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正文 第28章 历史需要细看 (10)(1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第五章 历史需要细看 (10)

钱穆批评政治上的秘密活动,这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一个政治体制都是秘密的,便很难保障公益,很可能被暗箱操作。而满清八旗非中原之人,如果他们只为自己着想,其他人就要遭殃,毕竟中国不止一个满族,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也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被清人统治却不被信任,难免会产生抵御心理。这样的感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历史注脚:

清代秘密政治

清代的军机处设于雍正时,又叫做南书房,只是一间小屋。最初皇帝为保持军事机密,有许多事不经内阁,直接由南书房军机处发出。后来就变成了习惯,政府实际重要政令,都在军机处,不再在内阁。军机处的军机大臣,是由内阁大臣里挑选出来的,这样皇帝可以不再到文华殿武英殿商量政事,只在军机处秘议。所以清代与明朝的情况相似,皇帝不出宫来办事,只在里面找几个私人商量。鉴于明代太监当权而招亡国之祸的覆辙,所以清朝不找太监,而向外面调大臣。

清代有无“尚方宝剑”

尚方是朝廷的一个部门,专门负责铸造君王的兵器等物,源于秦朝。可是尚方宝剑作为一个皇帝权威的象征还是朱元璋第一次开始的。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他也非常了解农民的疾苦,所以特别憎恨贪官污吏。他当了皇帝以后,在朝廷中设置了一个御史台,后来又改叫都察院,就是专门督查各地官员的机构。开始御史巡查的时候都是带着皇帝的书信,作为权威的象征,可是书信看起来难以代表王权。于是朱元璋就赐给出巡的御史宝剑,即尚方宝剑,以代表他的权威。关于清朝的影视剧中常说“尚方宝剑在此”,但其实尚方宝剑在清朝是没有的。

为满人而划的禁区

清代的地方官和明代一样,是没有什么权力的。而明代临时性的总督、巡抚,到了清代也成了常设官,总督、巡抚就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首长。这是一种军事统制。地方行政从县到府、而道、而省,已经四级。再到总督、巡抚,就变成为五级。真到军事时期,总督、巡抚仍不能作主,还要由中央另派经略大臣、参赞大臣之类,总之,清代地方还不如明了。

我们所共知的八旗兵是国家的武力主干,全国各军事要地,都派八旗兵驻防。下面的绿营,说是汉人的军队,实际上率领绿营的将领都是满洲人。这两种军队,饷给是显分高下的。各省总督、巡抚,差不多在原则上也只用满洲人。汉人做到总督、巡抚封疆大吏的,是极少数。至于汉人带满洲兵做大将军的,二百多年间,只有一个岳钟麟。到了太平天国造反的时候,才不得已用了曾国藩、左中棠、李鸿章,替满洲人再造中兴,从此封疆大吏,才大部分转到汉人手里。但是到甲午战争失败前后,封疆大吏,又都启用满洲人。钱穆说清代政治,完全是部族的军事统治。

从上面这两个方面来看,清朝的臣民是不平等的,八旗子弟要高出汉人很多。但要说最不平等的,还是满族人划出的禁区。

清朝统治者修筑的标示禁区的柳条篱笆,被称作“柳条边”,又称“柳墙”、“条子边”。清初,大量汉族人到东北垦荒谋生,为了禁止汉人及其他民族迁入满族住地,封禁人参、貂皮、珍珠、鹿茸等名贵特产产地,保护满族人的特权、防止满族汉化,顺治至康熙初年,修筑了两道柳条边。一道长950余千米,称“盛京边墙”,也叫“老边”;另一道长345千米,因修筑时间晚,故称“新边”。

柳条边由边墙、边门、敌台、路台等组成。边墙有两种形式,即壕沟之后设两道土墙和两道壕沟之间夹一道土墙。墙上植有柳条,边门与一般城门相仿。敌台、路台仿明代建筑,间隔几里至十几里不等,沿线有驻军把守。到乾隆年间,柳条边已形同虚设,逐渐废弛。柳条边的遗迹,今只有少数地方,如辽宁义县附近的清河边门遗址的痕迹可见。

清政府把关东三省划成禁地,不许汉人出关。满洲人本是吉林长白山外松花江畔很小的一个部族,满洲并不就是东三省。辽河东西两岸,秦以前就一直在中央政府的统治之下。战国时代属于燕。秦始皇筑万里长城,东边直到大同江。清代奉天一省,两千年来也一直在中央的控制中。但是道了清代,统治者却把它划出去做为满洲人的禁地,不许汉人出关。直到光绪末年,河北、山东人才可以出关开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