。所以南方虽然有核桃,但品种不佳。现在出自闽广的核桃,体大壳厚,肉常嵌在瓤隔中,外观很美,但吃起来欠佳。产自荆襄的核桃,体小壳薄,味甘,果肉细腻,脱瓤充果最佳。

胡桃

核桃〔主治〕使人健壮,润肌,黑发。利小便,去五痔。敷治颈淋巴结结核溃烂。治疗虚寒喘嗽、腰脚重痛、心腹疝痛、血痢肠风,散肿痛,发痘疮,治铜毒。

壳〔主治〕烧存性,可入下血、崩中的药。

核仁 【气味】 甘,平、温,无毒。

【主治】 吃了使人健壮,润肌,黑发。多吃利小便,去五痔。将捣碎的核桃肉和胡粉放入毛孔中,会长出黑毛。核桃烧存性,和松脂研,可敷颈淋巴结结核溃烂处。另外,吃核桃可以开胃,通润血脉,骨肉细腻。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利三焦,温肺润肠,治疗虚寒喘嗽、腰脚重痛、心腹疝痛、血痢肠风,散肿痛,发痘疮,制铜毒。

油核桃 【气味】 辛,热,有毒。

【主治】 主杀虫攻毒,治痈肿、疠风、扬梅、疥癣、白秃等疮,润须发。

树皮 【主治】 止水痢。春季研皮汁洗头,黑发。将皮煎水,可染粗布。

壳 【主治】 烧存性,可入下血、崩中的药。

【附方】 1.肾亏溢精。胡桃肉、白茯苓各四两,附子一枚去皮切片,与姜汁、蛤粉一起焙干研末,加蜜做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服三十丸,米汤送服。2.小便频数。胡桃煨熟,卧时嚼服,温酒送服。3.石淋痛楚。胡桃肉一升,细米煮浆粥一升,一起服下。4.痰喘咳嗽。睡前嚼服胡桃肉三颗、生姜三片,喝几口开水,再服胡桃三颗、生姜三片。次日即可痰消咳止。5.老人喘咳,醒卧不得。去皮胡桃肉、去皮尖杏仁、生姜各一两,研为膏,加炼蜜少许,做成如弹子大的丸。临睡前嚼服一丸,姜汤送服。6.酸物吃多后齿不着力,细嚼胡桃即解。7.赤痢不止。用胡桃仁、枳壳各七个,无蛀皂荚一个,新瓦上烧存性,研细末,分作八服。睡前服一服,二更一服,五更一服,荆芥茶送服。8.血崩不止。用胡桃肉十五枚,灯上烧存性,研作一服,空心温酒送服。9.小肠气痛。用胡桃一枚,烧炭研末,热酒送服。10.一切痈肿。胡桃十个,煨熟去壳,加槐花一两,研末捣匀,热酒调服。11.小儿头疮。胡桃和皮,灯上烧存性,碗盖中出火毒后,加轻粉少许,调生油涂,几次即可痊愈。12.火烧成疮。用胡桃仁烧黑研敷。

阿月浑(hún)子

【释名】也叫胡榛子、无名子。

【集解】 [藏器说]生长在西域各地,跟胡榛子是同一树种。一年生的叫胡榛子,二年生的叫阿月浑子。徐表《南州记》载,无名树生长在岭南山谷,它的果实像榛子,称作无名子,波斯国称它为阿月浑子。

仁 【气味】 辛、涩,温,无毒。

【主治】 治各种痢,去冷气,使人健壮,治腰冷阴,肾虚痿弱,房中术常用它。

木皮 【气味】 辛,大温,无毒。

【主治】 阴肾萎弱,囊下湿痒,煎汁洗浴,甚佳。

阿月浑子

橡实

【释名】又叫橡斗、皂斗、栎梂、柞子。

【集解】 [颂说]许多山谷中都有。[宗奭说]木质坚硬却不能做木材,这是木性所致。做成烧炭,其他树木则都不如它。[时珍说]栎有两种,不结果实的叫棫;结果实的叫栩,其实就是指橡。它的叶像槠叶,而木纹呈斜钩状。四五月开出栗花一样的花朵,黄色。结的果实像荔枝,核有尖。果实的蒂如斗,包着半截果实。仁像老莲肉,山里人在荒年采它做饭食,或捣浸取粉食,丰年则用来养猪。北方也栽种,树二三丈高,坚实而沉重,果实上有斑纹。树大的可以做栋柱,小的做柴。它的嫩叶可以煎水当茶饮。

