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十五卷 介部(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肉 【气味】有毒。[颂说]食之令人昏塞。以黄芪、吴蓝煎汤服之,立解。

甲 【气味】有小毒。

【主治】 女子闭经。

鼋(yuán)

【释名】[时珍说]一种大鳖。甲虫中只有鼋体形最大,故字从元。

【集解】 [颂说]生长在南方的江湖中。大的周长有一二丈。南方人捕食它。它的肉有五种颜色,以白色居多。生命力极强,将它的肉剔净,口还能咬物不放。能捕捉鸟鸢。它的卵呈圆形,大如鸡、鸭蛋,每次产一二百枚。将其卵煮熟食用,蛋清不会凝固。[时珍说]鼋的形似鳖但比鳖大,背色青黄,头大颈部色黄,肠与头贯通。它以鳖为雌,卵生,所以说“鼋鸣鳖应”。《淮南子》载,烧鼋脂可以引诱鳖出现,这是气类相感应的缘故。张鼎说,用它的脂来磨铁器,能使铁器光滑明亮,防止生锈。

甲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炙黄后用酒浸,能治慢性淋巴结核,恶疮痔瘘、风顽疹瘙。痒及五脏邪气。解百虫毒,去百药毒,续筋骨。治妇人血热。

肉 【气味】 甘,平,微毒。

【主治】 除湿气、邪气及多种虫疟。有补益作用。

脂 【主治】 风癣及恶疮。

胆 【气味】 苦,寒,有毒。

【主治】 咽喉肿痛,用生姜、薄荷汁化服用少许,取吐即愈。

【释名】又称螃蟹、郭索、横行介士、无肠公子。雌名博带。

【集解】 [颂说]江河湖泽到处都有。现在人们把它当作美味佳肴。甲壳宽大且多黄色的称为蟙,生长在南海中,它的前脚很锋利,夹断捕获物如割草一样。身扁体大,后脚宽的叫蝤蛑,南方人称它为拨棹子,后脚像棹。体形最小无毛的叫蟛螖。每年春末,人们用盐、酒、葱、椒腌好后再拿到市场上去卖。[时珍说]蟹是横行的甲虫,外刚内柔,像离卦,骨眼蜩腹,脑袋像“矩”,足像“鲎”,它有两只前爪,八只脚,都十分锋利,其外壳坚硬刚脆,上面有十二星点。雄蟹脐长,雌蟹脐圆。腹中的蟹黄随季节而盈亏。蟹性躁,引声喷沫,至死才止。生长在流水中的,色黄而带腥味;生长在死水中的,色黑红而有香气。霜前的蟹有毒,霜后即将冬蛰的味美。蟛蜞比蟛骨大,且生长在池塘田角,故有毒,食后可令人呕吐。形态像蟛蜞而生长在沙穴中,见人便躲的是沙狗,不能食。像蟛蜞而生长在海中,随潮而出穴窥视的是望潮,可以食。两只前脚极小如石的是蚌江,不能食。生长在溪涧石穴中,体积小而甲壳坚硬、呈赤色的是石蟹,山里人爱食。另外,海中有红蟹,体积大而颜色红。还有一种能飞的飞蟹。善苑国有百足之蟹。海中有大蟹如铜钱,而腹下又有小蟹如榆荚的是蟹奴。寄生在蚌腹的是蛎奴,又叫寄居蟹。皆不可食。腹中有虫如小木鳖子而色白的蟹,不能吃,否则容易引发各种风症。[宗奭说]在八、九月蟹出穴望水时,一见其出水便捡拾,夜晚则可以持火照明捕捉,这时的蟹丰满肥厚。

【修治】 [时珍说]凡将蟹生烹,盐藏糟收,酒浸或酱汁浸,均为佳品。但久放容易枯槁沙蚀,见灯光也易枯槁,遇椒则容易腐烂。得白芷则蟹黄不散,同葱及五味子煮食则颜色不变。

蟹【气味】 咸,寒,有小毒。

【主治】 治胸中邪气、热结作痛、口眼歪斜、面部浮肿。还能养精益气,解漆毒。产后腹痛血不下的,同酒食。筋伤骨折的,生捣后炒烂贴于患处。小儿囟门不合,将蟹的前脚同白及末捣后涂用,直到合为止。能治疟疾、黄疸。将汁滴入耳中,治耳聋,且能解药物及鳝鱼的毒。

