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正文 第20章 历史需要细看 (2)(1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第五章 历史需要细看 (2)

汉代的选举制度,历史上称之谓“乡举里选”。另一种是定期的选举。汉代一向有诏令地方察举孝子廉吏的,但地方政府有时并不注意这件事,应选人也不踊跃。汉武帝时,曾下了一次诏书说:你们偌大一个郡,若说竟没有一个孝子一个廉吏可以察举到朝廷,那太说不过去。地方长官的职责,不仅在管理行政,还该替国家物色人才;若一年之内,连一个孝子一个廉吏都选不出,可见是没有尽到长官的责任。不举孝子廉吏的地方长官就要接受处罚,这一来,就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有定期的选举。无论如何,每郡每年都要举出一个两个孝子廉吏来塞责。

汉代有一百多个郡,每年至少有两百多孝廉举上朝廷。这些人到了朝廷,不能像贤良般很快有好的位置,大都还是安插在皇宫里做一个郎官。这样一来,一个太学生如果考试成了乙等,分发到地方政府充当吏属之后,他还有希望被察举到皇宫里做一个郎。待他在郎署上几年班,再分发出去。自从武帝以后,一年一举的郡国孝廉逐渐成形了。

钱穆专门为此算了一笔账:每年全国各地有两百多个孝廉进入郎署,十年就有两千个。从前皇宫里的郎官侍卫一共也只有二千左右。二三十年后,皇宫里的郎官,就全都变成郡国孝廉,而那些郡国孝廉又多半是由太学毕业生补吏出身的。慢慢皇帝的侍卫集团,无形中就全变成太学毕业的青年知识分子了。于是从武帝以后,汉代的做官人渐渐都是读书人。待分发任用的人才太多,那些无定期选举、特殊选举就搁下了,到了东汉,仕途只有孝廉察举的一条路。

一开始察举分区进行,后来变成按照户口数比例分配。满二十万户的郡得察举一孝廉,孝廉成为一个参政资格的名称,原来孝子廉吏的原义便不再了。由郡国察举之后,中央再加上一番考试。这一制度,将教育、行政实习、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融为一体。

历史注脚:

汉代不定期选举

汉代有一种是不定期的选举,譬如新皇帝即位,往往就希望全国各地选举人才到朝廷;或是碰着大的灾祸、瘟疫,表示上天责怪政府失职,也常下诏地方推举贤人,来向政府说话,或替国家做事。这种不定期选举出来的人,多半称为“贤良”。贤良选到了政府以后,回答政府提出的几个问题,这叫做“策问”。政府通过他们的回答来分别挑选任用。

士人政府

一个青年在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在地方行政上有了成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经过中央一番考试,才始正式入仕。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这一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钱穆称之为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

土地,从国有走向了私有

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如何,可以从其赋税制度来看。战国时孟子说“什一而税,王者之政”,孟子以为交十分之一的税已是很好了。但汉代税额规定“十五税一”。实际上只要纳一半,也就是三十税一。一百石谷子,只要纳三石多一点的税。荀悦的《前汉纪》里面甚至说当时百一之税的。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次。国疆土广,赋税再轻,供养一个政府也还是绰绰有余。然而汉代税制,有一个大毛病,就是对于土地政策采用自由主义。

政府只管按田收税,不管田地谁属,这样农民就私下买卖田地,自由买卖下的大地主,可以自由买进,也可以自由卖出。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有兼并,也才有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境况。人均占有土地和耕者有其田两种观念的冲突,使土地租税问题一直得不到妥适解决。

再说全国土地,也并非都是耕地。一座山,一带树林,一个大湖,在封建时代,自然是贵族的财产。耕地开放了,散给农民,而非耕地则成为不公开的禁地。一开始政府防止非法牟利,待后防不胜防,索性把禁地即山林池泽也逐渐开放了,征收入禁区的人所获几分之几的实物,这是关税商税的萌芽。

秦汉统一政府出现,将非耕地纳为王室所有。所以当时凡农田租入归诸大司农,充当政府公费。而山海池泽之税则属少府,专供皇帝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