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八章(1 / 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第八章

每个身体异动都可能

是疾病的警铃

我们的身体有其特定的语言。它经常会在我们某个部位发生问题时,向我们发出一些信号,以示警醒。不过,由于认识不足,我们往往对这些\"提醒\"无动于衷。本章将与您一起揭秘这些身体警示的信号,让您有病尽早知道,无病尽早预防。

脚麻了?后面可能是一串病

肢脚麻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遇到的症状,如怀孕、不正确睡姿、如厕久了等均可引发。一般情况会在短时间内消除,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是,一旦手脚麻木后长时间(超过一天)无法缓解,就可能是身体出现了疾病的信号。

肢体麻木是指肢体对外界的刺激感觉失灵,不知痛痒,搔之不觉得一种皮肤感觉障碍的症状。

虽然肢体麻木可能只是神经被压迫所造成,但因任何压迫皆可能造成永久性的神经损害,况且肢体发麻的背后,亦可能潜藏某些严重疾病的警讯。

肢体麻木的疾病有多种,以神经方面的疾病占大多数,各种疾病所表现的\"麻感\"也不同,所以若能了解发麻与疾病的相关性,将可作为读者自我诊断的依据。

\"肢体麻木原因探究之一\"--糖尿病

糖尿病所引发的慢性合并症包括神经病变,尤其是末梢神经的损害,其症状表现较多样化,有可能是双肢,亦可是单肢,病人会感觉下肢酸麻烧痛和刺痛,严重者就连日常生活皆受影响。

\"肢体麻木原因探究之二\"--脑血管疾病

老人手脚发麻多与脑血管硬化密切相关,其中以小中风及高血压引起发麻现象最多。

所谓\"小中风\",又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由于大脑组织特别是大脑皮质缺血,大脑的感觉和运动中枢发生了功能性障碍,从而导致相应部位的肢体麻木。脑缺血可引起一侧上肢或下肢麻木,或者半身麻木,一般持续几小时至数天,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半身不遂症,甚至危及生命。

\"小中风\"除有手脚麻木或软弱无力外,还伴有头晕、头痛、视力障碍(视物模糊或复视等)、记忆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下降),以及血压增高或偏低等现象;手脚麻木多为半侧,以大拇指或连同食指麻木者为常见。

高血压者当血压波动或升高时,全身小动脉痉挛,动脉管腔变窄,可使胶体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引起的手足局部供血不足而出现发麻。除手脚麻木外,患者肢体可有僵硬、蚁行感,以及常伴有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等症状。此外,血压突然降低,有时也可出现手指发麻感觉。

在春季,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手脚发麻,这多与初春时气候干燥、寒冷,易致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从而引起血压升高有关。高血压除可有手脚发麻外,有时还可能导致短暂脑缺血至脑出血,引起口眼歪斜、瘫痪、失语及昏迷等,甚至会导致死亡。

60岁以上老人中容易发生脑血管硬化。所以,当老年人近期如反复有手脚发麻现象,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血压、血脂、血糖、眼底及血液流变学方面检查。一旦确诊原发病,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肢体麻木原因探究之三\"--腕隧道症候群

摩托车手、孕妇、靠腕部工作的人,因腕部过于频繁使用,常犯腕隧道症候群,在手食、中指一带会麻,有时夜晚睡醒会很麻,只要甩一甩便较舒服。而有些人仅小指、无名指一带发麻,则是肘部神经受到压迫所引发。至于左臂内侧及小指发麻,则是冠状动脉心脏病的指标。若是手指麻木现象,如持续过久或症状加重,则不可大意,因为老年人出现一个大拇指麻木感觉,往往是脑中风的预兆。

\"肢体麻木原因探究之四\"--末梢神经病变

末梢神经病变的特点是四肢末端发麻,如同戴了手套或穿了袜子后的感觉(减退)一般。这种情况多由缺乏维生素B1或由药物及重金属,如农用杀虫剂、接触漂白粉、铅、汞中毒及工业污染有机物中毒所致。经过适当的治疗,一般2~6个月即可痊愈。

\"肢体麻木原因探究之五\"--坐骨神经痛

腰椎间盘发生破裂或滑动移位现象时,其主要特征是下半背部与腿部会发生麻木,且会变得极为敏感,即使是轻微碰触也会疼痛,好像针刺一般,原因是盘状软骨压迫到神经所致。而当经过腹股沟的韧带(即股外侧表皮神经)受压迫,则会引起大腿外侧发麻。

