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正文 第27章 历史需要细看 (9)(1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第五章 历史需要细看 (9)

如打满洲,依照制度要全国平均调兵。但是对一个大国来说,从全国各地调几十万人集中到中央,早已是全国骚动。再实际一点来说,天南海北的人风俗习惯、语言面貌都是陌生的。国家的武库里面所藏的兵器衣装,也不知是那一年存贮的。铁也锈了,线也烂了。这也不能怪政府,哪有政府能经常隔三年两年要做几十万军装摆在库里让它霉烂呢。就算是今天的美国,也是到不得已才努力制造军用飞机的。如果没有苏联大敌在前,也不会大力发展军工业。霉烂的军装分发兵众,胖子穿着紧,瘦子穿着肥,大家想调换一套称身的,也不容易,大多数是勉强马虎穿上身。

临出发,军队照例要先祭旗,祭旗的典礼,要杀一条牛,据说明代那时,连条牛都杀不死。因武库的刀太久了,又锈又钝。祭旗杀牛用的刀都是如此,几十万士兵手里拿得就可想而知了。

再看对手满洲人,他们生活在气候寒冷的北方,身上的穿戴都格外不同。戴的帽子两边可以到颌下,只露两只眼一张嘴。民国时候的马褂与长袍,也是当时满洲的军装。为了骑马方便,长袍两面开袴,骑上马,还可把里襟搭过来盖着两条腿。他们的马蹄袖,正好保护伸出的手指。而中国内地的服装,骑上马,膝盖手都露出来了,冻得没办法。而且有些是云南人,有些是广东人,有生以来也没见过冰和雪。骤然调到北京,穿上那些不称身的旧军装,再调到关外,大风一刮,精神惨沮,还说什么打仗?当时一个叫杜松的军官,就是因为帽子锈了,被满洲兵一箭射死的,总兵官尚且如此,士兵更不用说。

当时徐光启在南方,专门为此事上奏,表示要从头练新兵,每个兵都该量着尺寸作军衣,又要适合着东北关外的气候。刀枪武器也该配合各人的气力做新的。他的计划政府也赞成,但户部拿不出钱,就没能照办。

军装武器在武库里安详地度过了三百年,全国农民也都习惯了安静和平地过活,生平没有见兵革。一旦边境出了祸事,这些百姓便要千里迢迢跑到关外去打仗,而军装武器就是军队的生命,物质条件配不上,单靠精神,很难持久。几百年的太平消耗了明国的武力,突然出来一个满清,抵不住也不足为怪。这种情况,不能归罪到我们的传统文化头上。

历史注脚:

徐光启

徐光启最大的贡献主要是在天文学上,他主持历法的修订和《崇祯历书》的编译。在中国古代,农历是关系到国家生产的大事,历代王朝都很重视。中国古代的历法准确的程度是比较高的,但到了明末,却不如西方了。明王朝长期执行不准私下学习天文,严禁民间研制历法的政策,导致了我国历法进步的缓慢。成化年间开始,陆续有人建议修改历法。万历三十八年十一月日食,司天监再次预报错误,政府才开始修订历法。

戚继光抗倭

十四世纪初叶,一些日本南朝的封建主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进行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称之为“倭寇”,沿海居民深受其害。明初筑海上16 城,籍民为兵,以防倭寇,取得了一些成效。嘉靖时倭寇又猖獗起来,抗倭名将戚继光成为改变这种情况的关键人物。戚继光是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负责山东御倭兵事。他亲赴“俗称慓悍”的义乌招摹农民和矿工,组织训练一支 3000 多人的新军。治军有方,教育将士要杀贼保民,排演自己创制的鸳鸯阵,被誉为“戚家军”。

嘉靖四十年,他率军在龙山大败倭寇。继之在台州地区 9 战皆捷,扫平浙东。次年率 6000 精兵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的老巢。嘉靖四十二年再援福建,升总兵官,与刘显、俞大猷分三路进攻平海卫,“斩级二千二百”。次年春,相继败倭于仙游城下,福建倭患遂平。嘉靖四十四年又与俞大猷会师,歼灭广东的倭寇,东南沿海倭患才完全解除。

五 真正的独裁的满清时代

私心的部族政权

钱穆在评价历代政治得失时,对汉、唐、宋、明都抱有他所说的“温情”,也对前贤往圣心怀敬意。但是提到清朝,突然变得“横眉冷对”,将最重的批评都用在了清一朝上。这样的角度在今天看来,不符合我们现在提倡的多民族国家大团结的宗旨,但是他身在战乱年代,有这样的看法并自圆其说,我们也当同样用心理解他那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