橡实

【气味】 苦,微温,无毒。

【主治】 主下痢,厚肠胃,肥健人。用水淘去涩味,蒸熟吃,荒年可以解饥。

【发明】 [时珍说]橡实树结的果实就是橡。荒年时人们都以此充饥。过去挚虞进南山,在万分饥饿的时候捡橡实吃。唐代杜甫客居秦州时,采摘橡、栗以自养。

斗壳 【气味】 涩,温,无毒。

【主治】 止肠风下痢,崩中带下。亦可用来染棉布和黑发。

木皮、根皮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治恶疮。因风犯露引起的浮肿,每天煎水洗,直到脓血排尽为止。亦可止痢,消淋巴结结核。

【附方】 1.水谷下痢。用橡实二两、炙过的楮叶一两,共研末,饭前服,每次一钱,乌梅汤调服。2.血痢不止。治方同上,加半两缩砂仁。3.下痢脱肛。用橡斗子烧存性,研末,调猪油敷涂。4.石痈坚硬(痈如石,不作脓)。橡子一枚,在青石上磨醋,取汁涂痈,药干即换。十多次后痈可消。

槲(hú)实

【释名】 又名槲樕、朴樕、大叶栎等。

【集解】 [颂说]槲,处处山林有之。木高丈余,与栎相类。亦有斗,但小不中用耳。不拘时采。其皮、叶入药。[时珍说]槲有二种:一种丛生小者名枹,音孚,见《尔雅》。一种高者名大叶栎。树、叶俱似栗,长大粗厚,冬月凋落。三、四月开花亦如栗,八九月结实似橡子而稍短小,其蒂亦有斗。其实僵涩味恶,荒岁人亦食之。其木理粗不及橡木,所谓樗栎之材者指此。

槲实

仁 【气味】 苦、涩,平,无毒。

【主治】 蒸煮做粉,涩肠止痢,功同橡子。

槲若 【修治】 [颂说]若即叶之名也。入药须微炙令焦。

【气味】 甘、苦,平,无毒。

【主治】 疗痔,止血及血痢,止渴。活血,利小便,除面上齄赤。

【附方】 1.卒然吐血。槲叶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和渣服。2.鼻衄不止。槲叶捣汁一小盏,顿服即止。3.肠风血痔。热多者尤佳。槲叶微炙研末一钱,槐花炒研末一钱,米饮调服。未止再服。4.冷淋茎痛。槲叶研末,每服三钱,水一盏,葱白七寸,煎六分,去渣,食前温服。5.孩子淋疾。槲叶三片,煎汤服一鸡子壳,小便即时下也。6.腋下狐臭。槲若三升切,水煮浓汁,洗毕,即以甘苦瓠壳烟熏之。后用辛夷、细辛、杜衡末,醋浸一夜,敷之。

木皮 俗名赤龙皮。

【气味】 苦、涩,无毒。

【主治】 煎服,除虫及漏,甚效。煎汤,洗恶疮良。能吐瘰疬,涩五脏。止赤白痢,肠风下血。

【附方】 1.赤龙皮汤。治诸败烂疮、乳疮。用槲皮切三升,水一斗,煮五升,春夏冷用,秋冬温用,洗之。洗毕乃敷诸膏。2.附骨疽疮。槲皮烧研,米饮每服方寸匕。3.下部生疮。槲皮、榉皮煮汁,熬如饴糖,以导下部。4.赤白久痢。不拘大人、小儿。用新槲皮一斤,去黑皮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渣煎膏,和酒服。

