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1 / 3)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一、隐喻类型

通过考察和隐喻识别步骤我们发现,新生代农民工话语中共出现隐喻表达2527次,其中共出现了14种隐喻模式,隐喻密度达6.33/千字(见表6)。

表6 网络媒体新生代农民工话语的隐喻

续表

我们使用质性分析软件Maxqda 2018对语料进行了主题分析,发现语料共涵盖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经历”“融合”“婚姻”“子女教育”“创业”“技能培训”“犯罪”等十五个不同的主题。通过对每类隐喻中隐喻载体词的分析我们发现,新生代农民工话语中的隐喻主要出现在“经历”“就业”“城市融入”“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几个主题中(见表7)。

表7 网络媒体新生代农民工话语不同主题的隐喻

二、经历主题

1.新生代农民工是“水”

“经历”主题中的隐喻主要是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进行概念化,“新生代农民工是流水”这一隐喻占比较重。如:

(23)这种漂泊的生活和频繁的流动,不过是挣扎着“脱根”的过程,也是努力避免复制父辈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轨迹,争取实现代际的向上层社会流动的过程。但这一过程注定是一部充满艰辛的“漂泊”史。(搜狐网,2016年2月18日)

(24)“新生代农民工往往一跨出校门便进入城市打工,因此他们大多

不会也不愿种地,他们向城市的流动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新华网,2010年3月7日)

流水隐喻将水的特性赋予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水”是生命之源,液态、无形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国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既包含了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力流动的普遍问题,也存在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自发形成的特有现象,其中最典型的劳动力流动事实就体现在农民工在城乡、区域和行业间的大规模流动上”#pageNote#0。新生代农民工正如“水”一样,由于脱离农村的渴望和对新生活的向往,他们来到城市,从事各种工作,成为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新生代农民工的愿望就是融入城市,成为“城里人”,拥有跟城里人相同的待遇和保障,但是由于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和户口制度,新生代农民工的这一愿望目前较难实现,因此他们只能游离于城市和农村。隐喻载体词“漂”“游离”“漂泊”“漂浮”形容了新生代农民工漂泊的打工经历,表征了新生代农民工居无定所的状态,形象地构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边缘人”身份。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注入”形象地描绘了新生代农民工在深圳发展中所发

挥的作用,“水”的有序流动表征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积极贡献者”身份的构建。在唐斌(2010)的研究中,提及了“农民工是水”这一隐喻,其中“水”隐喻中的修饰性词语如“盲目无序的流动”等表征了第一代农民工对社会造成的负担和危害,其隐喻意义的概念化来源于“水”的无序状态,较难控制。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话语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同样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种意义通过源域映射到目标域,同时对“水”的评价意义也通过概念整合投射到了目标域,如“急剧流动”的新生代农民工势必会在农村和城市两种不同环境的转换时出现不适应的状态,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出现,构建了新生代农民工给社会带来危害的消极身份。

(25)近千万外来务工群体在为深圳的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光明网,2015年7月15日)

(26)“犯罪的增加不是因为刑事司法系统出现问题,而是因为非正式社会控制出现断裂。”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告诉记者,农民工在农村与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急剧流动,从作为村民的单位人转化为急剧流动的社会人,导致了约束他们行为的社会纽带断裂。(北方网,2010年3月20日)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是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有效措施。应优化相关机制,为之提供有效保障”#pageNote#1。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漂泊”状态,政府积极提出并实行各种举措,大力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其城市融入的同时,也开辟绿色通道并加强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农民工愿返乡、能兴业,实现“回流”,构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被动身份。如:

(27)滁州市的主政者们认为,随着滁州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加速,外出务工者会进一步回流。(新浪网,2014年2月10日)

“概念整合”的概念是以“心理空间”概念为基础的。“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ceptual package)”#pageNote#2。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可以触发心理空间,不同的心理空间由不同的连接器连接起来,从而为源域到目标域的跨空间映射提供了可能性。

“相关性是认知域和心理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建立基本隐喻联系的基础。相关性把源域空间和目标域空间中的实体或概念成分联系起来,否则概念的映现就无法实现”#pageNote#3。“新生代农民工”与“水”的相关性为此类隐喻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漂泊”“流向”“流入”“流动”等词语激活了“水”的语义框架,根据我

