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九卷菜部1(1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第九卷菜部1

[李时珍说草木中凡是可吃的都叫菜。有韭、薤、葵、葱、藿五类。《素问》说,五谷为养,五菜为充。所以,五菜可以辅佐谷气,疏通壅塞。古时候人们发现了谷物,把它们种植在庭院里,以备荒年。我国初周定王《图草木》中记载,可救济生命的草木有四百余种,被尊为《救荒本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也因五味而伤。若五味调和,则通脏腑,流气血,柔筋正骨,密实腠理,生命便可以长久。菜之于人,补益非小,但五气的良毒各不相同,五味食入后所去的脏腑又有偏胜,民生日用却少有知道。所以搜可吃的草,凡一百零五种为菜部。

【释名】又叫草钟乳、起阳草。[颂说许慎《说文解字》中说,韭字很像其叶生长的形状。只要种一次便长期生长,所以称为韭。一年可割三四次,只要不伤到根,到冬天用土盖起来,春天来临又开始生长。

【集解】[时珍说韭菜,丛生,叶茂盛,韭叶颜色青翠。韭菜可以分根栽种,也可以撒子种植。叶子长到三寸长时就可以收割,如果要收种子就只割一次。八月份开一丛丛的花,收取后腌藏作为菜,叫做长生韭。说的是割后又能长,久久不衰。九月份收种子,其种子呈黑色,形状扁平,需放在通风的地方阴干,不要放在潮湿的地方。北方人到冬天就把它的根移到地窖中,用马屎盖着,如果气温暖和就能生长。其叶可高达一尺左右,如果不见阳光,则韭叶色,称为韭黄,富豪人家都将其列为佳肴。韭菜作为菜,可生吃或熟吃,可以腌制或贮藏,是最有益于身体的一种蔬菜。郑玄说:政治清明则物性由阴转阳,所以说葱变成韭菜可证明葱性冷而韭菜性温。

【气味】味辛、微酸涩,性温,无毒。

【主治】主归心,安抚五脏六腑,除胃中烦热,对病人有益,可以长期吃。和鲫鱼一同煮食,可治急性痢疾。根叶煮食,可以使肺气充沛,补虚益阳,,令人能食,止腹中冷痛。捣汁服,可治胸部痉痛。还可解各种药物的毒性,治疗狂犬咬伤,毒蛇、蝎子、毒虫咬伤,捣烂后,局部外敷,解其毒性。煮食,归肾壮阳,止泄精,温暖腰部膝部,炸熟,以盐、醋调,空腹服十顿,治胸膈噎气。捣汁服,治胸痹刺痛,吐出胸中恶血。除心腹陈寒痼冷和腹部包块,可治吐血咳血、鼻血、尿血,及妇女月经失调,跌打损伤和呃噎病。将韭菜捣汁澄清,能消散胃内的淤血。

韭子〔主治〕主梦中遗精,便血。可暖和腰膝,驱除鬼气附身,补肝脏及命门,治小便频繁、遗尿,可治妇女白带量过多。将其研成末,拌入白糖可治腹泻;拌入红糖则可治腹泻便血。用陈米煮汤服下,有神效。

【附方】1.胸痹急痛(痛如锥刺,不能俯仰,自汗)。用生韭或根五斤,洗净捣汁服。2.阴阳易病(男子因房事不慎,引起阴部肿大,小腹绞痛,头重眼花)。用鼠屎十四粒、韭根一大把,同煮开,去渣,再煮开二次,温服,得汗即愈,无汗可再服一剂。3.伤寒劳复(指伤寒病后,身体未复原而性交,引起旧病复发)。治方同上。4.喘息欲绝。取韭汁一升饮下。5.盗汗。用韭根四十九根,加水二升煮成一升,一次服下。6.消渴。有韭苗或炒或做汤。日食三五两,可加酱,但不可加盐。吃至十斤即见效。过了清明节,不宜此方。7.痢疾。多吃韭菜,作汤,煮粥,炒吃都行。8.赤白带下。用韭根捣汁,加童便露一夜,空腹温服。9.疮癣。用大韭根炒存性。捣为末。调猪油涂搽。10.刀伤出血。用韭汁拌风化石灰,晒干,研为末,敷疮上。11.漆疮作痒。用韭叶捣烂敷上。12.耳出汁。用韭汁滴耳中,一天三次。13.食物中毒。用生韭汁服数升可解。