果之三 夷果类

荔枝、龙眼、橄榄、五敛子、榧实、海松子、槟榔、大腹子、椰子、桄榔子、波罗蜜、无花果、马槟榔、枳椇

荔枝

【释名】又叫离枝、丹荔。[时珍说]诗人白居易曾描述说,此果若离开枝干,一日则色变,二日则香变,三日则味变,四五日后色、香、味都无存,故名离枝。

【集解】 [颂说]荔枝生长在福建及四川、广东等地。以福建的荔枝品质为最佳,重庆涪陵等地次之,岭南为其下。荔枝树高二三丈,属桂木、冬青之类,绿叶四季常青荣茂不凋。其木质坚韧,其花青白。常并蒂结实,形状如初生的松球。壳有皱纹如网罗,由青色渐变为红色。果肉色白如玉,味甜汁多。五、六月枝果见红成熟时即可食,多食亦不伤人,如食得过多饮蜜浆一杯即解。据传荔枝源于汉代,最初仅在岭南,后来长在蜀中。如今荔枝以福建四郡所产的最为珍奇,果肉肥厚,甘香莹白,非广蜀所产的荔枝可比。唐朝时福建进贡的白曝荔枝、蜜煎荔枝,皆为珍果。白曝荔枝以嘉实所产的为佳。荔枝经过暴晒便可保留较长时间,便于商贩销往各地,味道犹存。其余百果,均不及此。[时珍说]荔枝之果,其树木生长多年,鲜果肉白,经晒干后呈红色。经过日晒火烘、卤浸蜜煎,就可以运到远方。成朵的荔果晒干称为荔锦。蔡襄《荔枝谱》述,广、蜀所出荔枝,早熟而肉薄,味酸甜,还不及闽的中、下等果。福建除四郡有荔枝外,以福州为最多,延亘原野,有时一家有万株。兴化的最为奇特,漳、泉的次之。兴化的上品荔果直径可达一寸,香气清远,色紫壳薄,瓤厚膜红,核如丁香子,剥开如水晶,食来如绛雪。荔枝味甘甜,若果皮厚呈黄色,果核显红色,并吃时有渣、涩之感,虽无酸味,但也为下品。荔枝最忌麝香,若接触到,则花果尽落。莆田荔枝名品均为自然长成,虽然可将核拿来栽种,但亦失去了本来的面目,形状百出,不可强求。荔枝成熟而人未采摘时,则百虫不敢接近。人开始采摘后,乌鸟、蝙蝠等虫无不争先恐后残伤荔枝。故采荔枝时人要众多,在中午一起采摘为宜。

核〔主治〕可治小肠气痛、胃痛和妇女血气刺痛。方法是将一枚核煨存性,研末,以酒调服。

【气味】 甘,平,无毒。[时珍说]荔枝气味纯阳,新鲜荔枝吃得太多会出现牙龈肿痛、口痛或鼻出血的症状。所以牙齿有病及上火病人忌食。

【主治】 止渴,益人颜色,提神健脑。可治头晕、心胸烦躁不安,背膊不适,淋巴结结核,脓肿和疔疮,发小儿痘疮。

核 【气味】 甘、涩,温,无毒。

【主治】 可治小肠气痛、胃痛和妇女血气刺痛。方法是将一枚核煨存性,研末,以酒调服。

壳 【主治】 治小儿疮痘出不快,煎汤饮服。又可解荔枝热,浸水饮服。

花、皮、根 【主治】 喉痹肿痛,用水煮汁,细细含咽。

【附方】 〔实〕 1.痘疮不发。用荔枝肉浸酒饮,吃肉饮汁。忌生冷。2.风牙疼痛。用荔枝连壳烧存性,研末擦牙即止。3.呃逆不止。荔枝七个,连皮核烧存性,研末,开水调服。

〔核〕 1.脾痛不止。用荔枝核研末,每服二钱,醋送服。2.疝气?肿。炒黑的荔枝核、炒过的大茴香,等分研末。每服一钱,温酒送服。又方:用荔枝核四十九个、带白的陈皮九钱、硫黄四钱,共研末,加盐水调面糊做成绿豆大的丸子。遇痛时空心酒服九丸。不过三服见效。此方叫作“玉环来笑丹”。3.睾丸肿痛。用荔枝核、青橘皮、茴等分,各炒过,研细,酒送服二钱,一天服三次。

龙眼

【释名】也称龙目、圆眼、益智、亚荔枝、荔枝奴、燕卵、蜜脾、鲛泪、川弹子。

【集解】[颂说]今闽、广、蜀地出荔枝之处皆有。树高二三丈,像荔枝而枝叶微小,冬季不凋枯。春末夏初开细白花。果实七月成熟,壳呈青黄色,有鳞甲纹。外形圆,大如弹丸。肉薄于荔枝,白而有浆,甘甜如蜜。龙眼树结果实很多,每枝二三十颗,如葡萄做穗状。

实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主五脏邪气,治厌食及食欲不振,驱肠中寄生虫及血吸虫。长期食用可强体魄,延年益寿,安神健脑长智慧,健脾开胃,补体虚。新鲜龙眼用沸汤淘过食,不会伤脾。