\"肢体麻木原因探究之六\"--脊髓病

当脊椎有炎症、肿瘤等情况时,可呈现一侧肢体麻木,另一侧肢体无力;或者表现为身体下半截麻木无力等。此外,严重的跌跤、压伤或是车祸受伤,都可能造成脊椎骨骨折,进而伤害到脊髓。除了严重背痛外,伤处以下会有麻木现象,这种麻木可能是瘫痪前兆,也可能只是暂时的现象。

\"肢体麻木原因探究之七\"--颈椎病

手脚发麻亦有可能是颈椎的毛病,如果经常伏案工作或者电脑工作者要考虑是否有颈椎疾病,颈椎病容易压迫神经导致血液流通不畅而出现手脚麻木。如果是神经根型的颈椎病,可以出现拇指、食指、中指或无名指、小指的麻木。经过理疗、牵引等治疗,症状即会减轻或消失。

中医认为,肢体发麻亦可由气血不足造成,既是血虚。因为阳气虚弱,造成血虚,并且阳气无力行血,血液就达不到血管末梢。手脚是人体的末梢,因此血虚会有发麻的感觉。平时注意保养,阳虚应该少吃寒凉食物。

【自助健康小贴士】办公室一族预防手脚发麻的方法

1.十指交叉置于脑后,重量集中于手和手臂,伸直脖子,深呼吸,将头向下压。

2.双手捂耳,指弹脑袋,多次重复,促进大脑血液循环。

3.扯耳朵方法:右手经后脑扯左耳垂;左手经后脑扯右耳垂,如此往复。

4.极目远望,眼睛下眨,可缓解晶状体的疲劳。

5.转脖子可放松颈部紧张神经,即前进、后后、左左、右右,顺时针转动,再逆时针转动。

6.可采用压抓揉肩周的最疼点,以缓解痛楚。

7.搓手至发热后搓脸,直至脸部发热,促进血液循环。

8.反复数次\"伸懒腰\"也可有效预防麻木。

9.两臂高举过头,扶墙下压,可拉伸、牵引劳累的肌肉。

食欲突变不止关乎胃口好坏

控制食欲的是在大脑的下视丘,由中枢来支配调节。食欲良好往往是健康的象征,如果你常常感到食欲不振甚至厌食,或者出现食欲大增经常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很可能即是疾病的一种征兆。

\"饮食极端之一\"--食欲不振

一个人如果过度疲劳就容易吃不下饭,在小孩发育生长速度减慢时,也可能没有食欲;成人在焦虑、震惊或心情不安时,就经常会难以下咽。

另外,我们所称的\"苦夏\"也有明显的食欲不振。苦夏就是指在进入夏季后由于气温升高,出现胃口下降不思饮食进食量较其他季节明显减少,身体乏力疲倦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和体重减轻的现象。苦夏其实并不是病,引起\"苦夏\"的原因大约有两种:一种是体质因素。平时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较虚弱,如果饮食失节,饥饱失宜,偏嗜生冷,损坏肠胃,以致抵抗力减弱,就很容易患\"苦夏\"。二是气候因素。夏季天气炎热,空气中湿度较高,暑湿邪气乘虚而入,人们白天身处炎日之下,夜晚纳凉露宿,或吹风扇,开空调过量,容易生病。

同时,食欲缺乏亦是糙皮病、脚气病(缺维生素B1)和坏血病(缺维生素C)等维生素缺乏病的副作用之一,但摄取过多维生素A和D同样也会引起食欲不振。

除了上述原因,很多疾病都会导致食欲降低,如:

