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三十六章 布达拉宫(1 / 2)

/第三十六章/

布达拉宫

拉萨是藏传佛教的圣地。正是在这座有着一千三百年历史的城市,藏族语言首次形成书面文字,佛经因此得以翻译。随着语言的发展,藏语作品也得以用文字记载传承。

拉萨街头热闹非凡,金顶的大昭寺外,购物者穿梭于市场和集市,挑选琳琅满目的商品;日出时分,许多香客便蜂拥来到大昭寺,信徒磕长头朝拜,把大昭寺门前地板上铺的石头磨出了圆弧。

从日出直到日落,藏人、汉人和外国人就羊皮、设计精巧的银手镯、银铜头饰和胸饰、刀鞘、鼻烟壶和耳环等物件讨价还价,争个不休。这些所谓地道的藏族工艺品其实大部分产自边境另一端的尼泊尔,这一事实并不教我吃惊。毕竟,我在亚利桑那州遇到过类似的事,宣称是正宗美国原住民手工艺品的玩意儿其实是中国手工制造。但约1.2米高的橡木和黄铜材质的酥油茶壶是纯正的当地产品,所以我买了一个。它至今仍摆在我办公室的角落,看上去略显气派,但我一次也没使用过,因为藏式酥油茶是我喝不来的饮品之一,不过福建的擂茶我倒是喜欢。

擂茶是传统的客家茶饮,饮擂茶是传承两千二百年之久的风俗,主要盛行于福建、台湾和其他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擂茶以茶叶、花草(有时是药草)、坚果、种子、谷物和调味品(有时是肉)等

食材为原料,混合后置于擂钵(像木制的黄油搅乳器)捣烂成糊状,再冲入开水搅拌,便形成一种清淡的类汤饮料,在寒冷的冬天备受青睐。

第三天,我们参观了布达拉宫。连日的奔波和对抗高海拔不良反应让我疲惫不堪,所以我买了四张巴士车票,可直接上到宫殿门口。但巴士爬上一个陡坡就半途熄火,男人被叫下来推车,女人和孩子们则舒舒服服地坐着。藏族男人和善地笑着,我用肩膀顶着大巴车,使劲地往前推,几乎无法呼吸,更别说挤出笑容了。

巍峨宏伟的布达拉宫坐落于拉萨正中心的玛布日山(红山)上,高117米,东西长360米。玛布日山被誉为“可触及天堂的山峰”。布达拉宫始建于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抵御外族入侵而建,尽管相比邻居,西藏人可能威胁性更大。西藏军队勇猛剽悍,甚至长驱直入,洗劫中原都城长安。

布达拉宫多次遭受雷电袭击和战乱损坏,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主持重建,又经历代达赖相继扩建,才形成今日之规模。如今的宫殿有十三层,有一千间房屋,外墙体厚达四米,固若金汤,整个宫殿没有一根钉子。

清凉、幽暗的大殿内,朝拜的信徒和喇嘛总是沿着顺时针方向移动,口中喃喃念着“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黄油灯的橘色光芒照在神像和朝拜者身上,将他们舞

动的身姿投影在墙壁上,宛若秘境。铜制颂钵的敲击声和西藏焚香的气味令人出神冥想,我能看到一些朝拜者的意识状态因此改变。

殿内有八座金灵塔,安放着从五世到十三世达赖喇嘛的遗体(不包括六世)。在西藏,只有德高望重之人才有资格塔葬,灵塔分金、银、铜、木、泥几种,视地位而定,金灵塔是留给达赖喇嘛的。

布达拉宫

第五座灵塔高近15米,占地面积680平方米,消耗3118公斤黄金制成。黄油灯烛火轻轻摇曳,佛塔沐浴笼罩在幽幽橙光之中,烟雾从插满香火的香炉中缭绕升起,仿若翩然起舞。

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建于1934年,规模较小,但造价最高,所用黄金是五世达赖喇嘛灵塔的十倍,塔身镶嵌着翡翠、玛瑙、钻石和珊瑚。灵塔前方是一座用二十万颗珍珠编成的法物“曼扎”。

达赖喇嘛的灵塔斥资巨大,揭示出很多藏族人视宗教为他们生活和精神的主宰,并为此付出巨大牺牲。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拜祖先和拜神是一种买“精神彩票”的行为:不一定灵验,但拜拜也无妨。而对很多藏族人来说,宗教就是生活本身——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即使在生活中,他们也比我们其他人离天堂更近一些。

光与暗

西藏的山峰白雪皑皑,怪石嶙峋,宛若瑰丽的石英晶体在钴蓝天空下的剪影,与镌刻于西

藏人骨子里的幽暗灵性形成鲜明对比。这里有大美,也有大惧、无谓和无望。

我观察着磕长头长途跋涉穿过地球上最恶劣的地形来到拉萨的朝圣徒。他们身体直立,双脚并拢,伸开双臂,向前俯身,然后手指划地为记号,起身前行至记号处再匍匐。如此周而复始,坚持数千公里。

这种礼佛方式放到《国家地理特辑》中该是很棒的片段,但西藏人却要为这种精神信仰付出极大代价。整个家庭的毕生积蓄都奉献给了朝圣之旅,一家人在人行道边搭篷露宿,靠贩卖小饰品或乞讨,筹集回程的车费。有的人于朝圣途中死在大街上,得到的是穷人式的葬礼——被一把抬起,就近扔进河里(但愿这不是发生在沐浴节期间)。令人毛骨悚然但务实的天葬只有富人才承担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