蝤蛑(yóu móu) 【气味】 咸,寒,无毒。

【主治】 能解热。煮食,治小儿腹部肿块。

蟛蜞(péng qí) 【气味】 咸,冷,有毒。

【主治】 取其脂膏,可治湿癣疽疮。

石蟹【主治】 将它捣烂后擦疽疮,立愈。

蟹爪 【主治】 主破胞堕胎,下死胎,辟邪气。

壳 【主治】 烧存性,蜜调,可涂冻疮及蜂咬伤。酒送服可治疗妇女产后腹痛,非经期阴道流血。能消积。

盐蟹汁【主治】 含一满口,慢慢咽下,可治咽喉肿痛。

【发明】 [慎微说]蟹只能寄生在蛇、鳝的洞穴中。所以吃鳝中毒的人,吃蟹即解,这是物性相畏的道理。沈括《梦溪笔谈》载,关中无蟹,当地人觉得它的形状很奇怪,便收干的来辟疟疾。[时珍说]各种蟹的性都冷,也没什么毒,做菜肴极佳。爱吃蟹的人每顿吃十余只,而且荤膻相杂,饮食过量而伤肠胃,导致腹泻呕吐,这也是必然的,却将过错归咎于蟹,蟹又有什么错呢?《夷坚志》载,襄阳有一盗贼,被生漆涂两眼后,看不见东西。有一个农村老头看见了,便让人找来石蟹,捣碎滤汁点眼,则生漆随汁流出而疮口愈合。

鲎(hòu)鱼

【集解】 [藏器说]生长于南海。不论大小总是雄雌相随。雌的没有眼睛,只有和雄的在一起才能生存。雄的一死,雌的也随即死去。[时珍说]鲎鱼形似惠文帽或熨斗,宽一尺有余。其甲壳晶莹滑利,色青黑,背如鏊,平坦且中间稍凸起,眼睛长在背上,嘴巴在腹下,头像蜣螂。它有十二只脚,像蟹一样长在腹部的两侧,长者五六寸。其尾巴有一二尺长,上有三条棕色的隆起带。背上有七八寸高像角一样的骨头,像石珊瑚。每次过海,都是背靠背,乘风而游。它的血是绿色的。腹内有像黍米一样的子,可用来做醯酱。尾部有如粟米的珠。爬行时,雌的常背着雄的,失去雌的,雄的就不能动了。所以渔人只要能捉到雌的,就一定能得到雄的。雄的小而雌的大。将它们放入水中,雄浮雌沉。因此,东南沿海的人在举办婚礼之时常常用它。鲎鱼喜欢藏伏在沙土上,亦能飞跃。它的皮壳很坚硬,可用来做帽子,也可以屈折成杓,放入香中助香气,但烧它的脂会招来老鼠。它生性畏蚊,被蚊虫叮咬后即死。又惧怕光线,被光线一射也会死,可它常常出来晒太阳,竟也安然无恙。南方人用它的肉做酱。小的鲎鱼有毒,不能吃。

肉 【气味】 辛、咸,平,有微毒。

【主治】 治痔疮,且能杀虫。

尾【主治】 烧焦研末,治便血、白带过多、产后痢。

胆 【主治】 治大风癞疾,杀虫。

壳【主治】 治积年咳嗽。

介之二 蚌蛤

牡蛎、蚌、马刀、蚬、珍珠、石决明、海蛤、文蛤、蛤蜊、魁蛤、紫贝、淡菜、海螺、田螺、蜗螺

牡蛎

【释名】又称牡蛤、蛎蛤、古贲。[时珍说]它属于蛤蚌类动物。有胎生和卵生两种。只有雄的没有雌的,绝无仅有,故得此名。之所以叫蛎,是说它粗大。

【集解】 [颂说]如今海边都有,尤以东海、南海为多,都附着在石头上。像房子一样相连,称为蛎房。刚生长时只有拳头大,逐渐向四面生长,直到一两丈长,漫布于岩石之上,形状像山,俗称蠔山。它身体有二房,每个房内有一块肉,大房似马蹄,小房像人的手指头。每次涨潮房门都打开,若有小虫进入,则合上房门,以此充饥。渔民得到它后,凿开它的小房,并用烈火烧,挑出房中的肉当食品吃,味道鲜美而且益人,所以把它当作很珍贵的海味。

肉【气味】 甘,温,无毒。

【主治】 煮食,可治虚损,且能调中,解丹毒及妇人血气。拌以姜、醋生吃,可治丹毒,酒后烦热,止渴。炙食还能美容。

壳 【气味】 咸,平、微寒,无毒。

【主治】 治伤寒、寒热、温疟、风疟,消惊恚怒气,除急性或慢性淋巴结核、女子白带含血。长期服用能壮筋骨,辟邪,延年益寿。除去留在骨节和营卫之间的结热、虚热、心中烦满疼痛气结。能止汗止渴,除瘀血,治泄精,充实大小肠,止大小便频繁。还可治咽喉肿痛、咳嗽胸胁下结块发热。做成粉擦身可止大人、小孩盗汗。治阴虚盗汗还可与麻黄根、蛇床子、干姜为粉。能补肾安神去烦热,治男子虚劳、小儿惊痫。还可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治疝瘕积块,甲状腺肿大。

牡蛎

煅牡蛎〔主治〕伤寒寒热、温疟、风疟,消惊恚怒气,除急性或慢性淋巴结核、女子白带含血。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治疝瘕积块,治甲状腺肿大。

蚌(bàng)