(1)经常性食欲不佳,大便稀薄,次数增加,闻到食物气味就感不快,吃些油腻食物就会腹泻,这是由于肠胃消化机能减退,提示肠胃有病。

(2)食欲减退,在心窝处有闷痛,或好像受压迫的不快感,如有恶心症状,多见于急性胃炎;若有食欲不振和胃沉重感,则以慢性胃炎居多。

(3)突然不思饮食、鼻塞流涕、口淡无味、舌苔白腻,多为伤风感冒引起。

(4)口臭有味,食欲低下,提示可能为习惯性便秘。这是因为便秘时肠道细菌腐败,产生有害物质,吸收后影响肝功能和食物中枢引起。

(5)突然食欲减退,见食生厌,见到油腻就恶心,身体倦怠,眼白发黄,尿色如浓茶,表示可能患有黄疸性肝炎。

引起黄疸的急性肝炎,在黄疸未出现之前,先有食欲不振的症状发生。所以,在未出现黄疸之前,往往会被误认为是感冒,或是胃部疾病。

在慢性的肝病中,很少出现有食欲不振的情形,如果忽然有这种现象,即表示病情已经恶化了。

(6)胆囊发生病变,因胆汁分泌情形不好,所以食欲会减退,尤其是胆结石或急性胰脏炎时,由于疼痛剧烈,也会影响食欲。

此外,食欲不振还可因各种急性传染病、肾脏病,以及胃癌、肠癌等恶性肿瘤引起。如慢性肾炎出现恶心厌食,即可能是尿毒的重要警讯;又如40岁以上,出现不明原因的顽固性厌食,很可能即是胃癌的早期信号,或是其他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如肠癌、胰脏癌等。

在一般情况,儿童或老人,食欲不振往往是大病初起的前兆。很多女性为了减肥,节食过度容易引起厌食及食欲不振,这时需要提高警觉,密切观察。

【自助健康小贴士】预防食欲不振的小方法

1.在饮食上要不偏不倚,忌食难消化的油腻食物,多吃粗粮好处多。

2.多食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特别是可改善味觉增加食欲的食品,如:全麦面包、酸奶、香蕉、鳄梨等。

3.增加含维生素B丰富的食物,有利于增强食欲。

4.坚持少食多餐、辅以零食,也可以增强食欲。

5.吸烟往往会使食欲下降,因此要积极戒烟。

饮食极端之二--食欲亢进

由于生活过于忙碌,体力透支,很多人都有食量超常现象,通常我们都认为那是消化良好。但是,如果出现明显的食欲亢进,则有可能是疾病的征兆。

食欲亢进是指容易饥饿、想进食物及进食量明显增加,由机体热能消耗过多、代谢过分旺盛或胰岛素分泌亢进等原因引起。

如果在进食后有胃痛,或饭后不久又有饥饿感,就应注意是否有消化道溃疡。

患有糖尿病的病人的明显特征为三多,即: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如果你喝得比平常多,食欲增加、容易饥饿、口渴且频尿,但身体反而消瘦,很可能即是患了糖尿病。

如果你是食欲亢进,体重却明显地减轻,同时觉得倦怠、乏力、易出汗、神经质且怕热,面部常潮红,照镜子时发现眼球突出,应考虑患了甲状腺机能亢进。

此外,如果曾经有头痛、目眩、意识不清等,脑血管发生严重动脉硬化时,也可使控制食物摄取的下视丘脑中枢缺氧、缺血,进而造成食欲亢进。

当然,食欲大增并不全然意味着你得了某种病,有的人从小胃口就好,例如电视上经常出现的\"大胃王\",日常饭量就很大。另外,有些人由于代谢旺盛,如从事重体力劳动或特殊职业,或怀孕、分娩,体力消耗大,故必须靠多吃来补充所需能量。

身体水肿,大有问题

水肿又称\"水气\",是指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体液积聚,属于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水肿与肥胖不同,由于水分保留太多,会表现为手指按压皮下组织少的部位(如小腿前侧)时,有明显的凹陷。

水肿的发生与渗透压有关。正常情况下,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毛细血管压会高于血浆胶体渗透压,液体从血管中渗出,形成组织液。而毛细血管静脉压低于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又回流到血管中。如果这种平衡一旦失调,则水分将过多滞留在组织间隙而形成\"水肿\"。

绝大多数水肿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在浮肿处用力一按,凹下之处要很久才能恢复原状,也就是医学上所称的凹陷性水肿。这是因为一个人细胞与细胞间的中间液体增加,细胞与细胞间的距离就较远,所以按下去凹痕自然恢复得较慢,用这种方式,即可略知自己是否有水肿。

通常水肿在脚或腿上最明显,因为重力会使液体往下堆积。依照统计来说,一半以上的肾脏病人会有水肿现象,有些人因水肿不是突然发生的所以并不在意,反而以为自己发胖了。

乔先生的体重原来只有60千克,但是短短几个月内他的体重居然增加到了75千克,不光原来的裤子、衣服都穿不下了,就连眼镜也小了,眼镜脚把脸颊夹出很深的印子。原本乔先生以为是发福,还打算减肥,直到医院查出他是得了一种复杂的肾脏病,经过\"利尿\"之后,才知道自己原来是水肿了。