们对“水”的认知,一系列的概念以及事件会立即充实此框架,比如“源头”“渠道”“危害”“终点”“控制”等,形成“水的流动”心理空间。而“新生代农民工”“经历”提示了我们报道所在的社会语境,即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事件,属于经历语义框架中的成分,与其他成分,如“居无定所”“家乡”“打工城市”“服从管理”等又构成一个心理空间,两个心理空间中相对应的成分投射到了新创空间,构建出新的意义,即“新生代农民工仍是游离于城市和农村的边缘人”。通过其他隐喻载体词,“水”隐喻被重复触发,各自与语篇主题表征相关的语义框架中的“家乡”“贡献”“创业”等语义元素和事件相联系,形成对应连接并投射到合成空间构建新创结构:“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和工作不稳定”“新生代农民工为社会做出贡献”“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创业”,构建了新生代农民工疲于奔波、生活无法稳定的媒介身份。有关“水”隐喻的概念合成网络见图19。

图19 “新生代农民工是水”的概念合成网络

“‘隐喻场景’(metaphor senario)在认知模式层面体现了隐喻使用的系统性”#pageNote#4。Musolff(2004)提出“隐喻场景”这一概念,类似于Wodak(2006)的“认知框架

”(itive frames)、“事件模型”(event models)、Goffman(1974)的“框架”(frames)。概念情景的识别旨在确定隐喻映射的哪些方面可以被视为支配特定主题领域的公共话语。

在隐喻及其载体词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了“水的流动场景”。“水的流动场景”源自系统隐喻“新生代农民工是水”。该隐喻场景的基础是“路径图式”(source-path-goal schema),反映了人们在客观世界中的位移经验和对其他事物的感知,也就是说事物如何由一点按照一定方向移动到另一点。隐喻载体词“流动”“终点”“回流”“渠道”等表示该隐喻场景的部分参与者,即“打工经历”“暂时性的工作”“回农村”“找工作的方式”,由此便激活了整个隐喻场景并使其他参与者被推理出来,如“流动主体”(新生代农民工)、“水流路径”(由一份工作换到另一份工作)、“方向”(由农村到城市)、“渠道”(如何找工作),这些元素构成了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事件的小型叙事,即“新生代农民工由农村到城市打工,他们在打工过程中会遇到困难,无固定工作,如果政府管理不善,会造成一定危害”。这种小型叙事所表示的评价功能同时也随

着源域和目标域的概念整合,由源域投射到了目标域,描绘了新生代农民工漂泊的状态,同时为了引导其合法打工,政府也需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其进行引导,从而构建了其弱势、被动的身份。

2.新生代农民工是候鸟

候鸟是一种随季节不同周期性进行迁徙的鸟类,具有沿纬度季节迁移的特性,没有唯一固定的栖息地是此种鸟类的特点。网络媒体新生代农民工话语选用了“动物”隐喻来形容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状态,其中以“新生代农民工是候鸟”隐喻为主,占整个“动物”隐喻的87.9%。如:

(28)每逢春节,浩浩荡荡的返乡大军堪称人类最壮阔的迁徙运动之一。(中国新闻网,2016年2月11日)

(29)然而对这些“进城”的人来说,城市才是他们的栖息地,而乡村只是一个每年春节回去的驿站。(半月谈网,2016年3月25日)

(30)河南师范大学三农法律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黄进才、河南领先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婚姻家庭咨询师杨智等人认为,传统乡村文明随着多年的打工潮逐渐解体,与农民工“候鸟”行为相匹配的新型乡村文明尚未建立。新生代农民工既不能融入城市,又难以回归农村,他们利用春节等长假回家进行走马灯式的相亲,是这一尴尬境地的具体表现,高离婚率则是后果。

(中华网,2016年7月8日)

“迁徙”的定语“人类最壮阔的”形象地形容了新生代农民工漂泊的现状。每到春节,农民工都要返乡合家团聚。新生代农民工于节假日游离往返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与候鸟随季节的迁徙高度相似。新生代农民工需要养家糊口,实现自我价值,他们义无反顾地到城市打工,将城市作为他们生活的主要区域,就像候鸟不同季节在不同的“栖息地”繁衍生息一样。各种语义元素形成对应连接并投射到合成空间构建新创结构“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漂泊不定”。概念整合图见图20。“在中国户籍制度的语境下,是否获得迁入地户口更能直接反映其定居决策,所以落户意愿是对定居行为决策更近一步的衡量”#pageNote#5。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既难以融入城市,又难以回归农村,网络媒体新闻用“新生代农民工是候鸟”这一隐喻表征凸显其游离的生活状态,恰如其分,构建了新生代农民工漂泊不定的身份。

图20 “新生代农民工是候鸟”的概念合成网络

三、就业主题

1.就业是旅程

“就业”是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重中之重,是其融入城市的首要问题之一。获得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前提之一。但是,横亘在新生代农民工面前的就业难问题,也使这群号称“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真

正融入他们所向往城市的道路变得不那么通畅。如:

(31)在新生代农民工当中,有相当一些人缺乏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对普工岗位不感兴趣,这些成为他们适应社会的障碍。(中国网,2017年3月30日)

