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正文 第24章 历史需要细看 (6)(1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第五章 历史需要细看 (6)

唐朝时候,皇帝朝见文武百官散朝后,门下省的谏官们便要参与皇帝和宰相的讨论。钱穆说,这是因为宰相有时候有不便同皇帝直接讲的话,可让这些小官讲出来。万一皇帝生气,也无法直接对宰相。谏官讲的对固然好,讲错了也无妨大体。人微言轻,阶位不高,顾虑也就少一些。有他们随从在宰相身旁,宰相可免同皇帝直接冲突,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技术问题。

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谏官的职责是专门谏诤皇帝的过失,有同于御史大夫监察政府百官,谏官只盯着皇帝就行了。若把谏官也看作是监察官,则中国历史上的监察官可分为台、谏两种。

台是指的御史台,是天子的耳目,谏官则是宰相的唇舌。唐代的宰相手里已经没有御史监察权了,但谏诤权则仍在宰相手上。到宋代这一制度又变了。谏官不直接属于宰相了,也不准由宰相任用,于是台官谏官都成了皇帝的亲信了。

本来谏官是设来要求天子的,现在谏官脱离了门下省,不隶属于宰相。又是由皇帝所亲擢,于是谏官遂转成并不为紧盯着天子,反来过来束缚宰相。谏垣这种官署就成了与政府对立的势力。

谏官本是以言为职,讲错话转是不要紧,但是不讲话就是失职。这些谏官阶位低,权柄小,只是些清望之官。他们讲错话免了职,声望反而更高,更有升迁的机会。所以他们便和宰相唱反调,宰相说东,他们便说西,总爱对政府表示异见。以示自己尽职。这一来,谏垣就成了一个只发空论不负实责的反对机关。他们尽爱发表反对政府的言论,又没有章法约束。就像在野党反对执政党一样,凡事执政党的政策,他们总能说出个一二三点不好来,而政府不能老不理他们的意见。

范仲淹与王安石的变法失败,谏官有很大的“功劳”。宋神宗一意信任王安石,要他来变法,然而谏官与宰相互相对垒,势如水火。当时的谏官,不像现代西方的所谓反对党,是分散的,孤立的。他们的立场,好像是专在主持公议,并非为反对政府。在道义的立场上,比近代西方的反对党更有力。宰相不听他们的话,他们就辞职,辞职了名更大。另一人上来,还是依照前一人的主张,继续反对。

从宋代始,便有了这种清议的风气。谏官台官渐渐变成不分。台官监察的对象是政府,谏官诤议的对象还是政府,而把皇帝放在一旁,变成没人管。做宰相的既要对付皇帝,又要对付台谏,可以说是难以施展拳脚的。到后来,谏官锋芒太凶,闹得太意气,成了无聊的攻讦,社会和政府中人都讨厌谏垣,不予理会,谏官才失势。但是权相奸臣又从此出了头。

直到现在,给政府提意见仍旧是政治上的一个技术问题。用得太多则会引起内部矛盾,用得太少又会影响参政积极性。如何把握好这项技术,很多人还是愿意从唐太宗的贞观盛世中找答案。

历史注脚:

历史上的谏官

谏官在汉属九卿中的光禄勋,隶属于宰相。到唐代,谏官属于门下省,和给事中同属一机关,如谏议大夫、拾遗、补阙之类都是,大诗人杜甫就做过拾遗。这些官,位不高权不大,但很受政府尊重。大多数都是年轻后进,有学问、有气节,政治资历又不深的人。他们可向皇帝讲话。“拾遗”、“补阙”、“司谏”、“正言”这些官名便可以看出他们的职责所在。

现代“谏官”——参事

国务院参事室有50个参事的编制,目前的参事数量是35位。1988年实行聘任制改革之后参事的年龄范围控制在60-75岁之间,5年一任。聘任的专家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并且有参政议政能力的,为经济建设服务。这35位参事按照研究领域被大致划分为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农业、公交、医药和教育、环保、水利发展7个组别,参事以个人名义,用直通车的方式直接向总理副总理提建议,不带任何偏见,不带部门利益,比较客观、可信、公正。国务院对参事有很高的礼遇。可以旁听人大政协会议和各部级会议,一般的公务员没有这项“待遇”。中秋春节等重大节日国办和统战部会召开招待会,也邀请参事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