当然,并非所有的水肿都是肾脏病造成,据目前所知,能够引起水肿的病变多达三十余种,其中最常见的还包括心脏病、肝脏病、甲状腺疾病伴发的水肿。

刚刚五十出头的刘太太,脸部和腿部水肿一两年了,钱没少花、药没少吃,却未见改善。她一直很焦虑觉得自己得了很严重的肾病。后来,经过检查,刘太太血压正常,脉搏每分钟还不到60跳,也没有发现血尿或蛋白尿,而当用手按压浮肿处,发现不会凹陷,于是医生推断很可能是甲状腺功能过低引起的\"黏液性\"水肿。果然,刘太太五年前曾因甲状腺机能亢进,而服用过放射性碘。在随后的血液检查中,果然证实她的水肿是因甲状腺功能低下所造成的。

此外,还有一类水肿\"病人\",尽管医生为其做了各种详细检查和化验,结果均在正常值,医院的诊断书上写的是\"原因不明性水肿\"。而且经过长期观察,这些人并无器质性病变,健康亦不受到影响,在此统称其为功能性水肿,又称良性水肿。

\"水肿之一\"--功能性水肿

1.月经前水肿

在女性月经前的一周或10天内约有l\/4可出现水肿(少数病人可在经期或月经来潮后发生),且多为下肢轻度浮肿,严重者可达颜面及手部浮肿,并常伴有乳房胀痛、烦躁不安、易怒、失眠、头痛等症状。随着月经来潮,排尿增多,症状即逐渐消失。

2.妊娠水肿

孕妇正常妊娠后期,由于膨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常有轻度下肢浮肿。与妊娠中毒(毒血症)症状不同的是,其血压正常,无蛋白尿,且在休息后即可消退。

3.高温性水肿

炎热的季节或高温下作业,由于热的刺激,引起体表血管扩张、动脉血流增加或浅静脉的扩张、淤积滞留,致使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体液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间隙渗聚而形成轻度水肿,尤其是手部和足部最常见。

4.老年性浮肿

老年人,由于心、肝、肾功能减退,血管壁渗透性增高,所以常可出现浮肿。这种浮肿,经各种检查,多半无异常发现。

5.体位性水肿

久走或久立后,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渗出增加,就会出现下肢浮肿,所以又称旅行者水肿。

6.药源性水肿

有不少药物的副作用,能影响体内的水钠代谢,引起浮肿,如经常服用类固醇、口服避孕药或非类固醇抗发炎药等,可导致水肿,但停药后即可逐渐消失。

7.肥胖性水肿

肥胖者皮下脂肪增多,血管易于扩张,使血液淤积,加上下肢静脉压升高,就会发生水肿。本症多见于身体肥胖的女性,尤以下肢最为明显,只要定期运动以帮助减肥,即能改善。

8.眼睑水肿

许多人早晨起床时,眼皮常会有些浮肿,这是因为睡眠中,眼睑活动减少,血液流动缓慢,使得局部毛细血管压力增加,液体流出血管进入疏松的眼睑组织,因而引起水肿。这是一般人每天起床都有的现象,并非疾病所致,然而若到了上班、上课后,仍是眼皮肿胀、睡眼惺忪,可能即是疾病的征兆。

\"水肿之二\"--病理性水肿

1.肾源性水肿

急、慢性肾炎与肾病变症候群,是发生水肿最常见的疾病。因毛细血管与血浆胶体渗透压平衡失调,导致水分过分滞留于组织间隙。其特点是,疾病早期只在早晨发现眼睑或颜面水肿,以后向下发展为全身性水肿,按之呈凹陷状,病人面色苍白,并伴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

2.心源性水肿

心脏功能异常引起心力衰竭。其特点是,水肿顺序是先从下肢踝部开始,之后再逐渐向上延至全身,按之呈凹陷状。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水肿,病人常不能平卧,并伴有心悸、呼吸急促、肝脾肿大及胸腔积水等症状。

3.肝源性水肿.

