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游戏 女生 其他
首页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2 / 3)

(36)当前我国农民工总量供大于求的现象仍然存在,但就业和招工“两难”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应该说这种“两难”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从根本上反映了农民工正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也就是说农民工增速放缓。(新浪网,2014年3月8日)

(37)农民工要增强自身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以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4年3月4日)

(38)加大

人力资本投资,创新培训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培训指导,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吉林政府网,2016年8月30日)

(39)“用工市场上中老年群体占主流,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一个信号。”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处处长迟承超说,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提高,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企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将更多岗位向中老年人开放。(大连新闻网,2014年2月20日)

(40)产业的升级,倒逼技能提升,要求新生代农民工加快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型,他们主动追求自我升值。(浙江在线,2019年3月6日)

(41)中国社科院劳动与人力资本研究室主任都阳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高,除了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期望值比父辈高外,也与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有关。(新民网,2012年2月8日)

图22 “就业是市场”的概念合成网络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如同市场受到规律的制约一样,要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较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因此政府要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以提高其技能水平,由此构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被动身份。

四、融入主题

1.城市是容器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城市生活和工作,根却在农村。中

国城乡、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社会资源不均等导致大量人口流动,新生代农民工为了更好地生活和发展,选择进城工作。新生代农民工极其渴望能够融入城市,去掉“农村人”的标签,成为城里人,可总有一道无形的壁垒阻隔着他们与城市的融合。在我们所收集到的语料中,网络媒体通过来自各方的不同视角使用隐喻描写了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却遇到诸多挫折和障碍的经历,形成了“城市是容器”“融入城市是植物扎根”和“融入城市是旅程”三个隐喻,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城市是容器”。如:

(42)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无疑表现出对城市现代性生活更大的向往,以及更强的融入城市的意愿。(搜狐网,2016年2月18日)

(43)进一步说,决定农民工城市生活经济基础的,是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具体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劳动力的需求状况,另一个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状况。(搜狐网,2018年4月26日)

(44)“城镇化率”和“户籍城镇化率”的区别似乎只是数据大小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背后,其实意味着一个庞大的群体进入了城市,在为这个城市做贡献,却由于户籍的限制无法完全享受市民的待遇。(南方网,2016年2月3

日)

“国家作为容器”的基本概念很多学者已经进行过阐释(Chilton,2004;Charteris Black,2006)。“新生代农民工是水”这一隐喻描述了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的漂泊不定,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漂泊状态需要到一个城市找到工作才能暂时稳定下来,“城市”便是可以容纳新生代农民工的“容器”。容器是有容量限制的,同样城市也有容量限制,大量农民工的涌入给城市的发展带来足够劳动力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诸多现实问题。“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强社会引导,在城市形成更为包容的氛围,使不同就业身份、不同岗位的流动人口都能共享城市发展的红利,感受到城市给予的公平与尊重,感受到城市对其的包容和吸纳”#pageNote#8。因此,国家和政府制定各项措施,缓解城市压力,以保证新生代农民工的顺利“城镇化”。目前,城市地区竞争激烈,物价更高,生活成本昂贵,加上户籍制度使新生代农民工身份的认同度较低等原因,他们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碰壁”映射了新生代农民工无法在城市顺利安家的窘境,凸显了其“城乡边缘人”的身份。如:

(45)王开玉分析说,当融入城市的渴望屡屡碰壁时,新生代农民工就选择了一站又一站地漂。(四川新闻网,2012年3月

1日)

隐喻载体词“进入”激活了“容器”的语义框架,我们对“容器”的认知便触发了一系列的概念及事件并充实这一框架,比如“边缘”“界限”“容量”等,形成“容器”心理空间。而“新生代农民工进城”为我们提供了提示和报道所在的社会语境,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是“融入”语义框架中的成分,以上成分与其他成分如“城乡界线”“人口数量”等又构成一个心理空间,两个心理空间中对应的成分建立了跨空间映射关系,被投射到了新创空间,构建出了新的隐喻,即“城市是容器”。有关“城市是容器”隐喻的概念合成网络见图23。通过其他隐喻载体词,“城市是容器”这一隐喻被重复触发,各自与语篇主题表征相关的语义框架中的语义元素和事件相联系,形成对应连接并投射到合成空间构建新创结构,经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产生凸显结构和隐喻意义“城市容量有限”“融入城市需符合落户条件”等。