【发明】 [时珍说]食品以荔枝为贵,而强身健脑则以龙眼为佳。因为荔枝性热,而龙眼性平和。可治思虑过度伤及心脾。

核 【主治】 治腋臭。六枚龙眼核同胡椒十四枚研末,出汗时擦患处即可。

【附方】 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虚烦不眠,健忘怔忡,自汗惊悸。用龙眼肉、炒过的酸枣仁、黄芪炙、焙干的白术、茯神各一两,木香半两、炙甘草二钱半,切细。各药配齐后,每服五钱,加姜三片、枣一枚、水二盅煎成一盅,温服。此方叫作“归脾汤”。

龙荔 【集解】 [时珍说]生长于岭南。形状像小荔枝,而肉味如龙眼,其树木、枝叶都像以上二果,故名龙荔。二月开小白花,与荔枝同时成熟,不可生吃,只能蒸食。

【气味】 甘,热,有小毒。

【主治】 生食可令人产生抽搐症状或幻影。

橄榄

【释名】亦称青果、忠果、谏果。[时珍说]初食味道苦涩,久后方感甘甜。王元之作诗将它比喻为忠言逆耳,因而取名谏果。

【集解】 [志说]生长在岭南。树木高,端直可爱。子实状如生诃子,无棱瓣,八九月采摘。还有一种波斯橄榄,生长在邕州,颜色类似岭南橄榄,但核有两瓣,蜜渍后可食。[珣说]《南州异物志》载,闽、广各地及沿海岛屿间都有生长。树高一丈多,叶似榉柳。二月开花,八月结果,状如长枣,两头尖,青色。核也两头尖而有棱,核内有三个孔,孔中有仁,能吃。[颂说]《岭表录异》载,橄榄树枝皆高耸。果子深秋方熟,南方人喜欢生食,味虽苦涩但芳香胜过鸡舌。野橄榄,结果实繁盛而树枝高大峻峭,人不能攀摘,欲取果子时,只需刻根下方寸左右,放盐入内,一夜过后果子皆自行落下,而树木毫无损伤。它的枝节间有脂液如桃胶,南方人采集后和树皮、叶煎汁熬如黑饴,称为榄糖。可用来补船的缝隙,牢如胶漆,着水后易干。[时珍说]橄榄树高,在果子将熟时,用木钉钉树,再放少许盐入树皮内,果实一旦成熟便自落。橄榄果生食甚佳,用蜜渍、盐藏后可贩运到远方。橄榄树枝如黑胶的,烧烤时气味清烈,称为榄香。

橄榄

仁〔主治〕唇边燥痛,研烂敷患处。

核〔主治〕治各种鱼骨鲠喉及食鱼过多,消化不良,亦治小儿痘疮后生痣。

【气味】 酸、涩、甘,温,无毒。[震亨说]橄榄味涩而甜,醉酒时宜食。然而性热,多食导致上腹胀闷。[时珍说]橄榄经盐渍后即不苦涩,与栗子同食味更香。《延寿书》载,凡食橄榄必去两头,因其性热。过白露后摘食诸病不生。

【主治】 生食、煮饮,都可解酒醉及河鲀鱼毒。嚼汁咽下,治鱼骨鲠喉及一切鱼、鳖毒。还有生津止渴的作用,治咽喉痛。

【发明】 [志说]人误食河鲀鱼肝或子,必中毒致死,只有橄榄及其树木煮汁才能解。用它的树木做桨,鱼碰着后都会浮出。[时珍说]《名医录》载,吴江有一富人,食鳜鱼被鲠。鱼骨在胸中不上不下,疼痛无比,半月后奄奄一息。忽遇渔人张九,告知取橄榄服食,当时没有橄榄,便将橄榄核研末,取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如今人们煮河鲀和团鱼,都放橄榄,因知橄榄能解一切鱼、鳖之毒。

仁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唇边燥痛,研烂敷患处。

核 【气味】 甘、涩,温,无毒。

【主治】 磨汁服,治各种鱼骨鲠喉及食鱼过多,消化不良,亦治小儿痘疮后生痣,烧后研末敷。

【附方】 1.中河鲀毒。取橄榄及木煮水服即可。2.唇裂生疮。将橄榄炒,研末,调猪油涂擦。3.牙齿脓血。用橄榄烧研,放麝香少许涂患处。 4.唇吻燥痛。取橄榄仁研烂敷。5.肠风下血。用橄榄核灯上烧存性,研末,每二钱,陈米汤调服。6.阴囊?肿。橄榄核、荔枝核、山楂核等份,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空心茴香汤调服。7.耳足冻疮。用橄榄核烧研,调油敷涂。