多见于肝硬化疾病。其特点是,常先有腹水,水肿多发生于下肢,按之呈凹陷状,但全身性水肿较少见,并可伴有肝功能异常,以及肝脾肿大等症状。

4.黏液性水肿

多因甲状腺机能低下所致。其特点是,按压水肿处不会出现凹陷,多见于颜面及下肢,严重时亦可累及全身。同时伴有贫血、怕冷、便秘、无力、毛发脱落、月经紊乱及反应迟钝等症状。

5.营养性水肿

这类水肿主要由于血浆蛋白或维生素减少所致,常见于营养缺乏症,慢性消耗性疾病,如严重贫血、结核、恶性肿瘤。其特点是,水肿多为全身性,发展较慢,以下肢最明显,按之呈凹陷状,同时伴有营养不良的相关症状。此外,有些女性有偏食、挑食习惯,或出于减肥目的而控制饮食,日积月累导致血浆中蛋白质缺乏,就会造成营养不良性水肿。

6.妊娠中毒症水肿

多发于妊娠6个月以后,以第一胎居多,更多见于双胞胎,羊水过多或有高血压疾病的孕妇。其特点是,水肿较严重,且呈全身性,水肿、蛋白尿及血压高是本病的主要表现。

当发现全身或局部水肿,首先要到医院做详尽的检查,只有在排除各种疾病引起的可能,且又不伴有其他症状,才能判断其为功能性水肿。

一般来说,水肿从头面部肿起,可考虑为肾脏病;而从脚先肿起,则以心脏病居多。再者,无论是脸部或脚部过度的水肿,都要提高警觉,不容忽视。

目前最佳的处理水肿的方法是以利尿剂为主,它可促进肾脏排泄过多水分,算是对水分滞留的标准治疗法,但因其副作用颇大,包括电解质不平衡和矿物质流失。

【自助健康小贴士】水肿患者饮食注意事项

1.注意饮食清淡,不宜摄入咸菜等过咸的食物,以减少体内水分积聚。

2.控制水分的摄入,特别是水肿较严重的孕妇。

3.吃易消化食物,不吃易胀气食物。如油炸的糯米糕、白薯、洋葱、土豆等,这些食物可引起腹胀,使血液回流不畅,加重水肿。

乳房肿痛原因多多

乳房肿痛是女性患者中经常遇到的情形,大多的乳房病变是属于良性的,但是,近年来乳腺癌患者日益增多。所以,如果一旦发现乳房痛,都要认真对待,不要大意。

通常妇女到一般外科门诊要求检查乳房,其主要症状是乳房疼痛或肿块,那么究竟是什么病症引起的上述症状呢?

\"乳房肿痛之一\"--乳腺纤维瘤

年轻女性的乳房硬块,常是\"纤维腺瘤\",这种肿瘤通常是单个出现在一侧乳房内,偶有多个瘤体出现在双侧乳房。瘤体形状呈卵圆形,大如桂圆,小如樱桃。触摸时相当平滑,质地硬实,边界清楚。其最大特征是可移动,而且不痛或只是稍微压痛。这种瘤绝大多数是良性的,极少数会发生恶变,所以任何妇女只要发现有乳房硬块,一定要找医生检查,按照医生的指示做必要的检查项目,如超声波、乳房摄影、细胞诊断或切片手术等。

\"乳房肿痛之二\"--乳腺纤维囊肿

年纪稍大的女性,其乳房硬块则以乳腺纤维囊肿为主,其界限常是模糊不清,硬块若有似无、时大时小,而且通常或多或少会有疼痛感觉。这种情况容易发生在妊娠期或哺乳期,患病前,可能有过乳房碰撞或外伤等情形。通常只要定期追踪即可;如果疼痛较明显,也可考虑药物治疗,若是硬块较明显,则可做越声波检查;较大的囊肿,则用细针抽取囊液检查,以确定是否为良性;假如超声波下有任何疑问,且细针抽取无法确立诊断,则须考虑切片手术。

\"乳房肿痛之三\"--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是妇女常见疾病,多发于30~50岁妇女,患者一侧或双侧乳房内能触及多个大小不一的肿块(结节),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触摸时质地硬韧,如同摸橡皮块一般。常分散在整个乳房内,也可能局限在乳房的一部,肿物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与皮肤不粘连,推挤时可移动,但常与乳腺组织一起移动。病人常感到乳房胀痛,在月经来潮前3~4日更甚,月经一来,疼痛即可减轻,但常不消失,摸到的肿物一般不易消退。