图23 “城市是容器”的概念合成网络

从隐喻载体词“进入”“融入”及系统隐喻“城市是房屋”中可推导出更为抽象的“容器”隐喻场景。此场景以容器图示(tainer schema)为基础,参与者包括“容器”(城市)、“容器里的人”(城市居民)、“容器外的人”(新

生代农民工)。交际者对源域概念进行了假设:屋外的人想进入房屋。这种假设从源域映射到目标域,形成小型叙事“新生代农民工想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人”,构建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边缘人”的群外身份。

2.融入城市是植物扎根

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负责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及溶解其中的无机盐。植物通过扎根地下,吸收水分及营养物质,快速生长。新生代农民工抱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工作和生活,如同植物一样,扎根城市便是他们的梦想。

(46)出身于农村却不愿回归,向往城市却不易扎根,这是许多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境遇。随着各地一系列利好农民工落户、购房政策的推出,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将自己扎根城市的愿望付诸行动。(人民日报海外网,2016年3月14日)

(47)记者采访发现,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生长在城市,从小受宠爱,没有干过农活,也不想回到农村,但因种种原因,又很难在务工的城市落地生根。(京报网,2012年4月19日)

(48)而工众网工众研究中心李久鑫博士表示,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中国农民工的主体,他们通过“短工化”“旅游式”的打工或者父辈打工的积累基本能够满足生存需求,但他们也有更高的追求,希望能够平等地享受城市

生活,最终在城市生根。(世界工厂,2012年4月25日)

与拥有城市户口的工人相比,入城务工人员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待遇也有较大差别。他们与有城市户口的工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同工不同福利保障,有的城市甚至规定限制他们进入某些行业就业,以上现象明显侵犯了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等一系列权利。虽然在城市打工会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新生代农民工仍然抱着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从农村人的身份“脱根”,更希望在城市“落地生根”,但是城市目前仍然缺乏他们“落地生根”的土壤。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大多通过承继式累积的购房行为实现社会融入,“农民工的购房型社会融入通过代际分工与合作,为子代的城市化提供资源传递的优势和发展机会的优势,从而增强了子代稳定城市化的能力”#pageNote#9。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市民化”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关系到城乡的社会稳定。

在语料中,隐喻载体词“扎根”激活了“植物”的语义框架,人们对“植物”的认知会触发一系列概念及事件,并充实这一框架,形成“植物”心理空间。而“新生代农民工”“融入”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社会语境,即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是融入语义框架中的

成分,以上成分与其他成分如“城市”“落户”等又构成一个心理空间,构建出了新的隐喻,即“融入城市是植物扎根”。通过其他隐喻载体词,“融入城市是植物扎根”这一隐喻被重复触发,各自与语篇主题表征相关的语义框架中的语义元素和事件相联系,经过组合、完善和扩展,形成对应连接并投射到合成空间构建新创结构“融入城市需付出努力”。有关“融入城市是植物扎根”隐喻的概念合成网络见图24。

图24“融入城市是植物扎根”的概念合成网络

隐喻载体词“扎根”“生根”等表明了该隐喻场景的部分参与者,即“生长方式”,由此便激活了整个场景,我们可以推理出其他隐含的参与者,如“植物”(新生代农民工)、“收获”(所取得的成绩)、“脱根”(脱离农村)、“土壤”(城市)等。以上参与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小型叙事,即“新生代农民工试图脱离农村,进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人”。但是植物扎根土壤生长需要各方面的条件,比如阳光、水等,生长条件不具备的话,植物生长便会受到影响,甚至死亡,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并成为城里人也需要政府各方面的政策及其关怀,否则他们便只能处于漂泊打工的状态,无法“市民化”。“城市的各项公共资源以

及福利待遇,应同等地为不同户籍流动人口所共有,不应该因户籍制度而显示待遇差异,应逐步实现城乡居民户籍制度的统一,打破二元户籍制度差异,构建城乡一元化的户籍制度,实现发展成果为城乡居民共享”#pageNote#10。新生代农民工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关怀和照顾,同时国家和政府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作为重点来解决,因此网络媒体为新生代农民工构建了弱势群体的身份,同时也构建了其正在争取的“群内”身份。

