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正文 第31章 老故事,新想法 (3)(3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像这样的生活,处处尽是艺术,尽是文学。单纯、淡泊、和平、安静,让人在沉默中去体味,感受怡然自得。身处亭台楼阁之间,可以自遣自适。日常家庭生活的文学艺术化,在宋以后,已不是贵族生活才如此,而是一般的平民生活,大体都能向此上进。

钱穆的这种分析,有一定的理想成分在其中,但是从历史记载来看,宋代的平民“追星”的风气却是不亚于今天,而他们所追的明星,正是如苏东坡、司马光这样的大文学家、艺术家。

据史料记载。苏东坡在当时就极受欢迎。他写得一笔好字,人人都喜欢向他讨墨宝收藏。直到今天,苏东坡随手写的题跋,还存有六百多件。据说有一回,苏东坡的帽子被风吹歪了,他走在街上浑然不觉。被行人看到后,大家竞相将帽子斜戴,效仿大文豪。而司马光在当时也很有声望,除了他六岁砸缸那件事,人们还知道他是一个能吃苦写书的人。有一次,司马光去拜访一个朋友。那个朋友的四邻街坊听说司马光要来,都争着要进门一睹大家的风采。结果,那位朋友的房梁都被挤坏了。

民间追星的风气,也可以看作是大家对风雅的积极追求。所谓上行下效,宋代也出了一个两千年三百多位皇帝当中最赋艺术气质、最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皇帝,那就是宋徽宗赵佶。

沉溺于艺术当中寻找人生的乐趣和意境,也与中国对道德的注重有关。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九伦十义,这些在蒙学《三字经》当中就已经出现。而在《三字经》出现之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也已经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思想,讲忠孝、仁义、廉耻、节操,这些好像一条条的道德绳子,把每个人缚得紧紧的。中国人的人生可说是道德的人生。

正因中国社会偏重道德这一面,诗文字画就成了平衡这种道德束缚。“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一般文学艺术,使你能暂时抛开一切责任,重回到幽闲的心情,好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情景,安闲从容地在欣赏着大自然。中国的艺术、文学,和中国的道德人生调和起来,便代替了宗教的作用。

《中庸》上曾说:“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西方的现代文明,主要在科学上,但他们的科学只求尽物性。中国自春秋战国到汉、唐、宋、明各代,可说是注重求尽人之性。钱穆说中国文化是艺术性的,而西方则是科学性的。就连中医,也偏艺术性,从人身生理学上发明演进。而西方医学,则从人体物理学上发明演进。

我们的四大发明,都侧重在艺术上的运用,火药用作烟花,造纸印刷用以传承诗文,指南针用作研究阴阳五行,艺术最终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说到底,我们还是讲求享受现实的人生的,这就是我们的信仰。

历史注脚:

艺术之宋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大力倡导文治而抑制武功,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教的风气,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也颇有人在。

四君子

明代画家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梅兰竹菊从此被称为“四君”,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文人高士,常借梅、兰、竹、菊来表现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为自己品德的鉴戒,到宋代更为盛行。四君子的图像多以窗花、屏风、扇叶、彩绘等形式出现,各种形式的四君子图案纹样,一直流传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