乳腺增生一般为良性,少数可恶变为癌。其发病原因可能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经过医生检查,如果为良性,只要常吃海带(中药昆布),即有软坚散结,缩小肿块、消除疼痛的功效,同时密切观察其变化。

\"乳房肿痛之四\"--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是由于细菌侵入乳腺组织,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这种病常发生于产后3~4周的哺乳产妇,初产妇女尤为多见。

开始时,乳房局部发生肿块、疼痛,继而皮肤发红发热。脓肿形成则触之有波动感;脓肿深的,皮肤发红及波动感均不明显。同时有头痛、发烧、寒战,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疼痛等症状。

其发病原因为乳汁阻滞不得外流,使得局部乳房组织活力降低,造成细菌繁殖所致。

急性乳腺炎及时做热敷,能促进康复。方法是:产妇端坐,露出患侧乳房,以45℃左右热毛巾拧干后,敷于乳房上。数分钟后,用手按住乳房,一捏一松,反复捏数十下,以达到剥离胸大肌筋膜和乳房基底部的黏着状态,使乳房皮肤下深筋膜和胸大肌筋膜放松。最后再拉、拔乳头,使乳头与乳颈部、乳晕放松即可。

\"乳房肿痛之五\"--乳腺癌

乳腺癌多发生于中年以上妇女。它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常发生在乳房外侧上方,即接近腋窝的部位,用手触摸,感觉坚硬,但不光滑,开始很小,慢慢长大,待与乳房皮肤发生粘连后,将可出现皮肤表面凹陷(酒窝状),或\"橘皮样改变\",这是比较晚期的显著外观改变,自己可以看见。若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质硬、有粘连,表示癌已转移。

乳腺癌患者l\/3有疼痛感觉,因此有无疼痛不是诊断的依据,以医生的立场来看,只有疼痛没有硬块或其他症状,通常不必担心。

当然,也有些女性在月经前一周开始感到乳房不适。表现为乳房胀疼,不敢触碰乳头,而月经来潮后则逐渐消失,下一月经周期重新出现,乳房检查无明显肿块。这是由于经前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乳腺增生,乳房间组织水肿引起的,月经来潮后,症状即可消失。

\"痘痘\"也是健康状态的观察站

很多女孩子在为脸上的痘痘烦恼,在清晨洗脸时候,一旦发现有痘痘,就如同遭到致命的打击一样,使劲往脸上涂脂抹粉,予以掩饰。事实上,面部长痘,是身体有疾病的表现。并且,不同位置的痘,代表的病症也不一样。

\"战痘之一\"--知己知彼

青春痘又叫痤疮、粉刺,是由于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发炎所引发的一种皮肤病。青春期时,体内的荷尔蒙会刺激毛发生长,促进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毛发和皮脂腺因此堆积许多物质,使油脂和细菌附着,引发皮肤红肿的反应。其实,青少年不一定都会长青春痘;而青春痘也不一定只长在青少年的身上。

引起青春痘的因素有很多,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面鼻及胸背部属肺,本病常由肺经风热阻于肌肤所致;

2.食肥甘、油腻、辛辣食物,脾胃蕴热,湿热内生,熏蒸于面而成;

3.血气方刚,阳热上升,与风寒相搏,郁阻肌肤所致。

4.睡眠不足引起,皮肤的修复一般在夜间,整宿玩电脑,熬夜容易引发。

5.外涂化妆品刺激引起毛囊口堵塞是本病的重要诱因。

6.雄激素分泌水平增高、促使皮脂分泌活跃、增多。毛囊皮脂腺开口被阻塞。

7.遗传方面的因素,若双亲有这类烦恼,儿女也可会继承这种体质。

【自助健康小贴士】教你如何\"战痘\"

1.保持愉悦的心情和乐观的心态,并保证足够的睡眠;

2.饮食注意,少食花生米、咖啡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诱发痤疮。多吃蔬菜、水果,保持消化功能正常,防止便秘;

3.保护好面部,特别是三角区,防止面部机械性的刺激和挤压;

4.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妆品,忌用含油脂过多的化妆品和粉底霜;

5.保持面部清洁,慎用碱性洗面奶;