五、问题解决主题

1.解决问题是工程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边缘性群体,遭遇了诸多现实困境,比如不完善、不公平的“农村转出”,“城市融入”的制度排斥,能力局限收入微薄和消费市场排斥引发的经济排斥,教育培训机会偏少,职业技能提高较慢,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力受限等原因引起的文化排斥,因政治参与机会较少,参与制度不足,自身参与条件先天不足等因素产生的政治排斥,基于前述几种排斥交织而产生的自我心理排斥等,种种困境都亟待国家和政府部门解决。“解决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能增强该群体的归属感,以吸纳并留住他们,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pageNote#11。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各种问题的解决和措施的完善都是一个大的“工程”,需要国家进行“顶层设计”,并对新生代

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各种“规划”,同时搭建各种“平台”,从而最大程度上帮助此群体解决在政治、就业、市民化等方面遇到的困境,以上都凸显了新生代农民工身份的重要性和全局性。

(49)然而,作为中国城镇化建设中的阶段性矛盾,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环境的根本改善,是一个艰巨、长期的工程,不仅需要制度关怀,还需要从政府、社会、市民层面,包括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进行全方位调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1年2月23日)

(50)郑万通强调,要切实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战略研究,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努力寻求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长远之道和治本之策。(四川新闻网,2011年9月7日)

(51)三是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缺失,新生代农民工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城市对进城后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重视不够,大多被调查的企业没有对新生代农民工制定学习发展规划,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忙碌于生计、缺乏参加继续教育的条件,科学文化水平未能因从农村到城市而得到相应提升。(新浪网,2015年2月28日)

一个“工程”包括许多方面,如“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也正如一项工程一样,需要对

各种问题进行详细的考察和论证,然后进行设计,提出实施规划,为新生代农民工搭建各种平台,提供各种机会,使其就业顺利推进。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各种培训机构的建设,使他们能够有机会接受技能培训,为就业提供保障。因此,“设计”等隐喻载体词触发了“工程”的语义框架,“工程”和“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心理空间,同时在这两个心理空间中,存在着不同语义元素的相互对应,这些对应的元素被压缩成了原输入空间不存在的身份关系,在整合空间表现为新的隐喻“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是工程”。同时一项“工程”的完成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成本,因而此隐喻意义也同时被投射到了新创空间,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解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概念整合图见图25,突出了新生代农民问题的艰巨性,同时也构建了新生代农民工需要政府帮助才能改善自身境遇的弱势身份。

图25 “解决问题是工程”的概念合成网络

隐喻载体词“设计”等表明了该隐喻场景的部分参与者,即“准备”“工程实施”,由此便激活了整个场景,我们可以推理出其他所隐含的参与者,如“工程本身”(问题解决)、“规划”(政策)、“平台”(实施条件)等。以上参与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政府解

决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问题的小型叙事,即“政府为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困难,制定各种政策和措施,想其所想,急其所急”。但是农民工问题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历史长期遗留的问题,因此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解决,就像一项工程的实施,可能历经较长的时间,因此,此隐喻从“政府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困境所制定政策实施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这一侧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进行构建,构建了其需在政府的帮助下摆脱工作及生活需求困境的弱势身份。

2.问题的解决是战争

在语料中共有161例隐喻表达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占所有战争隐喻的54.6%。战争中的隐喻场景参与者如“参战人物”“战事”“战况”“战术”“战果”“武器”“战争过程”,与“问题解决”场景中的“问题解决者”“问题”“解决情况”“解决办法”“是否解决”“法律”和“问题解决过程”形成概念一一映射关系,并在类属空间经过身份归类,最终投射到整合空间,形成新创结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是战争”,概念整合图见图26。这些场景参与者的存在激活了整个隐喻场景,并且各个参与者相互作用形成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解决的小型叙事: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解决的艰巨

性,需要完善的政策措施,解决就业、市民化等难题,消除城乡差别,最终使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就业,实现城乡融合。“不管是概念隐喻中的映射还是概念合成中的投射都是具有选择性的,伴随着与其他认知元素的互动,同时又隐含着对待相关事物的态度、观点和立场”#pageNote#12。

在这一隐喻结构中,“战事”和“参战人物”占比例较大。例(52)中的“脱贫攻坚战”说明此项任务的难度之大。2019年人社部印发《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2019—2022)》,要求“大规模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为许多贫困劳动力提供技工教育,帮助他们实现技能就业脱贫,但是相对新生代农民工数量的巨大、情况的复杂,目标的达成是长期而艰巨的“攻坚战”。