五敛(liǎn)子

【释名】亦称五棱子、阳桃。

【集解】[时珍说]生长在岭南及闽中,闽人称作阳桃。果子如拳头,颜色青黄润绿,形状怪异,皮上有像雕刻而成的五棱。皮肉脆软,初食时味酸而回味甘甜。每年五月、十月成熟两次。一树可结果数十斗。果肉多汁,味酸甜,宜与其他水果掺食。

【气味】 酸、甘、涩,平,无毒。

【主治】 主治风热,生津止渴。

榧(fěi)实

【释名】 也叫赤果、玉榧、玉山果。

【集解】 [时珍说]生长在深山中。它的树枝似桐而树叶似杉,有雌雄之分,雄的开花,雌的结果。冬季开黄圆花,果实如枣般大小。果核长如橄榄核,有尖和不尖之分,无棱而壳薄,黄色。核仁可生食,也可焙收。一树可结果数十斛。

【气味】 甘、涩,平,无毒。[时珍说]《物类相感志》载,榧煮素羹,味甚甜美。榧子同甘蔗食时,其渣自软。用猪油炒榧子,黑皮自脱。

【主治】 主治各种痔疮及寄生虫。有助消化,益筋骨,行荣卫,明目轻身。多食可滑肠。治咳嗽白浊,助阳道。

【发明】 [震亨说]榧子是养肺的果。火炒而食,香酥甘美。但多食则容易引火入肺伤及大肠。[原说]榧子能杀肠中各种寄生虫,小儿黄瘦有虫积的,宜食。

花 【气味】 味苦。治水气,去肠虫,使面色好,但不可久服。

【附方】 1.杀体内寄生虫。榧子一百枚,去皮后炒熟吃。胃弱的人用量减半。2.令发不落。榧子三个、胡桃两个、侧柏叶一两,捣烂浸雪水中,梳头发。3.突然吐血。先吃蒸饼两三个,以榧子为末,开水送服三钱。每天服三次。

海松子

【释名】 亦称新罗松子。

【集解】 [时珍说]海松子产于辽东、云南及中原,辽东及云南的海松子五叶一丛,球内结子,大如巴豆而有三个棱,一头尖。久存也有油,肉非常香美。中原松子大如柏子,只可入药,不能食。

海松子

【气味】 甘,小温,无毒。

【主治】 治骨关节风湿、头眩,润五脏,祛风湿,充饥,逐风痹寒气,补体虚,滋润皮肤。久服轻身,延年益寿。另有润肺功能,治燥结咳嗽。

【发明】 [时珍说]服食以辽宁、云南所产的海松子为最佳,中原松子只可入药。另据《列仙传》载,偓佺好食松子,体毛长数寸,行走如奔马。又有犊子少在黑山食松子、茯苓,寿至几百岁之说。另外,赤松子好食松仁、天门冬、石脂,齿落更生,发落更出。

【附方】 1.肺燥咳嗽。松子仁一两、胡桃仁二两,共研为膏,和熟蜜半两收存。每服二钱,饭后开水冲服。2.小儿寒嗽或作喘。松子仁五个,炒过的百部、麻黄各三分,去皮尖的杏仁四十个,加少量水煮开,化白砂糖调药做成芡子大的丸子。每饭后含化十丸,效果显著。3.大便虚秘。松子仁、柏子仁、麻子仁,等分研末,溶蜡做梧桐子般大小的丸。每服五十丸,黄芪汤送服。

槟榔

【释名】亦称宾门、仁频、洗瘴丹。[时珍说]宾与郎都是贵客之称。《南方草木状》载,接待贵宾,必先呈上此果。若不设,便会互相嫌恨。大概“槟榔”之名就来源于此。

【集解】 [时珍说]槟榔树初长时如笋竿积硬,引茎直上。茎干颇似椰子桄榔而有节,旁无分枝,条从心生。顶端有叶如甘蕉,风吹时很像羽扇扫天。三月时叶中一房突起,自行裂开并出穗共数百颗,大如桃李。穗下累生刺以护果实。五月成熟,剥去皮,煮其肉而晒干。岭南人将槟榔做果食,说是南方地湿,不吃它不能祛痒疠。生食槟榔味苦涩,如与扶留藤和蚶子灰一同咀嚼,则柔滑甘美。喻益期说,槟榔树高九丈,树干大的有二围,叶长于顶端,房结叶下。花开房中,子结房外。擢穗似黍,缀实似谷。树皮如桐而厚,有节似竹。屈曲时如彩虹,伸直如缒绳。上不倾,下不斜。匀匀亭亭,千百如一。在其林中散步则神清目朗,六根清净,庇其树荫则凉风习习,令人气定神闲。槟榔树不耐霜,故不宜在北方种植,多长在南方,尤以海南为甚,辽然万里。

