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正文 第27章 历史需要细看 (9)(2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首先,钱穆拒绝承认清朝有政治制度。因为“制度是出之于公利,在公益下形成的一些度量分寸。而法术则出于私心,因此没有一定恰好的节限。”虽然他也承认,要建立一项绝对大公无私的制度,不仅古代历史未有,将来这希望也还远。不过公私之间该有分量的轻重。

钱穆说,论汉代,西汉可说是制度,东汉则多半出于光武的私心。论唐代,确实可说在建立制度,而宋代则有许多只算是一种法术。明代,有许多只能说它是一些事,不能说它是一些制。尤其是清代,可说全没有制度。它所有的制度,都是根据着明代,而在明代的制度里,再加上他们许多的私心。这种私心,可说是一种“部族政权”的私心。

从中国历史来说,皇帝个人并不能掌握政权,从汉代到明代初,宰相一直起着调节皇权的作用。到明代废了宰相以后,皇帝在政府的权力大大提升,但也并不是在当时政治制度里,整个主权都在皇帝,中国皇帝没有讲过“朕即国家”这句话,即是明清两代的皇帝也都不敢讲。单只是皇帝代替了宰相,那仍是制度上的改变,不是理论上的翻新。

到了清朝的部族政权,君王开始用另一批人来代替读书人,而这一批人的选拔标准,就是出身。元代的蒙古人与清代的满洲人成了当时政权的实际掌握人。表面上来说,清代也有读书人,如有名的纪晓岚。但这是中国传统的政治理论,满洲人没有正式反对这种理论。他们只在此理论之下,另用一种法术,将满洲部族凌驾于中国读书人之上。“若说他们是专制,则该是部族专制,而仍非皇帝专制。”

钱穆的这番话虽然严厉,但也不无道理。清人入关之后,最初的措施就是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强令被征服的汉人一律改变发式、更换服装,投降的明朝将士也必须剃发易服,作为臣服的标志。

然而,我们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而满族的男子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汉人的服装汉服以交领、右衽、无扣等为主要特色,满装的主要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等。

清军于明崇祯十七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因引起汉人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公开废除此令。清兵进军江南后,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便发生了嘉定三屠事件。此起彼伏的斗争历经几十年,最终结果是满族封建统治者取得胜利,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

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号召民众剪去辫子时,仍然有许多人不愿意剪,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剪去辫子后被官府杀头,可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易服”政策对汉族影响极深。当时的陈名夏曾说过:“免剃头复衣冠,天下即可太平”。然而不久他就因为说了这句话而被满门抄斩了。清朝的文字狱就更是猖狂了,因为一字而全家被杀者,不在少数。这样的政治,实在是另人毛骨悚然。

历史注脚:

部族政权

清代被钱穆称为部族政权,就是指把政权掌握在某一个部族的手里。如蒙古人满洲人跑进中国,不是元清两代皇帝个人能掌握整个政权的。在他们的身后,是蒙古满洲全体部族在拥护这个政权。在清朝时设立的满蒙八旗,就是对这两族人的特殊保护。

剃发与留头

张春曾经是四万明军的统帅,在大凌河之战中被后金俘虏。皇太极对劝降很有一套,后来的明将祖大寿、洪承畴这样的大腕都是他劝过来的,对付张春应该有富余。被俘当晚,皇太极就派人送来了佳肴美酒,但为张春拒绝。此后,张春开始绝食,但求一死。三天之后,皇太极出马,亲自给他赐食,张春不知道是被感动还是实在太饿,开始吃饭,这就意味着他愿意效忠了。如果事情照这样发展下去,以张春的能力,他会是一个默默无闻效忠新主的明朝降将。但是张春虽然同意了投降,但是死活不肯剃发,皇太极无奈只好把他安顿在三官庙“恩养”。由于张春始终不愿剃发,最后死于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