山韭

【释名】也称蒮、韱。

【集解】[颂说山中多有生长,但人们一般不认识。它的特性与家韭相同,但根是白的,叶子像灯心苗。[时珍说金幼孜《北征录》一书说:北方云台戍边的地方,多长有野韭菜和沙葱,人们采来吃的就是山韭。还有生长在水边的其叶像韭菜而比韭菜叶细长的野生韭菜,也可以吃。如此看来,野韭菜又有山韭和水韭两种,气味或许相差不大。

【气味】味咸涩,性寒,无毒。

【主治】主大小便频繁,除烦热,滋

【发明】[时珍说韭是补肾的菜,患肾病的人适宜吃。陈直《奉亲养老书》载,韭菜羹能治老人脾胃虚弱,饮食减退。用韭菜四两,鲫鱼肉五两,煮成羹,调入调料服下并少吃面食。每隔三五天煮一次,据说后魏孝文帝所种。味辛,性温,无毒。主治腹胀、腹泻和肠炎。有温暖中焦调补脾胃的作用。

和事草、鹿胎。

【集解】[保升说葱共有四种:冬葱也就是冻葱,夏衰冬盛,茎和叶非常柔软美丽,泰山以南,长江以北的地方多有种植;汉葱茎厚实坚硬,而味道很淡,一到冬天叶子便枯萎;胡葱的茎和叶子粗短,根似金灯;葱生长在山谷中。还有一种楼葱,和冬葱是一类的,也叫龙爪葱,每根茎上长出枝丫,像龙爪的形状。[时珍说冬葱又叫太官葱,因为它的茎柔软细弱而且有香味,可以过冬,适宜太官拿去上供。汉葱又叫木葱,因其形状很粗又很坚硬而得名。冬葱不结子。汉葱春末开花,成一丛丛的,花呈青白色。它结的子呈黑色,有皱纹,呈三瓣的形状。收取后阴干,不要放在潮湿的地方,可栽苗也可撒种。

葱茎白〔气味〕味辛,性平,无毒。〔主治〕煮汤,可治伤寒的寒热,消除中风后面部和眼睛浮肿。药性入手太阴肺经,能发汗;又入足阳明胃经,可治伤寒骨肉疼痛、咽喉麻痹肿痛不通,并可以安胎。使用于眼睛,可清睛明目,除肝脏中的邪气,通利中焦,调五脏,解各种药物的药毒,通大小肠,治疗腹泻引起的抽筋以及奔豚气、脚气、心腹绞痛,眼睛发花,心烦闷。另可通关节,止鼻孔流血,利大小便。治腹泻不止和便中带血。能达标和里,除去风湿,治全身疼痛麻木,治胆道蛔虫,能止住大人虚脱,腹痛难忍,及小孩肠绞痛,妇女妊娠期便血,还可以促使乳汁分泌,消散乳腺炎症和耳鸣症状。局部外敷可治狂犬咬伤,制止蚯蚓之毒。解一切鱼和肉的毒。〔发明〕生葱不能同蜂蜜一起吃,多食则对人体有害。

叶〔主治〕煨烂研碎,敷在外伤化脓的部位,加盐研成细末,敷在被毒蛇、毒虫咬伤的部位或箭伤的部位,有除毒作用。还可以治疗下肢水肿,利于滋养五脏,益精明目,发散黄疸病。

汁〔气味〕味辛,性温、滑,无毒。〔主治〕喝葱汁可治便血,可解藜芦和桂皮之毒。又可以散淤血,止流血、疼痛及头痛耳聋。能将玉溶化为水,也能溶解五种石头,是仙方常用的方法。