【修治】 [时珍说]槟榔生食必同扶留藤、蚶子灰合嚼。俗称“槟榔为命赖扶留”。就是说槟榔伤真气,不可多食。

槟榔子 【气味】 苦、辛、涩,温,无毒。

【主治】 主消谷逐水,杀肠道寄生虫、寸白虫、伏尸;除湿气,通关节,利九窍,除烦,破腹内结块;还可治脚气、胸痛、水肿、痢疾、大小便不通、腹胀腹痛、痰气喘急,疗恶性疟疾,抵御瘴疠。

【发明】 [时珍说]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岭南人以槟榔代茶御瘴疠,它的功能有四:一是醒能使之醉,食后不久即头晕颊红,似饮酒。苏东坡所谓“红潮登颊醉槟榔”即是;二是醉能使之醒,酒后嚼槟榔,能宽痰下气,消解醉意。朱晦庵所谓“槟榔收得为祛痰”即是;三是饥能使之饱,空腹食用则感到气盛如饱;四是饱能使之饥,饱后食之食物则很快消化。吴兴章杰《瘴说》载,岭南有一风俗,多吃槟榔,每日十余枚。因为瘴疠都因饮食过度、气痞积结所致,而槟榔能下气消食祛痰,所以平时习惯良好,可预防他日疾患之忧。

槟榔

槟榔子〔主治〕消谷逐水,杀肠道寄生虫;除烦,破腹内结块;还可治脚气、胸痛、水肿、痢疾、大小便不通、腹胀腹痛等。

炒槟榔〔主治〕消谷逐水,杀肠道寄生虫;除烦,破腹内结块;还可治脚气、胸痛、水肿、痢疾、大小便不通、腹胀腹痛等。

槟榔干〔主治〕消谷逐水,杀肠道寄生虫;除烦,破腹内结块;还可治脚气、胸痛、水肿、痢疾、大小便不通、腹胀腹痛等。

【附方】 1.痰涎为害。用槟榔为末,每服一钱,开水送服。2.口吐酸水。槟榔四两、橘皮一两,共研末,每服一匙,空心生蜜汤调服。3.伤寒胸闷。槟榔、枳实,等分研末,每服二钱,黄连煎汤送服。4.心脾作痛。槟榔、高良姜各一钱半,陈米百粒,水煎服。5.腰痛。槟榔研末,酒送服一钱。6.脚气。槟榔十二枚,研末,分两次服,以姜汁温酒调服。7.便秘。槟榔研末,蜜汤调服二钱。8.小便淋痛。用面煨槟榔、赤芍药各半两研末,每取三钱,水煎好,空心服。一天服两次。9.肠寄生虫。槟榔十多枚,研末,先以水二升半煮槟榔皮至一升,调末一匙,空心服。经一天即有虫排出,如未排尽,可再次服药。又一方:槟榔半两,炮过,研末,每服二钱,以葱、蜜煎汤调服。10.口吻生疮。槟榔烧过,研末,加轻粉敷擦。11.耳出脓。用槟榔末吹耳内。

大腹子

【释名】亦称大腹槟榔、猪槟榔。

【集解】 [时珍说]生长在岭南、滇南,即槟榔中腹大形扁而味涩的一种。当地人习惯用扶留藤、蚶子壳灰拌和服食,以辟除瘴疠。

【气味】 辛、涩,温,无毒。

【主治】 与槟榔的功用相同。

皮 【气味】 辛,微温,无毒。

【主治】 治热气攻心腹、大肠蛊毒。通大小肠,健脾开胃,止霍乱,降逆气,还可消皮肤水肿,治脚气,疟疾痞满不舒及胎孕恶阻胀闷等。

椰子

【释名】亦称越王头、胥余。[时珍说]稽含《南方草木状》载,相传林邑王与越王有怨,便派刺客趁其醉,取下头悬挂在树上,后来就化为了椰子,核上如有两眼,里面的浆如酒,因此俗称越王头。