(32)每天,成千上万的农民工涌进这个城市,又散落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在西客站首发的公交车上,他们成群结队,背着硕大的行李袋,开始了在陌生城市的长途跋涉。(珠海新闻网,2012年7月26日)

(33)很显然,与长年漂在城市与农村间的父辈不同,相当一部分新生代城市务工者已没有了老一辈“农民工”的务农经历和乡土情怀,取而代之的是“看起来很近却又很远”的城市家园梦,他们一直奔走在谋求扎根城市、实现价值认可、寻求情感尊重等挣扎之路上,面对的是“回不去的故乡”和“留不下的城市”。(凤凰网,2015年7月8日)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绝大多数是受雇形式,因此会遇到多种问题,使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之路充满“障碍”。比如新生代农民工最关心的讨薪问题,由于工作合同签约率低,为讨要拖欠工资增加了难度,损害了农民工利益。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环境较恶劣,缺乏安全保护措施,并且社会化保障及组织化程度较低,这些都给新生

代农民工的就业造成了困难,使他们只能艰难“跋涉”“挣扎”在城市就业之路上,艰难的就业之路构建了新生代农民工弱势群体的身份。“从求职方式看,与城市劳动力相比,新生代农民工依靠正式渠道直接申请实现就业的比例仍然较低,特别是在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体制壁垒与身份歧视下”#pageNote#6。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经济的良性发展,因此政府积极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和就业的扶持工作。

(34)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难困境的存在,国家及各级政府也都群策群力,积极制定各种制度,采取各种措施,“闯出一条新路”,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够少些“障碍”,步入坦途。

(35)近年来,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2015年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台政办发〔2015〕93号),为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台州连续打出了“五大招”,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浙江政府网,2016年12月30日)

“障碍”这一词语激活了“旅程”的语义框架,根据我们对“旅程”的认知,一系列的概念以及事件会立刻充实这一框架,比如“旅行者”“道路”“跋

涉”“终点”等,形成“旅程”心理空间。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给予我们提示报道所在的社会语境,“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是就业语义框架中的成分,与其他成分,如“打工”“困难”“打工过程”等又构成一个心理空间,两个心理空间中相对应的成分投射到了新创空间,构建出了新的意义,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是旅程”。有关“就业是旅程”隐喻的概念合成网络见图21。通过其他隐喻载体词,“就业是旅程”隐喻被重复触发,各自与语篇主题表征相关的语义框架中的语义元素和事件相联系,形成对应连接并投射到合成空间构建新创结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遇到困难”。我们解读“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是旅行”这一隐喻时产生的突现结构或意义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希望稳定就业却仍会遇到困难。

在隐喻及其载体词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了“旅程场景”。“旅程场景”源自系统隐喻“就业是旅行”。该隐喻场景的基础也是“路径图式”(source path-goal schema)。隐喻载体词“障碍”“起点”“驿站”表示该隐喻场景的部分参与者,即“遇到的困难”“第一份工作”“暂时工作单位”,由此便激活了整个隐喻场景并使其他参与者被推理出来,如“旅行者”(新生代农民工)、

“路径”(由一份工作换到另一份工作)、“方向”(由农村到城市)、“跋涉”(就业的辛劳),这些元素构成了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事件的小型叙事,即“新生代农民工由农村去城市打工,他们在打工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因此会经常更换工作,生活比较辛苦”。这种小型叙事所表示的评价功能同时也随着源域和目标域的概念整合,由源域投射到了目标域,描述了新生代农民工打工的过程及遇到的困难,构建了其弱势群体的身份。

图21 “就业是旅程”的概念合成网络

2.就业是市场

期待融入城市,从事体面的劳动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共同的心声。目前,我国正在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实现体面劳动。2019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2019—2022年)》,明确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带动农民工队伍技能素质全面提升。“越来越多新生代农民工向技术发展型工作靠拢的话题受热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对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有了更多的身份认同感”#pageNote#7。在这一隐喻中,隐喻载体词“供给”激活了“市场”语义框架,人们对“市场”的认知会立即触发一系列概念及事件,并充实这一框架,比如“资本”“

投资”“成本”“供求”等,形成“市场”心理空间。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为我们提供了提示和报道所在的社会语境,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属于就业语义框架中的成分,以上成分与其他成分如“继续学习”“找工作”“贡献”等又构成一个心理空间,所形成的两个心理空间中对应的成分被投射到了新创空间,构建出了新的意义,即“就业是市场运作”。有关“就业是市场”隐喻的概念合成网络见图22。通过其他隐喻载体词,“就业是市场”这一隐喻被重复触发,各自与语篇主题表征相关的语义框架中的语义元素和事件相联系,形成对应连接并投射到合成空间构建新创结构——“新生代农民工需要自我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劳动价值的重要性”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