须〔主治〕主通气,治饮食过饱和房事过度,治血渗入大肠、大便带血、痢疾和痔疮。将葱须研成末,每次服二钱,用温酒送下。

花〔主治〕心脾如刀割般的疼痛,同吴茱萸一起煎水服下,有效。

实〔气味〕味辛,性大温,无毒。〔主治〕使眼睛明亮,补中气不足,能温中益精,养肺,养发。

【附方】1.感冒风寒。用葱白一把、淡豆豉半合,泡汤服,取汗。2.伤寒头痛。用连须葱白半斤、生姜二两,水煮,温服。3.风湿身痛。用生葱捣烂,加香油几点,水煎,调川芎、郁金末各一钱服。引吐为好。4.动胎。有葱白煮浓汁饮下,胎未死即安稳,胎已死即产出。无效再服。药中加川芎亦可。5.脱阳危症(大吐大泄之后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或在性交后小腹肾痛,外阴退缩,冷汗厥逆)。先以葱白炒热熨脐,后以葱白三七根捣烂,酒煮灌服,阳气即回。6.突然心痛,牙关紧闭。用老葱白五根,去皮须,捣成膏,以匙送入喉中,再灌入麻油四两,但得下咽即可渐愈。7.霍乱烦躁。用葱白二十根、大枣二十枚,水三升煎成二升,分次服。8.蛔虫引起心痛。用葱茎白二寸、铅粉二钱,捣成丸服下即愈。葱能通气粉能杀虫。9.小便闭胀。用葱白三斤,锉细,炒过,分包两个布袋中,交替熨小腹,气透即通。10.大小便闭。用葱白捣烂,调醋封小腹上,同时在封药处灸七壮。11.肿毒尿闭,小便不通。用葱切,入麻油,煎至黑色,去葱取油,随时涂肿处。12.阴囊肿痛。用葱白、乳香捣涂,即时痛止肿消。又方:煨葱,加一点盐,捣成泥,涂肿处。13.小便溺血。用葱白一把、郁金一两,加水一升煎至二合,温服。一天服三次。14.肠痔有血。用葱白三斤煮汤熏洗,立效。15.痈疽肿硬。用米粉四两、葱白一两,同炒黑,研为末,调醋敷贴,药干即换,以肿消为度。16.刀伤淤血在腹中。用大葱白二十枚、麻子三升,捣碎,加水九升煮取一升半,一次服,吐出脓血即愈。如未痊愈,可再次服药。17.跌打损伤。用葱白连叶煨热,捣烂敷伤处。药冷即换。18.火焰丹毒。用生葱汁敷涂。19.喉中肿塞。气不通畅,用葱须阴干,研为末。每用二钱,加胆矾末一钱,和匀。取二三分入喉中。

【释名】又叫山葱。

【集解】[时珍说山葱生长在山谷中,茎细而叶大,吃起来比一般的山葱香,也就是野葱,山坡平地上都有生长。生长在沙地中的叫沙葱;生长在水泽地里的叫水葱。山葱开白花,结的果实像小葱头一样大。佛门出家人把山葱当作五种荤辛菜之一。

【气味】味辛,性微温,无毒。

【主治】能除邪气恶毒。长期食用可以强智益胆气,将山葱煮水浸泡或捣碎外敷局部。主治各种山中毒物刺伤,山中溪水的沙虱,及箭伤等毒。

子〔主治〕治泄精。

胡葱

【释名】也叫蒜葱、回回葱。[时珍说因为它的种子来自胡地,故名。

【集解】[志说形状像大蒜,是人工种植的,不像山葱是野生的。八月间撒种,五月份收获。[时珍说叶子像葱而根像蒜,它的气味难闻。江西有种水晶葱,长有蒜样的根葱样的叶,大概也是其中的一种吧。

【气味】味辛,性温,无毒。[诜说长期食用会伤害神经损伤记性,令人健忘,眼睛昏花,血脉不通,引发顽固性疾病。

【主治】主温中月下气,消除积食使人食欲增加,并可杀虫,利五脏气不足。治疗肿毒。

子〔主治〕治中各种肉毒,吐血不止,面黄肌瘦的人,用胡葱子加一升水煮至半升后,冷后服下。

火葱(薤)

【释名】又叫藠子、莜子、薤、菜芝、鸿荟。

【集解】[时珍说八月栽种根,正月分苗移植,适宜在土壤肥沃的地里栽种。一根多茎,叶长得茂盛而根长得很大,其叶形状像韭菜,但是韭菜叶中间是实心而形状是扁的,有剑脊;薤叶则是中空的,像小葱的叶子但又有棱,气味也像葱。二月开紫白色的细花,根像小蒜,一根有几颗,长在一起互相依存。五月趁叶子还是青的时候可以挖出,否则根肉不饱满。它的根可用来煮食、腌制和醋泡。《内则》说,将葱、薤实切碎混杂在一起。白乐天有诗写道:酥暖薤白酒,谓以酥炒薤,白投酒中也。有一种水晶葱,长着葱子的叶,蒜的根,与薤实相似,但气味不臭,大概也是其中的一种吧。又有一种野薤实,俗名天薤,长在麦地里,其叶像薤实的叶子但比薤实的叶子小,带有辛味,也可以吃。但不能多吃,也就是《尔雅》一书中记载的山薤。