【集解】[时珍说]蚌的品种有很多。如今江河湖泊到处都有。其中尤以洞庭湖和江汉平原居多。大的蚌长约七寸,形似牡蛎;小的像石决明。肉可供食用,壳可制成粉末。当地人印成锭出售,称为蚌粉,古人称为蜃灰,用来装饰墙壁和封墓穴,就像今天用的石灰。

肉【气味】 甘、咸,冷,无毒。

【主治】 能除热止渴,解酒毒,清肝热,明目除湿。能治妇女劳损下血、白带过多、痔瘘,解丹石毒。放入黄连末取汁,点眼,可治耳眼红肿、视物不明。

蚌粉【气味】 咸,寒,无毒。

【主治】 能治各种疳痰,止痢及呕吐呃逆。

【附方】 1.痰饮咳嗽。将蛤粉在新瓦上炒红,加青黛少许,每服二钱,淡齑水,滴入麻油数点调服。2.反胃吐食。蚌粉二钱,和生姜汁一碗捣匀,米醋调服。3.痰疽赤肿。用蚌粉调醋涂擦,药干即换。4.雀目、夜盲。用蚌粉三钱,研末,水飞过,放入一片切开的猪肝中,固定。以第二道淘米水煮至七分熟。另取蚌粉蘸食,以汁送下,一天一次。5.脚指甲湿烂。用蚌粉干擦。效果极佳。

马刀

【释名】亦称马蛤、齐蛤、单姥。

【集解】 [韩保升说]原生长于江河湖泊中,是细长的小蚌。长三四寸,宽五六分,形如刀。[颂说]现今到处都有,泥沙中也较多见,渔人捕而做食。

肉 【气味】 甘,冷,无毒。

【主治】 主明目除热,止渴,解酒毒,治疗妇人劳损下血,功用大抵与蚌相同。

壳 【气味】 辛,微寒,有毒。

【主治】 主妇人非经期阴道流血、寒热,破石淋,杀禽兽、贼鼠。除五脏间郁热,止烦满,补中,可去四肢冰冷通利关节,能祛痰,消甲状腺肿大,治痔疬瘿瘤。

马刀

蚬(xiǎn)

【释名】 又称扁螺。

【集解】 [藏器说]到处都有。色黑,体小如蚌。能预测风雨的到来,能飞动。[时珍说]现在苏州东北的阳城盛产蚬。

肉【气味】 甘、咸,冷,无毒。

【主治】 能治流行病,开胃。解丹石毒及疔疮,除湿气,通乳汁,糟腌煮食都很好。将生肉浸过取汁,可洗疔疮。能除暴热,明目,通利小便,下热气脚气湿毒,解酒毒,目黄。浸汁服,能治消渴。

壳 【气味】 咸,温,无毒。

【主治】 止痢,治阴疮及遗精泄精、反胃。烧灰服,治反胃吐食,能化痰止呕,除心胸痰水。治吞酸心胸及暴嗽。烧灰,可涂一切湿疮。

珍珠

【释名】 又称真珠、蚌珠。

【集解】 [李殉说]出自南海,产自石决明。[时珍说]《南越志》载,珠有九品:以五分至一寸八九分者为大品,光彩好;一边小平似覆釜者,名挡珠;次则走珠、滑珠等品。它的母珠小而不孕,称为珠胎。中秋没有月亮,蚌就没有珠胎。左思说“蚌蛤珠胎,与月亏全”,就是指这个。

【气味】 咸、甘,寒,无毒。

【主治】 主镇心。点目,去翳膜。涂面,让人皮肤光泽颜色好。涂手足,去皮肤逆胪。棉裹塞耳,主治耳聋。磨翳坠痰。除面,止泄。和知母,可疗烦热消渴。主难产,下死胎衣。

珍珠母〔主治〕主镇心。去翳膜。主治耳聋。止泄。疗烦热消渴。主难产,下死胎胞衣。

【附方】 1.安神。用如豆大一团珍珠末。蜂蜜调服。一天服三次。2.妇女难产。用珍珠末一两,酒送服。3.胞衣不下。用珍珠一两,研末,苦酒送服。4.子死腹中。用珍珠末二两,酒送服,即下。5.痘疮疔毒。用豌豆四至九粒烧存性、头发灰三分、珍珠十四粒炒研末,一起和油胭脂同捣成膏。先将疮疔挑破,挤去恶血。取膏少许点上,疮变红活。此方叫作“四圣丹”。6.肝虚目暗。用珍珠末一两、白蜜二合、鲤鱼胆二枚,和匀,煎过,滤汁频点眼。亦可治青盲眼。7.目生顽翳。用珍珠一两、地榆二两,加水二大碗煎干。取珍珠放醋中浸五日,热水淘去醋气,研细末。每取少许点眼,以愈为度。8.小儿中风(手足拘挛)。用珍珠末(水飞过)一两,石膏末一钱,和匀,每取一钱,加水七分煎至四分,温服。一天服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