【集解】[颂说]椰子生长在岭南各州,树木像桄榔无枝条,高一丈多,叶在顶端如束蒲;果实大如瓠,垂于枝间,像挂上去的一样。果实外有粗皮,棕色。皮内有坚壳,圆而微长。壳内有肤,厚有半寸左右,白如猪皮,味如胡桃。肤内裹有像乳汁一样的浆四五合,饮来清凉可口,芳香宜人,壳还可做器皿。肉可糖煎寄往远方,做果品甚佳。

椰子

瓤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主益气,治风。食后充饥。令人面色滋润。

汁 【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主消渴,去风热,治吐血水肿。

【发明】 [震亨说]椰子生长在海南热带地区,当地人依赖椰汁消解夏热毒渴。

皮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能止血。疗鼻出血、吐泻霍乱,还可煮汁饮服。治心绞痛,烧存性,研末,以新汲水送服一盏。

壳 【主治】 可以做盛酒的器具,若酒中有毒则酒沸起或壳裂。又可治杨梅疮及筋骨痛,烧存性,临用时炒热,以滚酒泡服二三钱,盖被取汗,疼痛即止。

桄榔(guǎng láng)子

【释名】亦称姑榔木、面木、董棕、铁木。

【集解】 [颂说]岭南及两广地区都有。民家的庭院里也有种植。树木似棕榈而坚硬,砍掉皮可以从树中取面,多的可达数十斗,食后不饥。其皮非常柔,坚韧可以做井绳。结的果实如青珠,每条不下百颗,一树近百条,团团悬挂似伞。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主破瘀血。

桄榔面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做饼烤食,味肥美,令人不饥,补益体虚乏力,腰酸。久服还可轻身辟谷。

波罗蜜

【释名】[时珍说]波罗蜜,梵语,因果味甘,故用此名。

【集解】 [时珍说]生长在岭南、滇南等地。树高五六丈,形似冬青而更加黑润。叶极光净,冬夏均不凋枯。树身长至斗大时才结果,不用开花果实出自枝间,多的有十几枚,少的五六枚,大如冬瓜,外有厚皮裹着,像栗球,有软刺。五六月成熟时每颗重达五六斤。剥去外层皮壳,里面的肉重叠如橘瓣,吃来甘甜如蜜,香气四溢。一果有数百核,核大如枣。核仁如粟黄,煮炒食更佳。

【气味】 甘、香、微酸,平,无毒。

【主治】 止渴解烦,醒酒益气,令人悦泽。

核中仁 【主治】 补中益气,令人不饥,身体轻健。

无花果

【释名】亦称映日果、优昙钵、阿驵。

【集解】 [时珍说]生长在扬州及云南,今吴、楚、闽、越等地也有,有人折枝插栽而成。枝叶如枇杷叶,三月长叶如花构叶。五月间不开花而结果实,果实出自枝间,状似木馒头,里面虚松柔软,采来后用盐渍,压扁,晒干后当果品食。成熟时果实呈紫色,果肉软烂,味甜如柿子,无核。《方舆志》载,广西的优昙钵不需开花便结果,状如枇杷。《酉阳杂俎》载,阿驵出自波斯,拂林人将此树称为底珍树。高丈余,枝叶繁茂,有分丫如蓖麻,无花而实,色红类似椑柿,一月而熟,味亦如柿。这两种指的都是无花果。

无花果

实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开胃,止泄利。治各种痔、咽喉痛。

叶 【气味】 甘、微辛,平,有小毒。

【主治】 治痔疮肿痛,煎汤频熏洗患处。

[附录] 文光果 出自景州。状如无花果,味如栗子,五月成熟。

天仙果 出自四川。树高八九尺,叶似荔枝略小,无花结果,果子似樱桃,累累缀于枝间。六七月成熟,味极甜美。宋祁《方物赞》载,无花果有很多分枝,无花结果,闲时咀嚼,味甜似蜜。

古度子 出自两广各州。树叶如栗,无花结果,枝间生子,大如石榴及山楂,色红,味酸,煮后可做粽食。若数日不煮,则化作飞蚁。

马槟榔

【释名】亦称马金囊、马金南、紫槟榔。

【集解】[时珍说]生长在滇南的金齿、沅江等少数民族地区,蔓生。结果大如葡萄,紫色味甘。果内有核,颇似大风子而壳薄。核内有仁,也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