薤白

【气味】味辛、苦,性温,滑,无毒。

【主治】主金疮溃烂。轻身,不饥耐老。强筋骨,除寒热,去水气,温暖中焦散结气,利于病人。薤白捣碎涂疮,治各种疮中风寒,水气肿痛。煮来食用,可耐寒调中补气不足,治慢性腹泻,令人健壮,壮阳恢复元气。另可散血通气,治胸部针刺一样疼痛,并安胎,利于产妇。还可治妇女白带含血,骨刺卡咽喉,吃薤白后刺即吞下。薤有红色、白色两种,白的能滋补,红的能治疗金疮。同蜂蜜一起捣碎涂在烫伤、烧伤的患处,见效很快。

【附方】1.胸痹(胸痛彻心,喘咳气短,喉中燥痒,寸脉沉迟,关脉弦数)。用栝楼实一枚、薤白半斤,加白酒七升煮成二升,分二次服。此方名“栝楼薤白汤”。又方:薤白四两,半夏一合,枳实半两,生姜一两,栝楼实半枚,切细,加醋煎服。2.奔豚气痛。用薤白捣汁饮服。3.赤白痢。用薤白一把,同米煮粥吃。

4.产后痢。多煮吃薤白,与羊肾同炒吃更好。5.胎动。用薤白一升、当归四两,加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次服。6.疥疮痛痒。煮薤叶,捣烂后涂患处。7.咽喉肿痛。用薤根加醋,捣烂敷肿处。

小蒜

【释名】又叫蒜、茆蒜、荤菜。[时珍说中原地区当初只有这种蒜,后来因为汉人从西域带回葫蒜,于是叫原来的蒜为小蒜以示区别。蒜是五种荤辛之一。五荤也就是五辛,是说其产生的味能令人烦躁不安,心神混乱。炼药的人以小蒜、大蒜、韭菜、芸薹、胡荽为五荤;道家则以韭、薤、蒜、芸薹、胡荽为五荤;佛家则以大蒜、小蒜、兴渠、慈葱、山葱为五荤。兴渠,也就是阿魏。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辛熏的东西,吃生的则更加令人烦躁,熟食发淫,能损人的精神意志,所以少[时珍说家标有两种:其根和茎都较小,的少较辣的叫蒜,也就是小蒜;其根和茎都大而且瓣数多的,味辛而带甜的是葫蒜,也就是大蒜。依照《尔雅正义》上说:黄帝登嵩山,中了莸芋之毒,快要死时,嚼食蒜才解了毒,于是开始收藏种植蒜。蒜还用以驱除腥膻和虫鱼之毒。

【气味】味辛,性温,有小毒。

【主治】益脾肾,止霍乱吐泻,解腹中不安,消积食,温中调胃,除邪痹和毒气,下气,治各种虫毒,敷在蛇虫咬伤处和沙虱疮上,有很好的效果。

〔发明〕[时珍说据传说李道念患病已经有五年,太守褚澄给他诊断说:不发冷不发热,应该是吃鸡肉过多的原因,就取蒜一升煮来吃,随痰吐出一物,看起来像只小鸡,翅膀和足都有。褚澄说,还没吐完。再吐,一共吐出十二只。华佗看见一个人鲠住吃不下食物,就叫店家取大蒜榨出两升汁叫病人喝下,立即吐出一条像蛇一样的虫,病人把虫挂在车上,去拜谢华佗,看见墙壁北面挂着数十条像蛇一样的虫,才知道他的神奇。还有《奇疾方》一书说,人头上、脸上有火光,别人的手靠近就像有火在烧烤,这是中了蛊毒。取大蒜榨汁半两,和着酒服下,即吐出像蛇一样的东西。由此看来,大蒜是治中毒的重要药物,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一点。

叶〔主治〕心烦痛,解各种毒,治小儿发红疹。

【附方】1.时气温病(初起头痛壮热,脉大)。用小蒜一升捣汁三合,一次服下。不愈,可再服一次。2.干霍乱(不得吐泻)。用小蒜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次服下。3.长年心痛。用小蒜煮成浓汁,勿沾盐,饱食,有效。4.疟疾。用小蒜不定量,研为泥,加黄丹少许,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服一丸,新汲水送下。5.恶核肿结。用小蒜、吴茱萸等分,捣烂敷患处。6.小儿白秃(头上团团白色)。用蒜切细每日擦患处。7.蛇蝎螫人。用小蒜捣汁内服,外以蒜渣敷伤处。