6.每日饮用1~2杯蔬菜汁为宜,比如鲜萝卜汁、黄瓜汁、莴苣汁、菠菜汁等。

\"战痘之二\"--观痘位置测疾病

1.位于发髻的痘痘

因为卸妆没有卸干净,造成毛孔堵塞和污染,容易在较闷的发髻或眉间形成细小痘痘。加强卸妆和清洁的工作,一定要彻底搓揉干净,每星期做一次去角质工作,保证皮脂腺顺畅。

2.位于额头的痘痘

额头上出现痘痘,有可能是压力太大,容易脾气不好,造成心火和血液循环有问题。应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让睡眠充足,并多喝水。

3.印堂痘

如果有出现在两眉正中间的痘痘,通常有胸闷、心律不整、心悸等毛病。这时,不要尝试太过激烈的运动,应避免烟、酒等刺激性的食品。

4.眼头痘

靠近鼻子和眼头区域的痘痘,通常是肝机能不好所引起,需要注意调整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尽量在11点前上床睡觉。

5.鼻头痘

鼻头出现痘痘可能是胃火过大,消化系统异常的表现。患者要少吃冰冷食物,寒性食品容易引起胃酸分泌,造成胃火过大。

6.鼻翼痘

鼻翼突然冒出的肿大的痘痘,可能与卵巢机能或者生殖系统有关。患者不要过度纵欲或禁欲,尽量走出户外,享受健康的自然环境。

7.右边脸颊痘

右边脸颊出现痘痘,说明近段时间可能消化系统有问题,饮食不健康,暴饮暴食,或者是肺部功能失常,手脚冰冷,也有可能是感冒前兆。患者在饮食上尤其要注意以清淡为主,不要吃得过于油腻,少吃油炸食物,多吃一点蔬菜和水果,尽量避免芒果、芋头、海鲜甲壳类易过敏的食物。

8.左边脸颊痘

肝功能不顺畅,如肝脏的分泌、解毒或造血等功能出了状况容易在左边脸颊出现痘痘,患者需保证作息正常,保持心情愉快,不要让身体处在过度闷热的状态。

9.唇周痘

便秘导致体内毒素累积,或者是使用含氟过量的牙膏,都是造成唇周痘痘的主因。患者应多吃高纤维的蔬菜水果,调整饮食习惯,刷牙漱口要彻底。

10.下巴痘

内分泌失调,月经不调,导致雌性激素过盛,或者吃了太多的保健品,尤其是过多补充维生素,也有可能会导致下巴长出痘痘。患者要治疗好自己的内分泌失调,不要过于劳累,也不要吃太多的保健品。

11.太阳穴痘

太阳穴周围长痘,说明胆汁分泌不足,因为吃了过量的油脂而让胆囊负担加重。要给胆囊减负,每天一杯苦瓜汁是最快捷的方法,或者食用其他瓜类,比如黄瓜、冬瓜,这些都能很好地吸收油脂。

【自助健康小贴士】对于治疗痘痘有辅助功效的食物

1.多吃蜂蜜、麦芽、山楂、黑木耳等食物,可以改善微循环;

2.多吃动物肝脏、花生、百合、玉米仁等食品,可以注意增强皮肤抵抗力;

3.多食新鲜果汁、各种水果、蔬菜等高维生素食品,可以抑制皮肤油脂分泌过多;

4.多食冬瓜、丝瓜、绿豆、葡萄等食品,有助抗感染。

眩晕不是小事情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人如果出现眩晕症状,则会表现为:眼花、视物不清、视物旋转或昏暗发黑为眩,站立不稳。眩晕不是小事情,一旦发生眩晕,要找出原因,切不可忽视。

人体平衡系统包括内耳半规管、小脑、脑干、脊髓、中耳、大脑皮质等部位,不论哪一部位发生故障,都可能导致眩晕。眩晕可以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

真性眩晕是指由于眼、本体感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根据受损部位不同,可以分为眼性、本体感觉障碍性和前庭性眩晕。

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眩晕多数症状较重,如美尼尔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干梗塞等,常反复发作。眼性眩晕可以是生理现象,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如在列车上长时间盯住窗外的景色,可以出现眩晕及铁路性眼震;在高桥上俯视脚下急逝的流水,会感到自身反向移动和眩晕。这些都是视觉和视动刺激诱发的生理性眩晕,脱离环境症状就会消失。眼睛的疾病,如急性眼肌麻痹可以出现复视和眩晕。本体感觉障碍引起的眩晕称为姿势感觉性眩晕,见于脊髓空洞症、梅毒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