山蒜

【释名】也称蒚、泽蒜。

【集解】[时珍说山蒜、泽蒜、石蒜都是同一种东西,只是分别生长在山中、沼泽中、石头之间等不同的地方。人们栽种小蒜,开始是用这三种蒜移栽,所以还有泽蒜的说法。现在京口地区分布得较广,那里有座蒜山,就是产蒜的。山蒜不只是江南才有。

【气味】味辛,性温,无毒。

【主治】主积块和妇女的血瘕,用苦酒磨细后服下,效果很好。

大蒜

【释名】也称葫、荤菜。[弘景说现在的人称葫为大蒜,称蒜为小蒜,因其气味相似。张骞出使西域,大蒜、胡荽才开始传入中原。而小蒜是中原本地所产,大蒜来自胡地,因而叫葫。

【集解】[时珍说大、小两种蒜,都在八月下种,春天吃蒜苗,夏初则吃蒜薹,五月份则吃其根,秋季收种。北方人没有一天不吃蒜。

【气味】味辛,性温,有毒。

【主治】主归五脏,可散痈肿毒疮,除去风邪,消除毒气。又可下气消积食,化腐肉。去除风湿,破冷气,消腹部包块,扶正祛邪,通气温补,治疗毒疮、癣等病症。另有强健脾胃,治肾气,止霍乱吐泻引起的抽筋和腹痛,驱除邪气和瘟疫,治疗疟疾引起的抽风和寒冷。敷伤风冷痛,治毒疮、蛇虫之毒,溪砂毒、沙虱毒。如果是用熟醋浸泡多年的大蒜更好。将大蒜捣烂用温水服下,可治疗因中暑导致的昏迷不醒。捣碎贴于足心,可医治鼻孔流血不止。用大蒜和豆豉丸服下,可治大便突然猛烈出血,使小便畅通。将大蒜捣出汁水后喝下,可医治吐血和心绞痛。煮出汁水喝下,可治疗角弓反张之症。和鲫鱼一起做成丸子吃,可治胸闷胀满。和蛤粉一大蒜起做成丸子吃,可消水肿。同黄丹丸一起吃,可治痢疾和孕痢。同乳香丸一起吃,可治腹痛。捣成膏敷在肚脐上,就能通达下焦消水,利于大小便排泄。贴于足心,治急性腹泻,止鼻孔出血。放入肛门中,能使幽门通畅,治疗关格不通。

【发明】[时珍说大蒜的气和,能通五脏六腑,使眼耳鼻口七窍畅达,可驱除寒湿和辟邪恶,消痈肿,助消化,这就是大蒜的功效。

因此,王祯称大蒜是:久放味道不变,可以用来繁殖栽种,也可用来贮存,能化臭腐为神奇,是调味佳品,可代替醋酱调料。旅途上带上它,则发炎、抽风、疾病、风雨都无妨,食糖脂中毒也不会有所妨碍。夏季吃后可解除暑气。北方人吃肉面尤其不能缺少。这是《食经》上的上等品,日常用处很多。由于不了解其辛味能散气,其热能助火,因而有可能损伤肺和眼睛,导致神态昏迷错乱,应引起重视。曾经有一个妇女,流血一天一夜不停,百治无效。李时珍叫她用大蒜敷在足心上,血马上停止,真是一种奇妙的方法。叶石林在《避暑录》中说,有一个仆人在夏天骑马奔跑,忽然倒在地上将要断气。同行的王相叫人用大蒜和路上的热土各一把放在一起研碎,用一杯刚打来的井水调和取其汁水,扳开牙齿灌进他嘴里,不一会就苏醒过来了。相传徐州府,忽有书记载此方,人们都以为是神仙为拯救世人而传下来的。[藏器说昔日有个脐腹部及胁肋长硬条块的病人,梦见神仙教他每天吃三颗大蒜。开始服就致使头晕呕吐,下身如有火烧。后来又有人教他用大蒜数颗,连皮一起截去两头后吞下,叫做内灸,果然有很好的效果。[颂说李绛在《兵部手集方》中说,毒疮肿毒导致疼痛呻吟,不能睡卧,神志不清的,用独蒜两颗捣烂,和上麻油后,厚厚敷在疮上,干后便更换再敷。多次用此方法救人,没有不灵验的。卢坦侍郎肩上长疮,撕心胀痛,采用这种方法便治愈了。还有李卜射后脑长疮很久不愈,卢坦侍郎给他介绍了这种方法也医治好了。还有葛洪在《肘后方》一书中说:凡是背上疮肿,可用独蒜横切一分厚,贴在肿头上,用梧桐子大的艾灸大蒜一百次,不知不觉红肿渐渐消退,多灸一会更好,不要太烫,如果觉得疼痛就拿开,蒜焦了就换一块,不要损伤到皮。葛洪曾经苦于小腹下患有一大肿块,用此法灸后也治愈了。凡用此法灸治病人,没有不效的。还有南京江宁府紫极宫的刻石,记有这样一段:凡是背上的恶疮毒疮肿块刚起时,都可以灸,不计次数。只要患处痛的灸至不痛,患处不痛的灸至非常痛为止。疣疮之类的病灸后也会结痂自行脱落,其效如神。这才知道书中所说的并无虚假,只是人们不能详尽地懂得它的意思,因而不能大量地运用它来治病。[时珍说李迅的《论蒜钱灸法》一书中说:对于治红肿毒疮的,用蒜灸胜过用药。因病是热毒,上下不通,所以必须使毒气发泄出去后,疮肿才会散解。凡毒疮初发一天之内,便将大独蒜切小像铜钱那么厚,贴在疮上用香艾灸,灸三次换一片蒜,大概以一百次为一疗程。此法一使疮不增大,二使里面的肉不坏,三使疮口容易长好,一举三得。但如果疮已发至头和颈部,切不可用这种方法,怕引起毒气上升,带来更大的灾难。还有史源记载的蒜灸功效:母亲背胛发痒,有红晕半寸大,中间有黍粒大小的白粒,用蒜灸一十四次,红晕即消。到了晚上,有红水流出长二寸,全家人都归咎于蒜灸。请外科医生用药膏包住,结果每天扩大一圈红晕,二十二天后,直径约六七寸,痛楚不堪,听说有个尼姑得过这种病,用蒜灸就治愈了。我赶快去询问,尼姑说:开始时昏迷不知人事,但听说范奉议坐守灸了八百多次方才苏醒,大约用去一筛艾。我马上回来,用银杏大小的艾香灸了十几次,竟然没有知觉;于是灸四周红肿处,感觉到痛。每一次灸后红晕收缩,灸三十多次,红晕消退了。因为蒜灸已晚而肉已坏,所以不感觉到疼痛,一直等灸到好肉才感觉到疼痛。到晚上满背如火灼,疮高高地突起而且发热,但能安寝。到第二天清早像盖了个碗在上面,有三四寸高,有百多个小孔,颜色发黑,调理一段时间后就好了。高高突起是毒气向外排出,有很多小孔是毒气不再聚积,颜色呈黑色,是皮肉坏了。如果不用艾草将毒气逼入坏肉之中,那么毒气就会逼入五脏而危及生命。庸医用性凉消火散热的药敷在疮上,岂可相信呢?

【附方】1.背疮。用大蒜十个、淡豉半合、乳香一钱,研细。疮上先铺湿纸,纸上铺药一层,厚约二分。艾灸百壮左右,痛灸至痒,痒灸至痛。2.大小便不通。用独蒜烧熟。去皮,棉裹,乘热放在下部,自通。3.水肿。用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熬膏,摊贴脐中,水从小便排出。数日即愈。4.突然泄痢。有大蒜捣贴两足心,也可贴脐中。5.噤口痢。治方同上。6.肠毒下血。用独蒜煨过。捣烂和黄连末做成丸子。每日用米汤送服。7.喘息气塞。用独蒜头二枚,削去两头,塞鼻中。左患塞右,右患塞左。待口中有脓血出,立效。8.喉痹。用大蒜塞耳鼻中。一天换两次。9.牙痛。用独蒜煨熟,切小,熨痛处。10.产后中风,角弓反张,不语。用大蒜三十瓣,加水三升煮成一升,灌下即苏。11.鼻渊。用大蒜切片贴足心。12.妇发阴肿作痒。作蒜汤洗,见效为止。13.蜈蝎螫伤。用独蒜抹涂即愈。14.脚肚转筋。用大蒜擦足心,令热即安。同时以冷水送食瓣。15.食蟹中毒。用干蒜煮汁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